又是一年草長莺飛的季節,又是一年清明時節。“清明節”擁有自然科學和民俗學的雙重身份:時令、文化、風俗三節合一的“清明”,既是天文學上的重要時間節點——節氣,又是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傳統節日。
一是對革命先烈精神的傳承。
清明,無論是小家還是大家,在中國人心中,都有一個樸素的思想,就是不忘曆史,不忘先輩。緬懷先烈,我們不會忘記那彌漫硝煙中的堅毅身軀、不會忘記九一八的恥辱、更不會忘記每一場戰役中隆隆的炮響;忘不了無數英雄刀刻般鑄寫的曆史詩篇。
回眸英雄的事迹,解讀他們抛頭顱、灑熱血的豪情……在心底巍然矗立一座民族氣概的豐碑。現在我們的日子好了,我們更要緬懷先烈、慎終追遠、寄托哀思,彙聚起更加強大的民族力量,共同實現偉大的中國夢。
二是對祖先和逝去親人的追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詩人杜牧的《清明》早已成為千古絕唱,不但清晰表現了清明這一節氣的時令,也充分表達了此時人們思念故去親人和朋友的心理狀态。杜牧這場“清明雨”,正是以凄涼、憂傷的意味而深入人心。在追思先人的日子裡,“清明雨”不是“潤物細無聲”的溫情脈脈之雨,而是添人愁緒的凄凄切切之雨。南宋詞人吳文英“聽風聽雨過清明”就是千年來清明氣象的寫照。
人們也正是通過清明節掃墓等傳統儀式,一方面來感受"生死兩茫茫"的悲怆,感念先人生我育我的恩澤;一方面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腳步,面對死亡,思考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出于繼續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需要,為了避免聚集性活動,越來越多的人傾向于通過網上祭奠的方式來表達對已故親人和朋友的哀思。他們在網絡空間訴說自己的思念,彌補不能親臨墓地追思先人的遺憾。
三是踏春出遊,插柳留春,莫錯過清明這個植樹造林的好時機。為了順應清明時節陽氣上升、萬物萌動之理,人們開展了春遊健身和插柳植樹的活動。柳樹得春氣之先機,陽氣最盛, 古人以“插柳”避疫驅邪,又賦予其“插柳留春”的文化意蘊。後來,清明插柳之風逐漸發展為植樹造林之舉,民諺說:“種樹造林,莫過清明。”
“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況是清明好天氣,不防遊衍莫忘歸。”清明前後,春回大地,春陽暖照,花紅柳綠,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清明節,應該賦予人們更多的健康意蘊,到大自然中去傾聽,讓風籁慰平心靈的皺褶,感受生命與自然的玄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