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大全必背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大全必背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4 11:48:52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大全必背(文言文專欄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中考考點彙編)1

一、原文呈現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大全必背(文言文專欄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中考考點彙編)2

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二、課文翻譯

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晉代的陶淵明隻喜愛菊花。從李氏唐朝以來,世上的人十分喜愛牡丹。而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淤泥中長出卻不被污染,經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豔。它的莖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長枝,香氣遠播更加清香,筆直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隻能遠遠地觀賞而不能玩弄它啊。

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貴者;蓮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當然就很多人了!

七年級下冊文言文大全必背(文言文專欄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愛蓮說中考考點彙編)3

三、文學常識

1.本文選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頤,字茂叔,世稱“濂溪先生”北宋朝哲學家、理學家。谥号“元公”,有《太極圖說》、《通書》、《周元公集》。《愛蓮說》是他托物言志的一篇名文。他被公認為理學的重要創始人,他提出的“太極”和“無極”等哲學範疇和思想,在中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本文體裁是“說”。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用來抒發感情,還可以叙事,都是為了說明一個道理。

四、字詞句理解

(一)重點字詞

1. 可愛者甚蕃 甚: 蕃:很多

2. 晉陶淵明愛菊 獨:

3. 自李唐來 自:

4. 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予:

5. 濯而不 濯:洗滌 漣:清水 妖:妖豔

6. 中通外 直:挺直

7. 不 蔓:名詞用作動詞,生藤蔓 枝:名詞用作動詞,生旁枝

8. 香 遠:遠播 益:更加

9. 亭亭淨植 亭亭:高高聳立的樣子 淨:潔淨 植:樹立

10. 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亵玩:玩弄 亵:親近而不莊重

11. 予菊 謂:認為

12. 陶後有聞 鮮:很少

13. 宜乎衆矣 宜:應該

(二)一詞多義

1.鮮

陶後有聞(形容詞,讀xiǎn,少)

芳草美(形容詞,讀xiān,鮮豔)

2.遠

益清(動詞,遠播)

觀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詞作狀語,從遠處)

3.之

水陸草木花(助詞,的)

餘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主語和謂語取消句子獨立性,不譯)

愛(賓語前置标志詞)

(三)詞義活用:

1.不不枝(名詞作動詞,生出枝蔓)

2.不蔓不(名詞作動詞,長出枝節)

3.可觀而不可亵玩焉(形容詞作狀語,從遠處)

(四)古今異義:

亭亭淨(古:立; 今義:種植)

(五)文言句式

1.判斷句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判斷句。

(以上三句均用“者也”表示判斷)

2. 省略句

出(于)淤泥而不染,濯(于)清漣而不妖

(六)重點句子及翻譯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翻譯: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

2.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

翻譯:晉朝陶淵明隻喜愛菊花。自從唐朝以來,社會上的人(都)非常喜愛牡丹。

3.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翻譯:我唯獨喜愛蓮花(從)污泥中生長出來卻不受污泥的沾染,它在(池塘的)清水裡洗過,而不顯得妖媚。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翻譯:(它的莖)中間貫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香氣飄得越遠(就)越覺得清香,筆直地潔淨地立(在水中)。(人們)可以從遠處觀賞但是不能夠貼近去玩弄(它)啊。

5.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翻譯:對于菊花的喜愛,(在)陶淵明以後(就)很少聽到了。(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麼人呢?(對于)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五、理解性默寫

1.描寫蓮花高潔質樸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2.全文的中心句是:蓮,花之君子者也。

3.周敦頤《愛蓮說》:詠蓮名句: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4.公園花展,觀賞牡丹的人總比觀賞其它花的人多,用《愛蓮說》中的話來說,就是: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5.表現主人不受世俗羁絆,對世俗生活厭棄的句子是: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6.描寫蓮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

7.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對比,集中表現蓮高潔品質,現在人們常用來比喻某些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潔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8.比喻君子美名遠揚的語句是:香遠益清。

9.最能概括蓮花高貴品質的句子是(主旨句):蓮,花之君子者也。

10.寫君子行為方正,通達事理,不攀附權貴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六、課文理解

1.本文的線索是愛蓮,(從表達方式上說)結構是先記叙描寫(1段),後議論抒情(2段)。

2.作者從哪幾方面描寫蓮?并賦予了它哪些品格?

答:①生長環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品格: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質樸無華。

②體态香氣(“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品格:内心通達,行為方正,美名遠播

③氣質風度(“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品格:不慕名利,潔身自好,志潔行廉。

3.作者描寫蓮花,為什麼要先寫陶淵明愛菊,世人愛牡丹?這樣寫有什麼作用?

答:作者用菊正襯,牡丹反襯,突出蓮的君子形象與自己對蓮的喜愛。表達自己自己不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也為下文寫不同的花之愛作鋪墊。

4.作者對三種花作了怎樣的評價?對它們的态度分别是什麼?

答:菊:歎惋菊花,為了潔身自好而逃避現實的處世态度有些消極。(惋惜)

牡丹:鄙視牡丹,追名逐利,貪慕富貴是庸俗的。(鄙視)

蓮:贊美蓮花立身污濁之世卻保持高潔本色是可貴的,難得的。(贊美)

5.在篇末作者用感歎的方式含蓄地表明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态度?

答:既不願像陶淵明那些避世,又不像世人那樣追逐名利,而要在污濁之世永保高潔品質,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6.為什麼把“牡丹之愛,宜乎衆矣”放在最後?

答:突出對追名逐利風氣的諷刺和鄙視。

7.本文對蓮花的描寫有什麼作用?

答:通過描寫蓮的美好形象與品質,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表現作者不慕名利,潔身自好的品質。

8.歸納本文表現手法(托物言志,襯托);表達方式(記叙、描寫、議論、抒情);修辭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反問

9.本文滲透了哪三種人生觀?

答:避世、追逐名利、潔身自好

10.某市想選一種花作為市花,梅花、荷花、牡丹,選哪一種作為市花?說說理由。

例如:荷花(即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亭亭玉立于水中。秋至,把蓮子奉獻,潔身自好。做人如荷,就是要堅守心靈深處的高貴,希望我們的城市秀出荷的高雅、灑脫與奉獻精神。

梅花:“梅花香自苦寒來”,梅花淩霜傲雪、淩寒獨開、美麗絕俗、堅韌不拔,希望我們的城市在向現代化推進的過程中,用艱苦奮鬥頑強拼搏梅的精神,赢得梅的芳香。

七、中考研究

(2018年貴州省遵義市中考)

閱讀下面古詩文,回答相關問題

周敦頤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着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亵玩焉。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隐!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19.翻譯下列加點的詞。(4分)

①予獨愛蓮出淤泥而不染 之:

②不蔓不 枝:

③可遠觀不可亵玩焉 而:

④陶後有聞 鮮:

20.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① 予謂菊,花之隐逸者也

②牡丹之愛,宜乎衆矣!

21.本文抒發了作者怎樣的志向與情感?(3分)

【答案】

(四)愛蓮說(11分)

19.①語氣助詞,用于主謂之間(舒緩語氣,取消句子獨立性)②生枝;枝枝節節。③但是。④少;很少。(答對一個1分,共4分)

20.①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②對牡丹的愛,當然人很多了!(重要詞語錯一個扣1分,判斷句式沒有翻譯出來扣1分。每句2分,共4分。)

21.本文抒發了詩人不慕名利、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情感以及對追名逐利趨炎附勢的惡濁世風的鄙棄。(答出志向或情感可得2分,全部答對3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