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翹翹媽
如果孩子考試考砸了,你會怎麼做?
安徽一位媽媽是這樣做的:
兒子小學讀書還不錯,初二開始成績就開始下滑,這次中考成績523分并不理想。
為了“激勵”兒子,她撕下兒子滿牆的獎狀,告訴兒子“高中再把這面牆貼滿”。
乍一看沒毛病,兒子也說“不生氣”。
但仔細想想,當着孩子的面,一票否決他所有的努力,甚至過去獲得的“榮譽”。
這孩子,内心會有什麼樣的波瀾?
他又該如何知恥後勇,努力把媽媽撕掉的獎狀一張張赢回來?
育兒專家簡·尼爾森博士說過這樣一句話:
“我們究竟從哪裡得到這樣一個荒誕的觀念,認定了如果想要讓孩子變得更好,就應該先要讓他感覺更糟?”
不止是這位媽媽,其實大部分的父母,分不清“假激勵”和“真打擊”。
有時候,父母口口聲聲的“為孩子好”,可能根本幫不了孩子什麼,反倒無意間影響了孩子的一生。
父母要的面子,隻會傷害孩子的裡子
開頭這個事件裡,評論區大多都在吐槽媽媽的做法。
網友一句話說得深入人心:
“523分考上高中已經不錯了,媽媽這麼做,無非就是期待過高,面子上過不去。”
深以為然。
也許在父母看來,自己又沒打,又沒罵,不過就是希望借這樣的機會,提醒孩子有什麼不足,該怎麼進步。
甚至還認為,隻有在家多經曆一些打擊、挫折,孩子到社會才更有抗壓力。
坦白說,父母這份初心很好,然而忽略了一個關鍵問題:
為了維護自己的面子而打擊孩子,這根本不是教育,更不可能讓孩子自省。
我身邊有一個孩子,家裡的獨子,從小就是全校的前10,親朋好友口裡的“别人家的小孩”。
有一次期末考試生病發揮不穩定,考砸了,跌出了前50名。
别人知道後總會好奇地問“怎麼了”,媽媽一邊裝作沒事人一樣應付,一邊又忍不住數落他:
“你看看,考出這樣的成績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媽媽走在路上都覺得沒臉見人了。你下次必須考好,不然你也别出門了。”
後來他的情況越來越糟糕。
明明學習狀态還跟以前一樣,可一到大考成績就不行,回不到原來的排名,差點考不上高中。
其實他第一次考試失利,是因為病了兩周,錯過了關鍵的考前串講。考完試心裡覺得沒底壓力很大,加上身體虛弱狀态很不好。
可媽媽非但沒安慰他,還不斷打擊批評他,這讓他愈發覺得自己糟糕透頂,沒臉見人,更難調整好心态了。
美國心理學家詹姆斯·杜布森就說過:
“讓孩子失去自尊的方式有千百種,可要替孩子重建自尊,是一個緩慢困難的過程。”
孩子出問題,如果父母好面子,隻在意表面,任意批評和苛待,完全不顧及他的感受和自尊。
恐怕孩子再想努力,再想化悲憤為力量,心裡面總會有一個指責、怪罪的聲音壓住他,讓他完全沒辦法真正心無旁骛地學習和成長。
所以教育孩子這件事,裡子遠比面子重要。
俞敏洪老師分享過母親對他的影響:
當初高考失利,是母親鼓勵他不放棄堅持考;後來工作遭遇挑戰,母親也毫不猶豫放下一切選擇和他站在一起。
他常說,自己的成功得益于母親。
正是母親的見識、無私、嚴厲管教、鼓勵和愛,成就了今天的自己。
好父母,懂得護住孩子的尊嚴,奮力托舉孩子的人生,幫孩子遇到困難不害怕,面對風雨依舊保持信念感。
該如何給孩子更豐盈的生命,挖掘自己的潛能?在這裡我想分享三個做法,父母們不妨試試。
做法一:
把孩子的感受放優先
李玫瑾教授說:“再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意志。”
更何況是已經上了中學的“半個小大人”。
14歲左右的孩子,正處于身份認同最動蕩的階段,極有可能一點點挫折、打擊就能打趴他。
對他來說,“我的心情好不好”,遠比“考得行不行”更重要。
如果父母還習慣拿成績說事,讓他感覺到自己沒用、無能,那埋下的隐患超乎大家想象。
相反,如果能陪孩子一起面對,和他同一戰線,理解他的心情和處境。
孩子心裡的鼓舞,肯定更大。
看過一個視頻。
陝西一個八年級男孩,放學一進家門就靠在媽媽肩上痛哭不已,嘴裡嘟囔着自己沒考好。
政治滿分80,他考57,這讓他無比自責,懷疑自己是不是很笨。
媽媽聽完特别心疼,陪他靜靜地哭,不斷安慰着“挺好了,你已經努力過了,就不要氣餒”。
溫柔的話,讓男孩慢慢冷靜下來。
也許冷靜過後,分數還是讓他意難平。
但媽媽的懷抱給他信任、支持和溫暖;媽媽的冷靜、安慰更給了他願意毫不保留暴露自己脆弱的勇氣。
心理學家戴維·埃爾金德說:“孩子們最需要知道的是,他們對父母很重要,無論發生什麼,永遠都被愛包圍。”
特别是他無助、沮喪、自我懷疑時,父母越要看到他、關懷他。
讓孩子知道,無論是他經曆什麼,是否滿足父母的期待,父母永遠都會無條件愛他,不拒絕、否定他。
孩子失敗了、考砸了,最需要父母的愛。
隻有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他此時此刻的感受,同理并加以引導,孩子才可能重振旗鼓,有勇氣繼續奮進。
做法二:
發揮“導師”的作用,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現實中不少父母會覺得,孩子學習好不好,是老師的事,跟自己關系不大。
可自“雙減”以來,越來越多人意識到:
老師不過是傳道授業解惑者,父母才是孩子一生的影響者。
父母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關系到孩子的品行、習慣和能力。
今年高考,來自四川宜賓市貧困家庭的女孩李蘭發文感謝爸爸。
曾經的她,成績倒數第一,如今卻是“雙一流”中山大學的準大學生。
媽媽早逝,爸爸身有殘疾。
為了給她更好的學習環境,爸爸每天5點多起身到很遠的工地幹活賺錢,一直忙到深夜。
别人欺負她,爸爸一定替她出頭,力挺她,說“雖然她不聽話,但成績很好”。
事實上,她學習一向很差,但爸爸從不打擊她,而是以她為驕傲,總會告訴她好好學習。
除此之外,爸爸還用自己上進、堅韌、不屈的行動激勵她:
多苦多難,都不能放棄學習,唯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
在爸爸的影響下,她發憤圖強,每天晚上都學習到很晚。
放假一有時間,就去給别人當家教,分擔家裡經濟壓力的同時,她也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技能。
終于從倒數第一逆襲上了中大,人生來了個180度大轉變。
優秀的父母,一定是孩子人生的領路人,精神和心靈上的導師。
他絕不會推卸自己的教育責任,也不會放任孩子在挫敗中繼續迷茫、不知所措。
隻要有機會,他會身體力行告訴孩子自己的人生經驗和建議,引導孩子眺望前方,鼓勵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如主持人李小萌所說,要做孩子的副駕駛,幫孩子看看路,指揮一下,在旁邊做個教練。
不當孩子的主導者,也不會對孩子不管不問,而是未雨綢缪,好讓孩子在離開自己時,有足夠的底氣闖蕩未來。
做法三:
把孩子當“大人”來尊重
前幾年廣東有個女孩,成績一般,初中畢業後想讀喜歡的數字傳媒專業。
可父母覺得沒用,硬逼她改讀護理。
雙方相持不下,最終以父母切斷女孩經濟來源,女孩離家出走收尾。
看到這類的新聞,内心總會不禁一陣唏噓:
其實孩子再差,也有自己想要嘗試的事情,想追逐的夢想。
然而大部分父母,始終覺得自己吃的鹽比孩子吃過的米還多,孩子什麼都不懂,聽自己的準沒錯。
結果不理會孩子的想法,強行否決,到頭來,隻會導緻兩敗俱傷,和孩子的矛盾沖突愈演愈烈。
熱播劇《我的青春誰做主》裡有句台詞,講述了無數孩子的心聲:
“成長的經驗是要靠我們自己獲得的,不是家長的強行灌輸。
如果我不栽跟頭等于沒有經驗。早晚有一天還是會跌倒的,父母的經驗是很寶貴,但是僅供參考 。”
或許父母以過來人的視角,會幫助孩子少走很多彎路。
但那份不尊重、不允許孩子試錯的“強勢”,隻會讓孩子變得更加任性、叛逆,故意和父母反着來。
孩子是還小,還未經世事,但他有自我意志,知道自己喜歡什麼,不想要什麼。
隻有尊重他,給他自主選擇的機會,他才會學會成長,懂得對自己負責,獨當一面。
去年,汽修專業的技校女孩古慧晶獲省級汽修大賽一等獎,因此在網絡上迅速走紅。
當全部人都在敬佩她甜美的外表、目标明确的職業選擇,我卻不得不贊歎她父母的“厲害”:
女兒初三決定讀技校,還要報讀一個更适合男生的專業,他們雖有過不理解,但還是選擇尊重。
就算身邊偶爾有一些不和諧的聲音,但與女兒的興趣愛好相比,他們明顯更重視後者。
青春期的孩子,已然是半個大人。
給他足夠的尊重,才是給他自由,讓他好好思考自己的人生,從而實現自我價值。
真正對他的愛,是如其所是,而非我所想。
不管他遇到什麼難題,他無悔,父母就應該無憾。
有句話這麼說:
“每個孩子都有成為優秀人的潛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賦予了孩子不一樣的人生。”
在孩子每一個挑戰、問題面前,父母的做法往往決定了他的人生。
衷心期待天下所有父母們,能在孩子需要愛和安全感時,用心感受和陪伴;
在他不知道該怎麼走下去時,負責任地教誨、引導;
更要在他有目标、有方向時,及時撒手,讓他自己走一走。
順着孩子成長規律的教育,才是孩子一生最大的幸運。
作者:翹翹媽。寶媽一枚,教育學深度愛好者,期待用自己的文字,治愈自己,及每一個人的心。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内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