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學醫學院“探人文之心,尋醫學之魂”暑期社會實踐團
作者:李勇劍
在我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在人群中占十萬分之三的他們承受着白血病帶來的感染、出血甚至器官衰竭的痛苦,疾病在他們和美好生活之間架了一條難以逾越的鴻溝——此岸的人每天被恐懼和擔憂的潮水淹沒,隻能偶爾仰起頭來看一看彼岸的景象。據統計,我國每年約有近3.6萬得白血病。而這些病人中,大多數年齡在三十歲以下,其中十五歲以下的人群占比50%以上,給社會和家庭帶來很大的負擔和不幸。
正如社會公衆所認知的那樣,造血幹細胞移植是治療白血病、淋巴瘤和骨髓瘤等血液腫瘤的較為有效和理想的方法,而實現造血幹細胞移植的前提便是獲取來自健康人的造血幹細胞,即我們通常所說的骨髓捐獻。目前我國等待造血幹細胞移植的患者有100多萬,而在浙醫二院,從骨髓捐獻到移植這一過程中便有來自“廣濟之舟”的志願者團隊為此保駕護航。
在我們身邊,也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平常或許過着再尋常不過的煙火日子,或許也曾為家庭和生活的瑣事而擔憂。但穿上紅馬甲後的他們便是人們困難時的幫助、黑暗中的明燈,捧着一顆不求回報、甘願奉獻的熱心,在志願服務中收獲成長,“廣濟之舟”志願者服務聯盟便是其中的一份子。
2022年暑期,浙江大學醫學院赴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等地“探人文之心,尋醫學之魂”暑期社會實踐團開展了 “廣濟之舟”志願者專訪活動,也有幸采訪了其中一位參與從骨髓捐獻到移植這一過程的志願者。
張世建,今年69歲,是“廣濟之舟”骨髓捐獻專業化志願者。他曾是一名執業藥師,退休之前就已成為“廣濟之舟”大家庭中的一員,至今已堅持十一年,累計志願服務近三千個小時。“廣濟之舟”骨髓移植支持專業化志願者負責為院内的患者運送已從捐獻者體内取出的骨髓,是急需骨髓捐獻病人的“救命稻草”,是運送可移植骨髓的“快遞員”,更是為患者生命奔波的“接力手”。
“在運輸造血幹細胞之前一定要仔細核對供者和患者的信息,用肉眼大概觀察造血幹細胞的性狀以保證它的良好狀态,采集袋外也必須要包裹專用的材料,”當被問及工作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細節時,張世建如數家珍,“運輸過程中嚴禁接觸放射源,密切關注保溫箱的溫度在8-15攝氏度之間,避免碰撞擠壓,也要使用塑料反光膜和泡沫來幫助保溫和穩定。”為保證造血幹細胞的活性,張世建必須在24小時之内将骨髓完好地送到浙大二院。運送骨髓的這一路,他是在和時間賽跑、和病魔賽跑,是在運輸捐獻者的灼灼善意,也是在追逐患者及其家屬的希望。
張世建會提前和對方醫院的聯系人進行溝通以确認有關事項,會查好從高鐵站或機場到醫院最便捷的路線,會預設一路上可能遇到的困難及應對措施。所經的專業培訓、行前的悉心準備、豐富的經驗、細緻的工作風格和敏銳的觀察力讓他能對運送造血幹細胞的标準流程了如指掌,在面對困難和意外情況時也能坦然面對。
其實張世建在這一路上不僅僅幫助别人,也被别人的善意包圍着。談到自己這十幾年來在運送途中受到的幫助時,張世建動情地說在運送的途中自己屬于“重點照顧對象”——高鐵的列車長和乘務員會主動将他引導到車廂内相對安靜穩定的地方,會主動免費為他提供餐食,也會主動幫忙調整時間更合适的車次。而飛機上的乘務員會主動幫他把座位調整到飛機前端以幫助他節省時間,也熱心地關注老人的身體狀況。
在這十一年裡,張世建共參加了近三十起完整的捐獻工作,走遍北至黑龍江、南至廣東的國内十餘個省份。寒霜酷暑,擋不住他匆匆但又冷靜的腳步;舟車勞頓,擋不住他為患者着想的一顆愛心。淩晨的朝霞是他出征的号角,半夜的月光也成了他歸途的陪伴。他對工作的勝任力、充沛的精力和當仁不讓的熱情有時竟也讓人忘了他也是個将近古稀的老人。
他對自己的這一份工作充滿了熱愛:“這不僅僅關乎傳遞造血幹細胞,更是傳遞人和人之間的善意,傳遞來自社會的希望”。在骨髓捐獻這一過程中,出于隐私保護等考慮,捐獻者和患者之間實施雙匿名原則,但這抵擋不住捐獻者和患者間的情誼——除了運回造血幹細胞,張世建也為捐獻者帶去來自患者的感謝信和小禮品。“雖然出于醫院的規定,感謝信不能過多地暴露隐私,禮品也不能太過貴重,但是這其中所包含的情分卻值千金”。
“當看到焦急等待的家屬因骨髓的到來而如釋重負甚至相擁而泣,我覺得我這一路都值得了。”在被問及工作中最難忘的瞬間時,張世建回答道。
“我還希望我的工作能增進公衆對幹細胞捐獻的了解,能呼籲人們加入到這個隊伍中來。”張世建表示希望自己能在身體允許的前提下一直做下去,盡自己所能幫助患者,為患者創造更多的機會和美好的明天。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