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廣西一本的第一次投檔情況讓很多人大感意外,多所重點大學未能錄滿,需要征集志願,其中不乏“985”大學。
從缺額數據上來看,專業是主要原因,出現缺額的大多是一些不被家長和考生看好的所謂的冷門專業,也有的是與學校特色無關的“配套性”專業。
總之,廣西的缺額情況充分體現了目前家長和考生填報志願的特點,體現了填報志願越來越理性的趨勢,同時也體現了高校在專業設置上的尴尬。
一、“985”、“雙一流”大學,專業不熱也無奈!在征集志願計劃中,幾所“985”大學出現在名單中有些紮眼,而且從征集數量上看并非是個别考生被退檔或臨時增加招生計劃,很顯然是因為專業沒有吸引力而沒有招滿。
如果說四川大學的工科試驗班(綠色化工與生物醫藥)計劃招生20人,征集1人屬于正常的話,那麼,旅遊管理類招生計劃為4個,征集計劃也是4個,顯然是被“嫌棄”了。
山東大學的預防醫學(5年制)招生計劃為3個,征集1個,外國語言文學計劃為8個,征集2個,應該也不是簡單的有考生退檔的問題。
存在同樣問題的還有吉林大學,地質類招生計劃為5個,征集志願為3個。
“985”大學中,重慶大學的工科試驗班(環化健康類)、中南大學的材料類、化工與制藥類、東北大學秦皇島分校也都有征集志願。
另外,在“211”大學中,鄭州大學是比較明顯的,生、化、環、土木、管理類等專業都有征集志願。
二、本土高校非熱門專業照樣不買帳廣西的本土高校大量缺額是今年比較明顯的特點!
在第一批錄取中,廣西共有12所本土高校未能完成招生計劃,其中缺員最大的是廣西民族大學,缺額1064人,就連廣西唯一的“211”大學廣西大學也缺額180人!
廣西大學缺額的主要是農學類專業,也在情理之中,農學專業至少不能算是熱門專業。
廣西科技大學的土木工程缺額最多,這也是今年志願填報最突出的“特色”,同濟大學尚且那樣,這樣也就不奇怪了!
桂電本來也是小有名氣的,但是材料、環境、管理類專業就沒那麼多人追捧了。
兩所師範院校的情況也極其相似,征集志願的大多是非師範性專業。
廣西民族大學更是包羅萬象,從生化環材到土木工程,從生物制藥到各種管理類專業,從市場營銷到國際商務,再加上多種培養模式并存,一言難盡!
三、重點大學的特殊類招生因涉及就業問題也加入了征集志願的行列有些高校的定向招生因定向就業的原因也出現征集志願的現象。
廈門大學作為“985”大學,其定向西藏就業的招生計劃,即使是臨床醫學那麼熱門的專業依然擺脫不了征集志願的命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大學”,大氣科學學科在第四輪學科評估中被評為A ,僅次于北京大學。但定向招生11人,仍需征集志願2人。
中外合作辦學的高學費也成了影響考生選擇的因素之一,如果專業再沒那麼熱門的話,就難免要面對征集志願的情況。
北京港浸大、廣以、西交利物浦、溫州肯恩大學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都有不同數量的征集計劃。
很多的中外合作辦學專業也一樣處于被選擇的地位。
從一些醫學類高校在廣西的缺額情況看,除了臨床醫學、口腔醫學等專業外,一些不能考取醫師資格證的專業都是熱點。
護理學、藥學類是征集志願比較多的。
護理學專業中,新晉“雙一流”的南京醫科大學的護理學也位列其中,南京中醫藥大學的護理學文理科更是征集志願15人,上海中醫藥大學征集7人,天津中醫藥大學征集6人,都是征集計劃比較多的。
藥學專業征集志願也是比較多的,比如山西醫科大學、首都醫科大學等。中藥學更是如此,廣西中醫藥大學的中藥學征集計劃113個!
學校層次不夠也不選!新鄉醫學院的兒科學征集5人,右江民族醫學院的臨床醫學竟然征集16人,可不可以說現在的考生也太挑剔了?
醫科大學的非醫學、非熱門等“雙非”專業更是沒有吸引力,有多所醫藥大學出現在征集計劃的名單中。
一些師範類高校也是如此。
如天津師範大學的征集計劃中,财經類、管理類專業都有征集志願。
出現同樣現象的還有上海師範大學、山東師範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福建師範大學、海南師範大學等多所師範類院校。
天津财經大學的多個與财經無關的專業征集志願,特别是旅遊管理、電子商務等專業。
類似的情況有很多,比如北外的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央财的管理科學與工程、中南财經政法大學的旅遊管理等。
一些特色高校中,為了顯示學校專業大而全的配套性非特色專業,特别又同時是非熱門的“雙非專業”,考生選擇了理性面對,重點大學尚且如此,普通院校就可想而知了。
七、小結除廣西之外,江西省的這種現象也是比較明顯的,江西農業大學等省内老牌高校都出現了大量缺額的現象。
征集志願比較多的專業大多是大家普遍共識的非熱門專業,比如大家所熟悉的生化環材、管理類專業,還有今年遇冷的土木工程類專業等。
考生在高考報志願時越來越理性,對專業越來越重視,廣西、江西今年的征集志願是比較有代表性的。重點大學的冷門專業尚在征集志願,普通院校的這些專業就可想而知了,即使是招滿,生源質量也是有所下降的。
通過以上的現象,我們除了能夠進一步了解到考生報考志願的行為變化外,還要思考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
特别是高校方面,在專業設置上經過多年的盲目擴張之後,面對越來越理性的考生和家長,将來可能還會遇到更多的尴尬,又該如果面對?
正如市場經濟中的供需雙方,就業就是那隻無形的手,高校掌握了主動權,考生卻擁有選擇權,并且在選擇的過程中“不将就”。若要有效地化解,恐怕隻有高校選擇“将就”才是正途!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