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傳》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故事情節跌宕起伏,精彩絕倫,深受人們喜愛,在民間廣為流傳。《水浒傳》中很多故事都圍繞着水泊梁山展開的,有一些朋友試圖在地圖上找到梁山泊,有把微山湖當成梁山泊的,也有認為東平湖是梁山泊的。這也難怪,因為在山東西部的地圖上也就是這兩個湖泊看起來比較大一些。實際上,這兩個湖泊都不是梁山泊。那真正的梁山泊在哪裡呢?
由于地理環境變化,河流、湖泊比較容易發生變化,但是山脈一般來說相對較為穩定,找到梁山,就找到了梁山泊的大緻位置。梁山縣位于山東省西南部,處于山東省的泰安、濟甯、菏澤和河南省的濮陽四地市交界處,梁山則是梁山縣境内最高的地方,位于縣城東南,由虎頭峰、雪山峰、郝山峰、小黃山等七支脈組成,主峰虎頭峰海拔197.9米。雖然隻是小山,但是在華北平原上已經是比較險要的地形了。虎頭峰上曾建有宋江的大寨,就是梁山108好漢聚義的地方。
梁山的名字本來叫“良山”,春秋時期因附近有良邑而得名。西漢時,漢文帝次子梁王劉武曾獵于此山,死後并葬于山北麓,遂更名為“梁山”。梁山四面環水,位于梁山泊中,和外界之間通過船隻往來。梁山地形險要,又有梁山泊作為屏障,易守難攻,讓前來的朝廷大軍讨不了好,宋朝廷最終隻好采用懷柔招安之策才瓦解梁山的宋江義軍。
實際上,梁山泊這片大湖澤的前身就是曆史上名氣很大的大野澤,也叫巨野澤。我們曾講過古代四渎之一的濟水,本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大野澤就是濟水受阻潴留而成的大澤,範圍很大,大緻位置在如今的梁山、東平、郓城、巨野、汶上、嘉祥、濟甯一帶。濟水和汶河交彙注入大野澤,之後從東北方向流出,最終注入大海。秦末天下大亂之時,彭越就曾在巨野澤聚衆為寇,《史記·彭越列傳》中記載:“常漁钜野澤中,為群盜。”
濟水作為黃河的支津,本就攜帶大量泥沙,而且漢武帝時(公元前132年)黃河決口改道,大野澤也被泥沙淤積,面積不斷萎縮。東漢明帝時,王景治河使得黃河河道穩定下來,而随着濟水的逐漸淤塞,巨野澤不斷萎縮,到晚唐時巨野澤差不多已經消亡,隻有北面還有少許遺留。
五代十國時,黃河由于下遊河道淤塞,而亂世之時也無人關注黃河的治理問題,黃河又開始頻繁決口,災害不斷。洪水在原來巨野澤之北梁山一帶潴留,形成梁山泊。北宋時黃河頻繁決口,使得洪水肆虐,梁山泊在洪水的沖擊下變得越來越大,終成煙波浩淼的八百裡水泊,梁山則變成梁山泊中一個島。
圖-梁山俯瞰
公元1128年,金國南下侵宋,東京留守杜充為阻止金兵南下,掘開黃河大堤,使得黃河改道南流,奪泗入淮。梁山泊逐漸沒了來水,水面開始縮小,水退地現,老百姓開始在此屯田。元明時期,朝廷鼓勵老百姓到這裡墾荒,梁山泊基本上已經蕩然不存。
你可能會想,東平湖畢竟離曾經的梁山泊不遠,它是不是梁山泊遺留的一部分呢?東平湖原叫安山湖,在梁山泊的北面,因為汶河的部分來水接濟,在梁山泊淤平以後它仍然能保持一定的湖面。1855年(清鹹豐五年),黃河在銅瓦廂決口,改道北流,奪大清河水道從山東東營入海。安山湖接收了部分黃河漫流,湖面擴大,因大部分位于東平縣境内,所以後來就叫東平湖了。
在今東平湖湖區往南,大約有兩個東平湖面積的區域,常年沒水,一直延伸到梁山附近,是作為東平湖的二級湖存在的洩洪區,防止黃河洪水淹濟南。在這個區域的村子都有用土堆起來的圓柱形大土丘,為萬一發洪水時避難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