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1 09:26:06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1

王小骞說:

每個父母心裡,都有一個“理想型”孩子。

因此,當孩子表現出違反我們心中對“理想型”的期望時,如:易怒、拖拉、愛哭,甚至太乖等,或者暴食、吃手指、咬指甲、揪衣角、打架、丢東西等行為……

有些父母便會習慣性地把它們定為“壞毛病”“臭脾氣”。

在面對孩子的“壞毛病”時,很多父母都知道,不能武斷制止,要學會接納理解孩子。

但是,又擔心“接納”變成了“縱容”,讓孩子的“壞毛病”越來越“壞”。

那麼,接納,真的是在“縱容”孩子嗎?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2

接納是心态,縱容是行為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3

女兒上小學一星期後,我發現她開始使勁“擠眼睛”,而且特别頻繁,最開始真是特别焦慮。

有那麼一瞬間,我的腦海裡出現了一個聲音:“怎麼上個小學,孩子就得了抽動症。”

冷靜下來之後想了想,孩子剛上小學,對于他們來說,是個大任務,有一定難度,必定會給孩子帶來壓力,“擠眼睛”很可能是緊張造成的。

于是,我做好心理建設,鼓足勇氣,跟孩子說:“你想擠眼睛就擠吧。”

觀察了兩天之後,孩子“擠眼睛”的“壞毛病”居然消失了。

女兒的經曆讓我反思,如果當時我強行制止她“擠眼睛”的動作,又會是什麼結果?

當了父母後,經常為孩子的問題而焦慮,哪怕孩子多一點抓耳撓腮的小動作,也會擔心這些小動作,變成“壞毛病”,影響孩子一輩子。

不難想象,如果父母學不會接納,加上新的學習環境帶來的雙重壓力,孩子能否改掉“擠眼睛”的壞毛病,真是說不好。

那麼,接納,真的是在“縱容”孩子嗎?

按照詞語的屬性維度來理解:

接納,應該更趨向于是一種“心态”,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打心底裡的接受和包容。

比如,孩子“擠眼”這個動作,如果選擇“接納”,那麼,一定是建立在理解了行為背後的原因,也會耐心等待孩子恢複正常。

縱容,更多的是折射出一些“行為”,比如,明知糖吃多了不好,卻看着孩子以糖為食,不去想辦法糾正。

從“心态”和“行為”的維度,接納和縱容,其實是“兩碼事”,并不能成為絕對的因果邏輯關系。

不過,在美國臨床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黛安娜·鮑姆林德提出的“家庭養育模式”中,有一個“家庭養育坐标圖”,她把父母分成“要求”“接納”兩個維度,由此而推演出四種類型的父母:專制型、放縱型、忽視型和權威型。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4

我之前也針對這4種養育模式做過詳細分析,具體大家可以參考《父母分4種,請對号入座》這篇文章。

其中:

“要求”是父母對孩子行為的管理,或對孩子成熟度的要求;

“接納”則是父母對孩子情感和發展需要的敏感和接受度。

以這兩個維度為基礎,形成十字坐标後,所對應的結果是:權威型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高、接納度也高,是一種積極的養育态度;

而其他3種父母,則在不同程度上體現了父母對教育、對孩子的消極态度。

在“正面管教”的理念中,也提到過一個核心原則,就是“溫柔而堅定”。

簡單來說,就是對孩子的問題,父母有責任和義務幫助孩子調整和修正,但是,必須給予溫柔的态度和堅定的原則。

也就是先接納問題,再去調整行為

接納和縱容的界限在于:前者采用積極的态度,去面對孩子成長中的問題;後者則表現出的是消極的觀念,對孩子聽之任之。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5

被“縱容”的孩子,到底是什麼樣的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6

判斷一個孩子,是否被“慣壞”,其實很簡單,隻需要看這個孩子,對自己的行為,是否有邊界。

在我們身邊,經常有這樣的現象:

因為不能玩手機,而對父母拳打腳踢,父母雖然生氣,但卻表現得特别無能為力,亦或堅持用“他還是個孩子”推脫。

父母的反應,看上去是一種“接納”。實際上,卻是對孩子不當行為的不作為,既沒有正确管教,也沒有科學引導,這就是“縱容”。

真正的接納,應該是父母蹲下身體,站在與孩子同等的高度,去看待孩子行為背後的原因。

比如,一個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孩子,當父母真正接納孩子時,他們會懂得。

之後,再去反思,是不是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有什麼不當的言行,讓孩子感受到壓力、緊張 、恐懼等,比如:

是家庭環境的改變,還是關注度的降低;

孩子是一直“脾氣差“,還是突然的“差”;

是在外面受了欺負,還是需求得不到滿足

……

當我們看到孩子身上的問題後,懂得從背後的原因去求解時,就已經有了“溫柔”的意識。

如何“堅定”,是“接納”的核心。

通常情況下,父母也會有兩種表現:

1. 要麼,真正接納孩子

通過安撫孩子的情緒,給予孩子發洩的空間,再采取孩子能夠接受的方式,給孩子講他聽得懂的道理,告訴孩子他能夠落實的方法,并鼓勵孩子,哪怕以後再這樣,也不要緊,媽媽始終在你身後。

2. 要麼,假裝接納孩子

有些家長,明知孩子的“壞毛病”事出有因,卻選擇聽之任之,認為隻要孩子不出大的“錯誤”,隻要孩子不吵鬧、沒有可見的影響,就選擇“視而不見”,或者使用短期速成的方式來壓制孩子,使其“聽話”一會兒,殊不知,贻害深遠。

很明顯,前者才是對孩子有幫助的方法,而後者,隻是假裝在“接納”。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7

如何接納孩子,又不會變成“縱容”?

兒童啃指甲是心理病嗎(孩子擠眼聳肩啃指甲)8

作家老舍曾教育孩子說:“甯願做誠實的車夫,也不要做貪官。”

具體在教育孩子的過程,優質的父母,善于看到真實的孩子;反之,則是希望有一個想象中的孩子。

而這中間的根本區别在于:如何接納孩子,又不會變成“縱容”。

01

父母要重新定義“壞毛病”

每個父母心裡,都有一個理想型孩子。

因此,當孩子表現出違反我們心中對“理想型”的期望時,如:易怒、拖拉、愛哭,甚至太乖等,或者暴食、吃手指、咬指甲、揪衣角、打架、丢東西等行為後,會習慣性的把它們定為“壞毛病”“臭脾氣”。

事實上,遇到不順心的事,生氣易怒是人的本能;而遭到不公待遇,或受到委屈,破壞了個人心中的期望,又無能為力時,從肢體上表現出異常行為,也是正常反應,屬于自我舒緩情緒的一種方式。

真正嚴格意義上的“壞毛病”,很少。

02

找到孩子“壞毛病”背後的原因

治“病”救人,重在對症下“藥”。

而孩子每個問題行為背後,一定有他的成因。

不安、焦慮、易發脾氣的孩子,很可能是家庭環境有了改變,父母關系緊張,亦或是與老師、同學的相處出現了問題;

故意搗亂、調皮、粘人、無理取鬧,很有可能是,父母近段時間,對孩子缺乏陪伴,或者是孩子的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當父母學會去探究“病因”,就更容易接納孩子的問題,并采取可行有效的方式,幫助孩子調整心态,恢複常态。

03

愛是治愈孩子問題的“良藥”

孩子表現出來的“壞毛病”,除去身體原因,更多的來自于心理上的不安、恐懼、焦慮等。

“心”病,還需“心”藥醫。

孩子最大的恐懼,莫過于不被愛、被嫌棄。

因此,當出現他們難以把控的事情時,便會用異常的行為引起父母的注意,也是求救。

這時候,父母哪怕“慣”着點孩子——探究孩子内心的真實需求并給予滿足,也無妨。

孩子的成長,是一個流動的過程。

并不會因一時的失誤,造成終身的傷害。

反而是,長期的壓抑,會給孩子的身心造成難以修複的影響。

孩子的成長和做父母,都是一輩子的事。

智慧的“接納”,就如“潤滑劑”一般,調和着親子關系,也滋潤着孩子的一生。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