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我們都耳熟能詳。當時司馬光七歲,和朋友在家中的後院玩遊戲。這時他們看到了一個大缸,缸裡面裝滿了水,于是他們決定比一比誰能在水裡面憋氣憋得最久。這時一個小孩一不小心失足掉進了水裡,當其他小朋友都慌張地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司馬光略微一沉思,搬起了身邊的一塊大石頭,把缸砸破了,水流了出來,上官家的小孩也因此得救了。小小的司馬光遇事沉着冷靜、機智靈敏,這個故事不僅在當時的京洛震驚了當地的人們,而且還被今天的中小學生教材采用作為必學課文,許多家長拿來教導小孩子們遇到問題不要慌,先動動腦子想辦法。
有人質疑過這個故事的真實性。他們提出北宋的制缸技術還不足以達到制作出能讓一個小孩掉進去的水平,北宋遺址也未曾有出土過那麼大的缸。何況司馬光當時才七歲,怎麼可能會有力氣搬得動足夠砸破缸的大石頭呢?亦有人回應說,可能正是北宋制缸技術的水平低,導緻司馬光不用搬動很大的石頭也可以砸破缸,也使得大缸在曆史變遷中不足以遺留至今。
其實這個故事在正史《宋史》中亦有記載,但《宋史》修于元末至正三年,為後人根據前人留下的史料和民間考察編纂,并非與時俱進,其記載亦有待簡榷。但是司馬光的品行是毋庸置疑的,他在朋友遇到危難的時候,沒有像别的小孩一樣驚慌失措,而是沉着冷靜地思考對策,并及時采取行動,最終挽救了朋友的性命。
雖然我們對司馬光的故事已爛熟于心,對司馬光救的小孩卻一無所知。那司馬光救的這個小孩是誰呢?他又為司馬光做了什麼呢?
1.司馬光
司馬光是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還 持編集了中國曆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宋真宗天禧三年(1019年)十月十八日,司馬光出生于光州光山,司馬光自幼聰明伶俐,七歲時便能背誦出《左氏春秋》。也正是他的聰明,使得他能機智地解決問題。
雖然時人後人都對砸缸這一事件大肆宣揚,贊揚司馬光的優秀品質,但其實他本人是十分謙遜的。據說在司馬光做了宰相後,他家裡的一個老仆名為呂直仍稱呼他為“君實秀才”,但司馬光并未糾正他。一日蘇轼來拜訪司馬光,聽到這一稱呼覺得有些有趣,便對呂直說:“你家主人已經官至宰相了。”呂直随後便改變了稱呼,司馬光卻連連歎道“被子瞻教壞了”。
2.司馬光砸缸救的小孩
據史料記載,司馬光救的小孩名為上官尚光。他也是北宋的當朝宰相,但因為政見不被當時的人們所認可,所以正史并未留下太多關于他的記載。又有人認為是司馬光名氣過大,導緻人們都注重宣揚這一善行以及當事人的冷靜,因而對上官尚光的記載顯得尤為少。也有人認為是上官家族的後人在修訂族譜的時候一不小心搞混了故事裡的人物身份,把本應是司馬光的宰相官職安到了上官尚光身上,亦或是為了美化前人形象而無中生有,其實上官尚光根本沒做過宰相。
3.上官尚光為司馬光做的事
據說上官尚光與司馬光幼時便十分交好,在司馬光臨危不亂救出他後,他曾多次向司馬光表達感謝之意,其家人更是對其感激涕零,據史料記載和專家考證,上官尚光曾經為司馬光做過三件大事以銘記這一恩德。
第一件事是改名。上官尚光本名上官尚,其家人為了銘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将其改名為上官尚光,即崇尚敬仰司馬光之意。
第二件事是建立感恩亭。為了提醒後人要時刻銘記,上官尚光在老家建立了一座感恩亭,這座感恩亭至今還可見于光州光山,從一方面證明了這一故事的真實性。
第三件事是修族譜。專家曾到光州實地考證這一曆史事實的可信度,上官家族在光州的後人告訴專家說,這一事件在他們的族譜中有迹可循。
由此可見,上官尚光是個十分懂得知恩圖報的人,雖然曆史對他的記載少之又少,但是不可否認的是他為司馬光做的這些事都被記載下來,也讓司馬光的品行和上官尚光懂得感恩的美德得以流傳下來。這也告訴我們,“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我們應該對每一個人的善意都心懷感激,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回饋這一善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