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發是個很神奇的東西。
有的人,年過八十,一根不長;有些人,十幾二十歲,滿頭白發。
有些人說這是遺傳,當然有遺傳的原因。但我始終覺得,這白發多少,是和你的心情狀态挂鈎的。
心情愉悅,天天讀書運動,生活上也沒有壓力,自然白頭發就來得晚,長得少。
若是一天天高壓工作,亞曆山大,也沒有時間享受生活與興趣愛好的樂趣,白頭發自然就來得早。
我被别人說有白發,是高中那會兒開始的。
高中我一直是班裡前幾名,成績好,壓力也大。後來上了大學,輕松下來,白頭發也就黑回去了。
這樣想來,古代人頭上的白發,大多數也不是因為年齡到了或者營養跟不上,而是因為心中的愁。
一愁,則白發生。
這時候有人好奇:空青,你講這麼多白頭發幹嘛?詩呢?
别急。這一篇文章,就帶你們欣賞幾首古人寫自己白頭發的詩歌。
先來看一首王維的。
王維晚年遁入空門,這首詩,大概是他轉變的一個開始。
《歎白發》
唐·王維
宿昔朱顔成暮齒,須臾白發變垂髫。
一生幾許傷心事,不向空門何處銷。
前面兩句,是很經典的互文見義。
“宿昔”和“須臾”相對,體現從少到老,從青春到暮年的速度之快。仿佛轉眼之間,心裡還沒有反應過來做好準備,紅潤的臉頰就已經滄桑,茁壯的牙齒也已經掉了一大半,很多之前大快朵頤的食物,如今已經無法下嘴。
再去照照鏡子呢,小時候不用紮束,随意散下的頭發,如今被整整齊齊的束在冠上,顔色,也從曾經的漆黑變成了如今的花白。
王維這裡的修辭很有意思,他不按照時間順序說“垂髫變白發”,而是說“白發變垂髫”。我理解他的感覺,是在描述一種生命的輪回。
有句老話,“十八年後又是一條好漢。”白發之後,不正是下一次的青春嗎?
前面互文見義,寫出對時間流逝、歲月匆匆的感慨。後面兩句,開始寫自己面對白發時候的心态。
回顧一生,幾許傷心事。很多事情,現在回頭也無濟于事,都化作了心裡的一道道疤痕。
不遁入空門,又去哪裡消解呢?
大多數人的印象裡,王維就像是詩裡那樣空靈、那樣美好。但他畢竟是生在唐代的文人,而且一生中大多數時間在朝為官,經曆過無數宦海浮沉,還經曆了著名的安史之亂,被叛軍抓捕。
因為這一筆黑點,安史之亂後王維的仕途便不順暢,所以他才漸漸有了遁入空門的心思。
當然,這是王維的選擇。或許在他眼中,遁入空門是與世界的和解。
但作為現代人的我們,背負着現實的壓力與責任,很少有人在經曆挫折後能夠毅然決然的遁入空門。
遇到什麼問題,還是要勇敢面對,解決問題。
不過,王維這首詩或許提供給我們一個理解他人的方式。“未經他人苦,莫勸他人善”,有時候覺得别人跟你想得不一樣,有點傻。這時候就想想王維吧,我們不知道别人經曆了什麼,也沒有資格去評判他人的心态與選擇。
下面是唐朝名相張九齡的一首白發詩。
照鏡見白發
張九齡 〔唐代〕
宿昔青雲志,蹉跎白發年。
誰知明鏡裡,形影自相憐。
這首前半部分和王維的思路一緻,都是用今昔對比表現時間流逝和蹉跎歲月的悲哀。
最後,用一個對鏡自憐,形影相憐的畫面,傳達出自己的惆怅與哀怨。
牽涉到白發,就連最為仙氣飄飄的李白,也逃不開對歲月的感慨。來看他的《秋浦歌》。
秋浦歌十七首·十五
李白 〔唐代〕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裡,何處得秋霜。
這首詩很為人稱道的地方,在于結構的精巧。
開篇先給一個很誇張的畫面,一個人的白發,竟然有三千丈這麼長。
然後給出解釋,原來,這長的不是白發,而是自己的憂愁。
後面半部分,則又是一轉,将代表憂愁的白發比喻成鏡子裡的秋霜。
秋霜,一下子那種清冷、蕭瑟、雪白的感覺就出來了。很映襯李白此刻的心情。
三首白發詩,大家對哪一首最有感覺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