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黃葆青
金華蘭溪的枇杷近年知名度越來越高。
作為“國家農産品地理标志”,每年5月,一城山水半城黃,沿着蘭黃公路進入蘭溪境内,不遠便能望見枇杷園,一顆顆沉甸甸的果實,綴在綠油油的大葉子間隙,遊客、商販絡繹不絕。
今年是蘭溪枇杷大年,産量估計在兩萬噸,創曆史新高。為讓更多的人了解蘭溪枇杷,明天(5月18日),錢江晚報記者将走進蘭溪實地探訪,把直播間開在枇杷園,為蘭溪枇杷吆喝。
點擊上圖觀看直播初夏限定,美味天成
糖度是西瓜的兩倍
蘭溪是被偏愛的。煙波浩渺的蘭江水汽氤氲,此起彼伏的丘陵山地上覆蓋着略帶酸性的土壤,常年日照充足、雨量适中,特别适合優質枇杷生長。
蘭溪枇杷以色豔形美、肉質細嫩、甘甜酸潔而聞名,兩個當家品種分别是軟條白沙和大紅袍,也就是白枇杷和紅枇杷。白沙枇杷白皙如玉,果肉厚、皮薄、肉呈桂圓色,口感極佳,成熟後糖分達到18到21度,而普通西瓜的糖度隻有9左右;大紅袍枇杷則橘黃鮮爽,肉厚汁多。
蘭溪全市共有枇杷種植面積2.2萬畝,主要分布在女埠街道和黃店鎮。在占盡地利的蘭溪女埠街道,穆塢枇杷更是沿襲百年,黃燦燦的果實年複一年地挂在枝頭。
女埠街道白枇杷的主要産出地穆塢村,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就大力發展枇杷産業,注冊“穆塢”商标、成立專業合作社、開發衍生品。在枇杷豐産年,全村人均枇杷年收入可達到1.3萬元,穆塢村成了名副其實的“華東枇杷第一村”。“我們嚴格規定了枇杷上市時間,隻有成熟度、甜度有保證,才能上市,不夠規格的枇杷,不準進精品箱。”女埠街道農辦主任童萬民介紹,為了保證枇杷的優質高産,街道還推行了《無公害枇杷》蘭溪市地方标準,并采用避雨設施栽培,極大地提高了枇杷品質。
這兩年,枇杷已經成為蘭溪的一張金名片,精品枇杷已走出蘭溪,走出浙江。從北面的哈爾濱,到南面的廣西、廣州,再到西面的川渝地區,全國各地都有蘭溪枇杷的身影。據統計,目前,枇杷銷往蘭溪市外的比例達采摘量的60%。
初夏是吃枇杷的季節。輕捏着帶有細茸毛質感的蘭溪枇杷,剝開薄薄的外皮,汁水流出,讓人一顆一顆停不下來。猶如張愛玲在小說《小艾》中那段細膩地描寫:五太太讓三太太吃枇杷,老姨太早已剝了一顆,把那枇杷皮剝成一朵倒垂蓮模樣,蒂子朝下,十指尖尖擎着送了過來……
枇杷熟了,農戶急了
果園搭起直播間
如果不是這段時間全國疫情多點頻發,一年一度的蘭溪枇杷節應該已經熱熱鬧鬧開幕了。
但今年,這個連續舉辦了11屆的枇杷節開不了了。今年又恰恰是枇杷大年,産量至少在兩萬噸,因為疫情影響,采摘遊客減少、銷往市外的渠道收窄等不利因素疊加,銷售變得十分棘手。
黃店鎮枇杷種植大戶童正赴有62畝的枇杷樹,今年産量預計有三萬多斤,“今年的品質好,吃起來,入口即化。”
不過,望着已經成熟的枇杷,童正赴卻不敢大量采摘。他說:“要是沒有訂單,采下來後放不長。如果一兩天賣不掉,後面就爛了。”
在蘭溪,像童正赴一樣有着類似擔憂的農戶不在少數。女埠街道穆塢村種植戶王茂祥眼下十分焦慮,家裡20多畝大棚枇杷已經大面積成熟,“受疫情影響,遊客也進不來,訂單也少,運輸也是問題,目前隻賣了五成左右。”王茂祥說,村裡4百來戶,家家戶戶都有種植,以往村裡一年的枇杷産值在2000萬元左右,要是不抓緊銷售,大家的損失可想而知。
據蘭溪市農業局黨委委員、副局長何美芳介紹,一直以來,蘭溪枇杷多以經銷商收購、 遊客上門采摘為主,銷量不錯。今年枇杷産量是往年的兩倍,成熟的時間也比往年稍有延後,無論是産量還是品質,都比往年提高了不少,“由于市外遊客自駕采摘、經銷商和加工企業收購等渠道受阻,枇杷鮮果面臨豐産滞銷的風險。”
為幫助果農打開銷路,蘭溪政府部門已經聯系發動工會、商會對接市内外加工企業進行托底收購,相關部門也在部署疏通物流堵點,打通省内水果批發市場渠道,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争取實現多銷盡銷。同時,生産大戶、營銷大戶、專業合作社也在抱團開拓市場。
得知蘭溪果農們遇到的困難,錢江晚報記者第一時間和果農取得聯系。在充分了解蘭溪枇杷的優點後,我們決定在當地的果園做一場直播,為蘭溪枇杷大聲吆喝,讓更多的人了解不可多得的當地美味。既能享受美味多汁的枇杷,也能切實幫助果農,好讓他們明年種出更大更好的枇杷,繼續這項甜蜜的事業。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