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14 13:25:14

來源:【交彙點新聞客戶端】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1

非遺,是經過中華文明曆史長河洗滌、積澱與傳承下來的珍貴财富,它記錄着曆史、反映着生活,也承載着人們的經驗、智慧和共同情感。 數據顯示,我國73%以上非遺項目保存在傳統鄉村,非遺是鄉村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

今年,國家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推動文化産業賦能鄉村振興的意見》。意見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在鄉土文化産業中的重要作用和獨特地位。

江蘇擁有種類繁多、各具特色的非遺資源,數量居全國前列。 衆多散落在鄉野的非物質文化遺産經過歲月淬煉,正在被人們重新認識、激活,成為鄉村振興中的新力量。

非遺産業,助力鄉村振興

南京雲錦,曾經作為皇家禦用專供之物。誰能想到,二十年前,一位來自淮安漣水縣紅窯鎮的農村小夥,将南京的雲錦技藝帶回來了家鄉,并且帶領鄉親們靠着這門“南京技藝”奔向了緻富路。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2

雲錦織造技藝傳承人劉廣社

淮安市級非遺項目雲錦織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劉廣社,從2002年的3台織機發展到如今的80多台織機,他的企業成為全國最大的雲錦生産科研基地。

1992年,高考失利的劉廣社跟着本村18名青年男女來南京雲錦研究所打工,當看到燦若雲霞、絢爛多彩的雲錦,一下子便被折服了。

雲錦織造工藝複雜,兩名熟練的織錦工一天才能織出五六厘米,一些學徒堅持不下來很快“跳槽”了。可劉廣社能吃苦、腦子活,雲錦織造有100多道工序,每一道工序他都認真探索、研究,認認真真地跟着師傅學習了8年。劉廣社心裡明白,雲錦這門技藝,學好了,能夠養家糊口,更重要的是能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有一天自己也能辦一個雲錦廠。

2001年春節,練就了一身雲錦織造技藝的劉廣社他和妻子徐海梅辭去工作,用共同積攢下來的20萬元資金回到漣水縣紅窯鎮李莊村,創辦雲錦織造廠。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3

漣水華夏雲錦織造有限公司

“剛回家創業的頭三個月,我沒吃過一頓及時飯,沒睡過一天安穩覺,一下子瘦了十斤。”劉廣社說,在一個沒有雲錦織造基礎的蘇北鄉村辦雲錦織造廠,太難了。“沒有織錦機,我請來了兩個會木工的親戚,用自家的樹木,按照自己掌握的規模型号,做了8台織錦機;沒有廠房,就把織錦機安裝在自家的堂屋裡;沒有原料,就向南京雲錦研究所求援。”

如今,劉廣社創辦的漣水華夏雲錦織造有限公司,是全國最大的雲錦生産科研基地,獲得5項國家發明專利、11項實用新型專利、267項外觀設計專利、300多項版權注冊登記。企業擁有6800多平方米的廠房,織錦機80多台,帶動本地農民230餘人進廠就業。劉廣社說,自己辦雲錦廠,一是實現自我價值,二是帶動鄉親緻富。“我廠裡的員工,基本都是附近的農民,農忙時他們在家務工,不忙的時候就過來織雲錦。”

依靠非遺技藝脫貧緻富的故事,不斷在廣袤的鄉村上演——

細細的絲線穿過繡花針,靈動的手指上下翻飛……繡室裡,莫元花正帶着繡女們一邊刺繡,一邊聊着家長裡短,歡快的笑聲不時傳出窗外。

揚州亂針繡代表性傳承人莫元花稱得上是揚州寶應魯垛鎮的名人,十多年來,她憑借一枚小小的繡花針,帶領魯垛鎮3000多名姐妹先後走上脫貧緻富的錦繡之路。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魯垛鎮,湖蕩密布,河道縱橫交錯,鄉親們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我們水鄉人窮怕了,哪怕把手指戳破了,也要為讓鄉親們脫貧緻富,繡出一番新天地。”當年,父親在耳邊反複唠叨的一番話,讓莫元花放棄了自己所學的酒店管理專業,回到了家鄉寶應縣魯垛鎮,接手了父親創辦的寶應縣刺繡廠。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4

揚州亂針繡傳承人莫元花(左)

真正拿起繡花針,才知道它重千斤,莫元花經常每天熬到半夜,即便是手戳破了,但還是要咬牙堅持。“為練習劈絲,我先把一根絲線分成兩半,再分成4絲、8絲、16絲,一直分到128絲,每天起碼埋頭15個小時以上。”

刺繡技藝不斷提高的同時,莫元花的作品也逐漸得到了市場認可,訂單源源不斷地湧來。事業發展得越來越好的時候,莫元花注意到,農村裡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婦女們多賦閑在家。如果讓留守婦女一起加入刺繡隊伍,既能幫助她們增加收入,又能為亂針繡培養更多的非遺人才,豈不是兩全其美?于是,莫元花便一家家跑上門,給她們做思想工作,她籌建亂針繡技能培訓學校,免費辦起了亂針繡技能培訓班,還經常邀請蘇州、常州等地的刺繡大師前來傳授技藝。

“2000年的時候,我們繡娘的工資有1500元,但當時醫生教師卻也隻有800元。”村裡人沒想到,學習亂針繡不僅有時間照顧家庭和孩子,還能掙到錢,于是紛紛加入到繡娘隊伍當中。

“我幫助了她們,她們也成就了我。”最讓莫元花感到欣慰的是,亂針繡不僅幫助鄉親們賺到了錢,更給她們帶來了觀念上的改變,“村裡人的精神狀态明顯不一樣了,大家坐在一起一邊繡花一邊聊天,是很開心的一種生活方式。最主要的是,農村女性能夠通過工作,找到自己的價值感。”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5

揚州亂針繡代表性傳承人莫元花(右二)

莫元花的“大弟子”吳學蓮患有家族性佝偻病,沒上完小學便辍學在家,莫元花親自教她刺繡技藝,如今年收入有5萬多,結婚生下兩個兒子,生活幸福美滿。“川妹子”陳曉華成了一名心靈手巧的繡娘後,家裡不僅翻蓋了大樓房,還自己創辦了“添彩繡苑工作坊”,銷售産值超過百萬元,亂針繡産業也因此成為了魯垛鎮的富民産業。目前,魯垛鎮共有30多家亂針繡企業和工作坊,擁有省級刺繡大師、省名人、省高級工藝美術師15名,産品遠銷20多個國家,銷售産值達上億元。

莫元花說,農村的發展,需要年輕一代的加入。我想通過自己的努力,激勵和影響更多年輕人紮根鄉村的發展。

可觀可感,解鎖非遺新玩法

六月的一個周末,陽光有些火辣,江甯湖熟錢家渡非遺文化村的遊客絡繹不絕。伴随着震耳欲聾的鑼鼓聲,身穿花綠服裝的俞大琴和姐妹們興奮地跟着音樂搖擺着旱船,一邊跳一邊笑,再現了古時湖熟漁民娛樂的豐收之景。

今年55歲的俞大琴,是錢家渡這一帶的“名人”,也是湖熟蕩湖船傳承人。十多年前,俞大琴被蕩湖船表演深深吸引,拜師學藝,自此與這項非遺結下不解之緣。湖熟蕩湖船表演,起源可追溯到清代,是一項根植于傳統生活的民間傳統藝術,2008年被列入江甯區首批非遺名錄。這些年,俞大琴經常和姐妹們東奔西走,到處表演,既當演員,又當搬運工。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6

湖熟蕩湖船傳承人俞大琴

去年,江蘇省文化和旅遊廳在全國率先開展了一項創新工作——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首批共設25個試點,衆多當地的非遺由此進了錢家渡村,俞大琴和姐妹們也因此有了固定的演出舞台。每到周末和節假日,遊客們從城市來到鄉村,體驗田園風光和鄉土風情。俞大琴的蕩湖船表演最吸引人,舞台前總是人頭攢動,熱鬧非凡,不少遊客争先恐後地和他們拍照。看到流傳數百年的蕩湖船在沒落了一段時間後還有這麼多人喜歡,俞大琴由衷地覺得開心,“有了演出,大家可以拿到補貼,更重要的是蕩湖船有了觀衆,有人看,蕩湖船才有生命力啊!”

湖熟是個有2000多年曆史的古鎮,文化底蘊深厚,在湖熟街道轄區内,擁有省、市、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近30項,這些非遺猶如一顆顆珍珠散落在鄉野之間。如何串珠成鍊?除了引入非遺項目展演外,錢家渡還在村裡精心設計了一條非遺旅遊專線,将非遺融入吃住行遊購娛各環節,常态化推出非遺表演、非遺小食集市及非遺民宿等,嘗試把遊客全程“浸泡”在非遺情境中。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7

湖熟蕩湖船表演

南京農業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我們的節日”南京工作室首席專家季中揚表示,錢家渡的成功,正是抓住了非遺的文化内涵,非遺與旅遊結合,既豐富了景區内涵,又解決了傳承人生存、發展的難題,可謂一舉兩得。

食材全部準備到位,店裡也已收拾妥帖,剛喘口氣,食客們便接二連三地上門了。“85後”老闆娘肖雄馬不停蹄地忙碌起來。

肖雄是張家港市鳳凰鎮雙塘村肖家巷人,之前在南京上大學,畢業後在南京成了家,原本小兩口在南京創業,但大城市生活節奏快,競争壓力大,于是夫妻倆決定換個“活”法,“我們喜歡慢點的生活節奏,恰好老家鳳凰鎮大力發展鄉村旅遊,所以就回老家開了一家農家樂。”2012年,肖雄和丈夫帶着孩子回到了老家,将自家30多年的老宅改造一新,肖家巷的第一家農家樂——河陽魚館正式開張。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8

張家港市鳳凰鎮雙塘村肖家巷的農家樂——河陽魚館

河陽是什麼意思?經常有外地人跑來問肖雄,她的臉上總是洋溢着笑容,自豪地說:“鳳凰鎮是河陽文化的發源地,這裡孕育了國家級非遺河陽山歌和河陽寶卷。聽了我的介紹以後,許多人覺得有意思,我們的飯店也因此有了不少回頭客。”

肖雄所在的張家港鳳凰鎮,古稱河陽,是中國曆史文化名鎮,擁有18項非物質文化遺産。“以前我們這裡景色很好,但是僅僅能夠吸引附近的居民,和其他一些大景區比,沒有足夠吸引人的亮點。”張家港市鳳凰鎮雙塘村黨委副書記朱紹成回憶,2017年,村裡以非遺為主線,以農家樂為開端,發展旅遊業,将河陽寶卷、菊花酒等聲色味俱全的18項非遺一一融合在了村子的每一個角落裡。

“非遺和旅遊結合在一起,不僅能傳承我們這裡的特色文化,也打造出了獨屬于我們的名片。”2020年,肖家巷被評為省級特色田園鄉村,2021年肖家巷所在的張家港市鳳凰景區又獲評江蘇省首批非遺旅遊體驗基地。前來的遊客逐年增加,2021年達到了50萬人次。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9

張家港市鳳凰鎮雙塘村肖家巷

絡繹不絕的遊客為肖家巷帶來了巨大“流量”。張家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高莊豆腐幹制作技藝曾經因産量低、附加值低而難以獨當一面,如今,老豆腐家庭作坊搖身一變成為一個集展示、展銷、體驗等功能于一體的非遺體驗店,豆腐坊的主人、村民薛友娣忙裡忙外,臉上始終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做生意雖然辛苦,但比在工廠打工收入高,豆腐幹根本不愁賣。”村裡農家樂、文創産品、民宿、雙創中心就業大門紛紛為鄉親們敞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肖家巷的非遺産業已經吸納200餘位來自當地及周邊村鎮的鄉村人口就業,他們當中,有從事文創産品生産的中年人;有擔任導遊講解員的大學生;有開網紅咖啡店的年輕人。“非遺已經成為我們肖家巷村旅遊發展的一個新支點,下一步,我們準備進一步用非遺将衣食住行串珠成線,給遊客更好更多的體驗。”朱紹成說。

融合創新,賦予古老技藝新生命

非遺文化離不開傳承,傳承則需要新鮮血液不斷流入。一些熱愛非遺的年輕人,不斷探索創新,讓許多瀕臨消失的非遺項目以嶄新的面目重回人們視野,進而被重新欣賞和接受。

張家港市後塍街道封莊村的一間院落内,傳出了陣陣的弓弦響聲——這裡是第六代手工彈棉絮技藝傳承人、海歸碩士蔣曉棟的工坊。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10

手工彈棉絮技藝傳承人蔣曉棟(左)

1987年,蔣曉棟出生在一個彈棉花匠世家。彈棉花也是非遺?沒錯。蔣曉棟的祖先從清朝光緒年間就開始彈棉花,母親黃翠萍是蔣家第五代傳承人。幾十年前,彈棉花曾是個紅火的行業,當時人們墊的蓋的都是手工加工的棉被,但随着時代的發展,這門老手藝已經慢慢淡出了人們的視線。

蔣曉棟從小看着媽媽做被子,卻不清楚傳承彈棉絮這項技藝有什麼特别之處。後來蔣曉棟出國留學,成為了美國堪薩斯大學的金融學研究生,畢業回國後又在一家光伏企業做營銷總監。之後成家立業,有了孩子,媽媽親手做的被子陪着孩子度過了每一個夜晚,蔣曉棟漸漸意識到了這項技藝的“溫度”。

2018年年底,蔣曉棟開始跟着母親學習彈棉花,熟悉棉被的制作過程。2019年,他将母親的工坊注冊為“有暖制被所”,開始手工彈棉絮品牌化運作,一年不到的時間内,“有暖制被所”銷售額就超二百萬。

“利用彈弦使棉花纖維震動并打開,用這種技藝制成的棉被蓄熱空間更多、耐用性更強,摸上去手感就不一樣。這麼好的東西,一定會有前景廣闊的市場。”在蔣曉棟看來,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産,要勇敢地在市場中打造品牌,“我們年輕人的創意,可以賦予傳統手藝更多的可能性。”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11

手工彈棉絮技藝傳承人蔣曉棟(左二)

2020年,有暖制被所進駐網絡購物平台,曾經隻是賣給村裡人和周邊親朋的棉被,如今依托網絡,最北賣到了黑龍江漠河,最南賣到海南三亞。蔣曉棟還帶着自家生産的棉被,與山東非遺魯錦、貴州非遺藍染手工織布合作,打造既有文化底蘊,又不失潮流的非遺床上用品。

越來越高的銷售量,也為鄉親們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就業機會。目前,有暖制被所共有12位老手藝人,平均年紀40歲以上,其中既有經驗頗豐的老手藝人,也有剛剛退休的“再就業”鄉親。“手藝人每月收入6000-7000元左右,在村裡算是一筆不錯的收入。”

“紮根于鄉野的非遺技藝,其實并未消逝于現代社會的洪流中。應該讓更多熱愛文化、擅長設計、懂得市場的人加入進來,讓非遺煥發出新的生命力。”作為一名年輕的非遺傳承人,蔣曉棟覺得,無論時光怎樣流轉,非遺的魅力一直都在,隻是需要用時代的眼光,發現更多的打開方式。

一小團面,經過李子藝巧手一捏,就可以成為栩栩如生的十二生肖、神态各異的西天取經人物、孩子們喜歡的冰墩墩……在李子藝和母親的改良下,面塑工藝品具備了不發黴、不開裂、可以長久保存的特點,面塑不僅能制成供觀賞工藝品,還能成為具備實用功能的胸針、年輕人喜歡的盲盒手辦等。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12

面塑技藝傳承人李子藝

今年22歲的李子藝是個00後,也是非遺面塑技藝傳承人,她的母親朱月香是家族面塑技藝的第四代傳承人。母親記得子藝2歲那年就跟着媽媽坐在活動現場,自己饒有興緻地擺弄起面團。在李子藝的記憶中,面塑像是陪伴自己一起長大的好朋友。高考填報志願,李子藝選擇了藝術設計專業,在老師的建議下,她将面塑技藝做成創業項目、參加創業大賽。2020年,還在讀大二的她和同學們一起,成立徐州子藝文化藝術有限公司,決心以年輕人的力量,将這項面塑技藝傳承下去。公司成立以來,先後培養45名大學生和38名來自鄉村的婦女做“非遺老師”,讓他們學成技藝後,再當别人的老師,将面塑技藝像蒲公英一樣一傳十十傳百。

疫情後,許多活動無法線上開展,年輕人們靈機一動,決定向電商進軍。隻不過,别人賣産品,李子藝和小夥伴們帶貨的是打包好的非遺延伸手工體驗課,來自鄉村的“非遺老師”們在電商中也可以找到自己的課堂。李子藝介紹,目前網絡課程的銷量已達6.5萬次左右,有43萬多的點贊量。“很多人可能認為我們00後還是孩子,其實我們已經長大了,都可以成為非遺傳承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份子。鄉村的舞台很廣闊,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很榮幸,也希望能用自己的綿薄之力,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13

面塑技藝傳承人李子藝與外國非遺體驗者

畢業在即,李子藝希望将來自己的面塑可以和香包、紮染、剪紙、陶藝等多種非遺技藝融合,建成一個非遺培訓體驗基地,乃至加盟店。在帶動越來越多的鄉民和大學生就業的同時,也能讓當下年輕人觸摸到鄉村文化中最鮮活、最具生命力的中國味道。

新華日報·交彙點記者 王慧 姚依依

【鍊接】

非遺和鄉村振興相互賦能

文/戴珩

當下,在鄉村振興的背景下,非遺的身影顯得特别活躍,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的積極作用也日益凸顯。

非遺和鄉村振興之間的關系,不是非遺對鄉村振興單向的助力,而是非遺和鄉村振興相互賦能,相互助力,良性互動。非遺和鄉村有着天然的血脈關系。許多非遺項目原本就産生于鄉村,來自鄉村的生産和生活,其根就在鄉村,生命力也在鄉村。

鄉村振興具有十分豐富的内涵,包括産業興旺、生态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必須要充分發揮文化的作用,用文化為鄉村鑄魂,用文化為鄉村振興凝聚精神力量。鄉村要振興,鄉村的文化必須要振興。鄉村對于文化傳承發展的需要,對于構建村民共有精神家園、提高鄉村文明程度、增強村民精神力量的需要,使得非遺的精神價值、文化價值得到凸顯,也使得人們保護傳承發展非遺的意識大大增強,從而為非遺重新顯現生機與活力,連接鄉村現代生活,綻放迷人光彩,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和新的重要契機。

在鄉村振興中,非遺一方面作為民族文化的精華和民族精神的載體,使鄉村有了靈魂。另一方面,一些經濟價值突出的非遺項目又在鄉村産業發展中找到了自己新的生長點,形成了特色産業,帶動了鄉村經濟的興旺,為村民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的途徑。此外,非遺和非遺元素融入到鄉村旅遊當中,不僅大大增強了鄉村旅遊的文化魅力和文化吸引力,也使得傳統的非遺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從而以更新的面貌、更多樣的方式、更迷人的姿态融入現代生活,使今天的鄉村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韻味,更加多彩和美好。

在未來的鄉村振興實踐中,非遺和鄉村振興彼此賦能、相得益彰,還有許多探索和創新的空間。比如,利用非遺項目建設非遺小鎮、非遺藝術鄉村、非遺主題民宿、非遺主題餐廳,創建民間文化藝術之鄉,打造最美公共文化空間,培育優秀群衆文藝團隊。引導非遺傳承人根據當代人精神、文化、消費需要,創新發展非遺,創作和生産符合當代人審美和實用需要的非遺作品,激活非遺的内在生命力,進一步發展非遺産業。吸引文化創意企業和藝術家參與,利用非遺元素,開發鄉村非遺文創産品。整合鄉村非遺資源,編創适合在鄉村小劇場、鄉村舞台、鄉村旅遊景點演出的非遺情境藝術作品,并盡可能吸納非遺傳承人和村民參與演出。要讓非遺最大限度廣泛自然融入村民今天的生産生活當中,讓非遺溫暖他們的心靈,增強他們的文化自信,激發他們的創新創造熱情,使鄉村振興有持久的動力和支撐。

(作者為江蘇省文化館館長,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中心主任)

非遺傳承經驗分享(非遺解鎖打開寶藏)14

編輯: 吳雨陽

本文來自【交彙點新聞客戶端】,僅代表作者觀點。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發布傳播服務。

ID:jrtt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