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教學策略培訓感想?本學期,借助每月教育教學工作督查,每到一校均深入課堂了解教師們對一年級語文新教材的執教情況,其中聽了麻旺小學骨幹教師的引領課,還聽了車田小學和白竹小學多位教師的随堂課,但給我印象最深的要算麻旺中心校吳紅老師所上的識字引領課她的課堂善于激活學生思維,與學生真誠對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識字願望,探尋了有效的識字方法吳老師課堂有親和力、語言具有啟發性、評價精練及時但是,其他學校幾位年輕教師的随堂課與之相比,相差甚遠,心中多了不少擔憂下面談談我的思考:,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新教材教學策略培訓感想?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本學期,借助每月教育教學工作督查,每到一校均深入課堂了解教師們對一年級語文新教材的執教情況,其中聽了麻旺小學骨幹教師的引領課,還聽了車田小學和白竹小學多位教師的随堂課,但給我印象最深的要算麻旺中心校吳紅老師所上的識字引領課。她的課堂善于激活學生思維,與學生真誠對話,激發了學生學習的主動識字願望,探尋了有效的識字方法。吳老師課堂有親和力、語言具有啟發性、評價精練及時。但是,其他學校幾位年輕教師的随堂課與之相比,相差甚遠,心中多了不少擔憂。下面談談我的思考:
一、引領課的優勢
麻旺小學針對本學期一年級使用的部頒教材,先通過教研組組織學習教材編排意圖及主要特點,然後年級組集體備課,最後選擇學校在低年級學段有豐富經驗的骨幹教師上示範課,旨在引領初到學校參加工作的新老師,讓他們學有榜樣。從吳紅老師的課堂結構來看,教學環節緊湊,為孩子們創設了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在識字實踐中,關注了學生自主識字和借助生活識字的特點,同時注重激發孩子們的識字熱情,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識字。體現了新課程中“提倡的多識字少寫字”的要求,減少了孩子們識字的壓力。
二、随堂課的不足
從幾節新教師的随堂課中發現了以下問題:
1.不熟悉教材及課标要求。從車田小學汪老師的課中可以看出,作為教師,不明确一年級新編教材的意圖和課标具體要求,對“天、地、人”這幾個字的認識該達到什麼目标一片茫然。
2.忽視了學生識字興趣。整堂課中,是教師在以問答式教學生識字,沒有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識字興趣。導緻課堂上學生對所學内容漠不關心,課堂秩序較差。
3.脫離了學生生活實際。汪老師在引導學習“人”字時,書中的插圖本來是很好的觀察點,但是教師摒棄了文本,直接用課件代替了課本中形象的插圖。而教者的課件制作沒有體現“人”字的演變過程。本來就不複雜的字,學生卻不明白為什麼“人”由一撇和一捺組成。
4.拔高了識字要求。新教材提倡的是多認少寫,口頭擴詞積累詞彙。而汪老師在引導學習“地”字後,要求學生組兩個詞,并寫下來。作為一年級的孩子們,剛剛接觸識字,根本沒有多少字能夠寫。這個要求就是不明确課标要求,拔高了識字難度。
三、幾點教學建議
1.巧借文中插圖,激發識字興趣。
新教材課文外觀上精緻,畫面風格、字體選擇、裝幀設計、頁面布白,都讓人感到現代時尚、和諧養眼。比如,教材插畫,原教材以寫實居多,新教材則更多的是童話圖;原教材的圖畫屬單線平塗,新教材則大多采用無線平塗(沒骨畫法),明暗更清晰,色彩更和諧,立體感更強。這樣的高大上的新書發到孩子手上,他們能不開心嗎?所以要借助教材中精美的插圖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2.了解教材編排結構,合理處理教材。
一是教材結構體系有增有減。基本相同于原教材,也安排入學教育、識字、拼音、閱讀四大闆塊,一共8個單元。每個單元有比較松散的主題,不強化。每個單元後還是“語文園地”,最後是《識字表》、《寫字表》和新增的《常用筆畫名稱表》、《常用偏旁名稱表》。
二是拼音安排順序有變動。原教材先拼音後識字,而新教材先用1個識字單元,然後安排兩個拼音單元,再安排5個單元的識字和閱讀(其中識字1個單元)。縱觀網上提供的16套教材(有新編舊編的重合),拼音闆塊的安排有多種形式:①先拼音後識字(或誦讀)有8種;②先識字後拼音的有2種;③拼音識字穿插的有4種;④識字中學拼音的有兩種。第①種是多數,原人教版也是這樣。新教材改變了原體系,先用一個單元學習40個漢字,包括數字、天地、物象、人稱、人體、站坐、上下等。先識字,可能想體現幾個意圖:一是強化母語文字的意識;二是體現識字的傳統經驗——口語基礎學識字;三是幼小銜接,避免突然的陌生和枯燥。
三是熟悉識字寫字的增減。《識字表》安排300個漢字,比原教材減少了100個,降低了難度。《寫字表》安排100個漢字,字數與原教材相同。但由于新教材按字頻選字,入選的字有所不同。比如,原教材“一二 三……”十個數字都選,新教材“六 七 九”識字選了,寫字就未入選。在每一課的“識字”欄新增了共50個偏旁部首的認識,有助于學生認識漢字的特點,書後還附了《常用筆畫名稱表》,提供了橫豎撇捺點提及複合筆畫名稱22個,對規範筆畫的稱謂很有好處。
四是文本篇數和篇幅有所縮減。閱讀課文14篇,比原教材減少6篇;識字文本10個,比原教材增加2個。文本字數減少,原教材120字以上課文有5篇,新教材隻有1篇,《小蝸牛》208個字。
3.樹立新理念,探索新方法。
(1)從不同視角解讀教材。比如:原教材标題是《入學教育》,是以教育者的視角呈現的;内容安排比較單一,分别是上學、上課、讀寫姿勢。新教材的标題是《我上學了》。名稱的改變意味着教育觀念的改變。新教材是以受教育者的視角呈現,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思想,定位準确。内容改變較大,分别是:“我是中國人”“我是小學生(含《上學歌》)”“我愛學語文(分别是三幅圖“讀書”“寫字”“講故事聽故事”,既暗示一年級上冊語文學習的三大任務:朗讀、寫字、口語交際,也暗示着整個語文學習的三大任務:閱讀、寫作、運用),語文任務明确。
(2)明确文本的語文價值觀。新教材安排識字10課,保留原人教版教材3課,新換5課,修改2課,更新率50%以上。閱讀課文14篇,保留6,新換8(其中《烏鴉喝水》為一年級下冊),更新率75%。換掉的課文主要原因:有的時代感不強;有的教育較生硬,成人味較重;有的太哲理,學生很難理解;有的語言少童趣;有的篇幅太長。個人認為,低段孩子喜歡兩種文本。一種是最遠的,天上地下的奧秘,鳥獸草蟲的活動,非人物的情境世界,古時候的詩文故事。比如,童話、神話、童詩、童謠等。課文《小小的船》《江南》《青蛙寫詩》《雪地裡的小畫家》《烏鴉喝水》《小蝸牛》《比尾巴》《四季》《雨點兒》等。“跟大人一起讀”欄目中的《小兔子乖乖》《小鳥念書》《小松鼠找花生》《拔蘿蔔》《誰會飛》《猴子撈月亮》《春節童謠》等就是最遠的。另一種是最近的,自己的活動、情感、成長、見聞,如《影子》《明天要遠足》《大還是小》《項鍊》等,“跟大人一起讀”欄目中的《剪窗花》等。不過,就教育而言,當然也需要不遠不近的,以體現國家意志,明顯的比如“我是中國人”“升國旗”。但從低段兒童的學情出發,在“最遠的”“最近的”的選擇中,隐性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比較适宜。再者就是新教材中經典古詩文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代表,一直是人教版教材比較重視的選文。原教材和新教材都安排了6首古詩,其中的《畫》《詠鵝》《憫農》是新老教材都有的,而《江南》《古朗月行》《風》,替換了原教材的《一去二三裡》《靜夜思》《《畫雞》(後兩首移到一年級下冊)。新教材把古詩分别安排在“課文”“識字”“日積月累”闆塊中。其中“日積月累”中就安排了四首。可見,對古詩文的學習,編者意圖是讀讀背背,日積月累,不需過度解釋,不需欣賞分析。
(3)關注口語交際的對話性。新教材口語交際一共安排了4次,比原教材少了2次,分别是《我說你做》《我們做朋友》《用多大的聲音》《小兔運南瓜》。與原教材相比,難度要求降低,基本是日常生活的自然對話。從這,我們可以體會到編者的用心:“口語交際”屬性明顯增強,交互性、活動性更加突出,“口頭作文”的痕迹大為淡化。
(4)從課後練習中體現朗讀的重要。新教材課後練習是教學目标的體現,也是教學重點的标識。原人教版教材的課後題,除了識字寫字外,一般還安排兩道題,分别是朗讀背誦課文、“我會說”(或讀讀說說、說說畫畫等)。新教材體例變化不大。24篇課文(包括識字的10課),除了“識字1”《天 地 人》沒有安排課後練習,其他23課,基本都安排1~2題(隻有兩課安排了3道題)。其中21課安排了朗讀課文,9課既要朗讀又要背誦,可見朗讀好課文是最重要的事,是第一位的;背誦應限于文質兼美的短課文,“見文必背”有可能加重學生的負擔。新教材對朗讀還有多個特定的明确要求,如“注意‘一’的不同讀音”“讀準字音”“分角色朗讀課文”“注意讀好停頓”等。除了朗讀背誦,課後還有“讀一讀”的練習,讀詞語、短語、語句等,屬于積累性質,給學生一些“見面”的機會,不必去掌握規律性的知識。還有其他一些練習,比如猜字、遊戲、說話、問答等,是為了提高學習興趣,培養學生提取閱讀信息的能力。
(5)語文園地凸顯趣味與積累。教材中語文園地的名稱沒有變,但更注重趣味性、生活性、應用性。全冊8個單元有6個單元安排了“趣味識字”,通過數字詩、日課表、反義詞、時間詞、親人稱謂、行業稱呼等生活化的通道來識字。姓名識字、牌匾識字也是這樣的通道,則安排在“我的發現”中。“日積月累”是保留的欄目,因為積累是學好語文的兩大支柱之一。教材安排了4首古詩和兩次格言的學習。“和大人一起讀”是語文園地新出現的欄目,每個園地都精選一篇童謠或童話,作為課外閱讀的材料。“字詞句運用”是新欄目,每個單元都固定安排。本冊從拼音、識字、擴詞、寫話等形式入手,體現語言文字在生活中的應用。
總之,教材是新的,但語文的性質不變,還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教學的理念不變,還是遵循語文新課程标準所倡導的全面素養、讀寫積累、自主發展、活力開放等理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