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筆者分享了一種體系思考方法——“靈魂設計”,“靈魂設計”可以用于産品設計、模塊設計、功能設計、材料編寫等各項事務中。
為什麼有“靈魂設計”
過去我有一個毛病——拿着需求就動手,結果就是我的輸出經不住推敲,其根源就在于缺少思考。尤其我在2C的互聯網團隊工作過程中,有一段時間我簡單的将交互體驗理解為用戶體驗(請詳細閱讀《用戶體驗五要素》),更是對産品的用戶模型沒有認知,并且還會将淺層的思考稱之為敏捷。
本文寫作時,我們也明确了本文的寫作理念:傳達靈魂設計(SD:Solution Design)的重要性,在reader腦海中留下這樣的一個印象,在遇到困難時能想到可以這樣解決方向。
這裡也再次提及一下我們的能力五要素:成體系、看本質、抓重點、有邏輯、批判精神。
什麼是“靈魂設計”
——解決産品經理設計過程思考缺少深度的問題。
本文要總結的主要内容,其實就三點:建立模型、核心邏輯、用戶認知。其它的内容都是圍繞這三點的擴展。
在制訂“靈魂設計”時,我們一樣使用到了PPVT工具,所以我們的思路是:
- 用“模型”保證理解的全面性和閉環;
- 用“理念”保證方向;
- 用“核心邏輯”保證可行性和指導設計工作;
- 用“用戶認知”保證易用性。
我為什麼要稱其為“靈魂設計”?
在這個過程中将用戶模型、産品核心邏輯比作産品靈魂,産品架構比作産品骨骼,功能模塊比作肌肉,而視覺交互設計比作皮膚。
産品“靈魂設計”本質就是産品方案詳細設計,隻不過我們要求自己成體系的去思考問題,将需要考慮的因素梳理清楚,這也符合能力五要素的要求。靈魂設計提暢:想複雜、做簡單。
“靈魂設計”的起點是完成PPVT&MIC(前文描述過)分析,準備進行設計,當完成“靈魂設計”後,就可以快速的進行原型設計。
在解決不同的問題時,順序會存在差異,當我們解決一些面向用戶的問題時,可以先從“用戶邏輯”着手,去理解用戶提出“産品關鍵詞”。而當我們面臨一些複雜的問題,并且一事摸不着頭腦的時候,不妨先從産品邏輯中的借鑒開始,靈活運用。
為了更好的說明,我們将以一個案例貫穿全文來進行說明:
“中泰”商場企劃部提出,我們想知道顧客的分布以及年齡結構等屬性。
我們完成了PPVT分析,問題在于企劃不了解外部的客源分布、不了解客群的家庭結構,難以精準的制訂營銷方案,将客流吸引到場。
結合我們的産品能力,我們制訂了一個思路:單純展示分布難以達成用戶期望。因此,我們要将分布在地圖上可視化,并得到分布小區的基本信息,并将小區的客群屬性等關聯信息結合展示,更好的幫助企劃用戶。
用戶邏輯
——解決對于用戶的理解不成體系。
用戶邏輯工作要點:充分想象用戶場景➡ 建立用戶模型,深入理解用戶➡ 提煉産品關鍵詞,回答我要幹嘛
用戶邏輯要做什麼?
——我的答案是通過樹狀的發散性思考,發現各種可能性,得到産品關鍵詞。
你一定有過這樣的經曆:BOSS讓你分析一下産品用戶,你噼裡啪啦分析一通。BOSS問你為什麼沒有考慮家庭結構,于是你加上。BOSS又問你為什麼沒有考慮收入……沒完沒了,根源還是由于沒有閉環的去建模,PM自身對于用戶的理解不全面。
模型的建立就是為了在事實的基礎上,全面、閉環的理解用戶,并不是每一次的事務都需要做的事情,大部分情況下,我們的業務都是叠代向前的,而不是duang的一下天翻地覆。因此,模型大部分時候都是穩定的。
對于如何建模,我們的建議是:
- 針對所在業務領域,尋找一個業務标準模型;
- 結合自己對于目标對象的理解,修正模型。
一個模型好不好,主要考察能不能全面、閉環的的描述目标對象的屬性或行為等因素。因此,在建立完模型後,與團隊partner讨論,列舉一些用例,檢查模型是否能夠覆蓋。
用戶模型是我們對于用戶理解的總結。在“智慧商場”産品過程中,我們建立了一個整體的用戶業務模型(如下圖所示),這樣可以保證我們宏觀的審視我們的用戶訴求,以及我們自己的短闆,助于我們提升畫面感,達到按圖索骥的目标。
在面對“中泰”商場企劃部的訴求之前,我們已經完成了用戶業務模型的建立(上圖)。完成前期工作後,我們反複解讀客戶訴求的原話、根據我們的場景地圖去發散、并且結合用戶業務模型去思考。
我們得出産品關鍵詞:
- 幫助企劃知道用戶分布地;
- 幫助企劃知道分布地的客群家庭結構;
- 幫助企劃知道分布地的客群消費偏好。
産品邏輯
——解決産品的邏輯缺失
産品邏輯工作要點: 建立業務規範➡ 目标對象建模➡ 明确理念➡ 建立價值鍊
上一節我們梳理了産品關鍵詞,這就是我們構建核心邏輯過程中必段要實現的需求。打開xmind制作功能結構/信息結構圖,并在腦海中串起來,然後打開axure制作原型。但是,我們設計的依據在哪裡?
當BOSS / 同事問你,邏輯是什麼的時候,好像又經不住推敲。産品邏輯就是我們解決用戶問題解決方案的閉環邏輯,産品邏輯的重點是提出實現交付價值而需要構建的價值鍊,其描述的是我們如何去解決問題。
價值鍊這個詞彙來自于波特,用戶戰略競争分析,這裡不作過多的介紹。當我們面對用戶問題時,會提出一系列的手段,但所有的手段都需要回歸到一個閉環的核心邏輯上去。這樣工作輸出物才能經得住推敲。這也是很多年輕PM的通病,隻是一時興起的設計一個功能,而沒有上升一個高度去看待。(後續我會繼續在公衆号中總結價值鍊相關的應用内容)
目标對象模型不同于用戶模型,在我們的“智慧商場”産品中,目标對象模型是進場顧客,而用戶模型是商場經營人員。
當然,很多情況下,兩者是統一的。建模的目的就是能夠保證全面、閉環的認知目标對象,保證功能設計的合理性。
模型有很多種,咱們所說的建模,是指描述模型,而不是算法模型等。模型本身也是多樣的,在“智慧商場”産品中,我們有“顧客描述模型”(屬性、行為)、“顧客消費模型”(3A2R演變)。在我們的産品中,必然需要通過“顧客消費模型”有所取舍的去打造功能,功能回歸模型我們的思考才有了一條主線。
(舉一個别人的例子)
最容易出現的問題就是自以為是的解決了用戶問題,所以多與自己的partner讨論方案,并進行測試。
對于目标對象(顧客)我們也提出了自己的理描述模型,并正在建立消費模型,消費模型的價值是告訴我們如何将提高業績落地到産品中,但目前還是商業機密不便列出。
對于分布 屬性的需求,我們在産品邏輯階段明确的理念是:讓用戶查看不同客群的顧客分布、密度及其相關的屬性、偏好。并提出如圖所示的核心邏輯。
這裡出現了一個分群的概念,再得複一遍此階段的分析,我們得出分群的核心邏輯。
在這裡,我們要考察,産品關鍵詞是否能夠完全滿足。
使用邏輯
——解決産品易用性問題。
使用邏輯工作要點:梳理認知線
上一節我們已經建立了核心邏輯,現在就基于核心邏輯細化出功能/信息/流程在産品邏輯中,我們确定了解決問題的閉環邏輯。那麼,現在繼續,為了保證輸出物的質量,咱們還得有一個架構需要先搭建。
用戶模型 核心邏輯 構成了自己産品的靈魂,在進入原型設計階段,我們還需要把骨架搭建起來——也就是功能結構、信息結構、流程,當我們面對業務需求不同時,也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處理。
當我們有好的解決方案,隻能大概率的保證最終産品可用,而易用、好用的目标不是必然能夠達到。所以,為了使産品易用、好用,我們需要明确使用邏輯。
使用邏輯的本質,就是産品的設計與用戶的認知相統一。
第一步:梳理用戶認知線。
第二步:整理認知線中每個節點的信息需求。
第三步:将信息需求整理成信息結構。
第四步:将整個過程制訂為使用流程。
第五步:反複的思考、評審使用邏輯。
例如:在2C的産品中,現在主流的設計是讓用戶快速GET産品的内容,迅速吸引用戶,再在合适的時機引導注冊。那麼,這就是用戶的認知線,如果你的産品一來就是注冊,除非你是剛需。在2B産品的設計中也是如此,如果設計與用戶的認知線差異太大也是要讓用戶迷糊的。
例如:
我們嘗試過,通過下拉列表的方式讓用戶選擇,但太不直觀,用戶進入後,完全不知道這個功能是幹嘛的(有句名言,把用戶當**)。
所以,我們總結了認知線:
- 看到地圖以及不同小區的顧客分布,讓用戶一來就知道這是客群的分布。
- 展示小區概況,并設置默認值,與前者靠近。讓用戶一眼就知道地圖上的标注點是可選擇的。
- 關聯展示客群屬性、偏好等其它信息。
于是在視覺、交互設計上就要符合用戶的認知線。
總結
“靈魂設計”說了這麼多,并不是要求大家把一件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同樣的我們在開展“靈魂設計”時,面對不同規模的問題,也許就是口頭上的一番讨論、也可以就是在草稿紙上的演算,當然也可以做出細緻的書面的方案報告。
在我的實操過程中,“靈魂設計”可以用于産品設計、模塊設計、功能設計、材料編寫等各項事務中。
本文隻是一篇思考引導文,所以未對細節工作進行太多的介紹,今後會持續的進行總結、分享。
相關閱讀
方法論:産品工作從哪裡開始?
分類、想象、鍊接:我的MIC工作法
作者:張牧師說,D哥産品說。
本文由@張牧師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 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