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2018年,甘肅瓜州縣雙塔鎮枸杞種植達到了3.4萬畝,預計枸杞産業總值可達2.04億元人民币。圖為采摘工采摘枸杞。 柴榮 攝
“窗戶開個縫,桌上一層土,一碗飯裡半碗沙。這是2002年剛來瓜州雙塔鎮的真實情景。”正在自家枸杞園裡采摘枸杞的王登峰近日接受中新網記者采訪回憶說,“誰能想到,當年那個自然環境惡劣、生産生活條件艱苦的戈壁沙灘,變成了整齊成片的枸杞園,滿眼的綠樹成蔭。”
甘肅瓜州縣雙塔鎮是疏勒河移民開發項目以整建制形式,由地方政府參與建設并移交管理的新建移民鄉。“刮風一身土,下雨一身泥”是王登峰對該地的最初印象。
2002年,王登峰從甘肅隴南禮縣移民至此。他說,瓜州的土地屬于鹽堿地,種植農作物特别困難。小麥、玉米種了一茬又一茬,總是不能健康成長。惡劣的環境讓當時很多移民都動搖了留下來的決心。
如何讓鹽堿地變成增收高效田,讓移民安心紮根雙塔鎮成為當地政府面臨的難題。2006年,當地政府根據枸杞耐寒耐旱,又喜鹽堿沙質土壤的習性,決定在當地推廣種植枸杞。知曉此事的王登峰和家人商量,決定“嘗試一把”,購買枸杞苗栽種,成為當時雙塔鎮第一批“吃螃蟹的人”。
“枸杞1年挂果,3至8年豐産期,隻要好好幹,不出三五年,其他農戶就要給我們打工摘枸杞。”王登峰時常這樣鼓勵自己。種植初期,王登峰和其他十幾位農戶平整土地、栽種枸杞。當地官方還找來林果專家上門搞培訓、講技術,并幫助協調貸款、提供信息。
第一年由于土壤貧瘠、管理不善,成活率隻有30%,但就是這30%的枸杞,依然燃起了大夥發展枸杞産業的信心。2010年,王登峰因種植枸杞掙得“人生中的第一桶金”,身邊農戶也逐漸加入到種植枸杞的隊伍中來。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還加強了對枸杞生産過程、基地環境、農藥使用等全程監管,并按照統一标準、統一方法、統一施肥用藥的管理制度,推進标準化枸杞基地建設。同時,加強生态環境治理,加大植樹造林力度。十年時間裡,全鄉栽植林帶45.5公裡,改良土地20000多畝,農業基礎設施得到了極大改善。
在王登峰的帶動下,女婿楊生龍去年種植枸杞1300畝,被瓜州縣評為“枸杞種植大王”。他和哥哥楊生祥帶頭在雙塔鎮成立了瓜州縣世紀紅枸杞産業發展有限公司,經營枸杞苗木培育、枸杞種植、技術推廣、精深加工、銷售為一體的服務體系。為當地枸杞種植戶打開銷路的同時,提高了枸杞種植收益。如今吸收股民30餘戶,建設無公害枸杞示範點500餘畝,參股農戶每畝均增收2700元左右。
站在半人多高的枸杞樹前,看着一串串枸杞紅果沉甸甸地挂在枝頭。王登峰感歎道,移民初期,一家老少擠在由項目實施單位修建的十幾平方米的過渡房裡,“如今家家蓋起了磚瓦房,買了小汽車,這些都是種植枸杞帶來的。”
據了解,今年以來,雙塔鎮枸杞種植達到了3.4萬畝,占耕地面積60%以上。預計枸杞産業總值可達2.04億元人民币,貧困民衆來自枸杞産業的年均純收入可達3500元。枸杞已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助力脫貧攻堅的“金豆”。 (高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