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真實的百善孝為先?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先講個冷笑話:從事美容美發行業的人應該不會喜歡《孝經》,因為第一章裡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最真實的百善孝為先?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海外版
先講個冷笑話:從事美容美發行業的人應該不會喜歡《孝經》,因為第一章裡就說“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
與其他儒家經典相比,《孝經》内容明白曉暢,知易行易。今本《孝經》隻有1799個字,比本文長不了多少,分為18章,平均一章100字,十足的袖珍本;理解上也沒有什麼障礙,翻看一遍,也就半小時。
至于作者,“當然”是孔子了。《漢書·藝文志》言之鑿鑿:“《孝經》者,孔子為曾子陳孝道也。”說是孔子給弟子曾參陳說孝道之書。《孝經》的緯書《鈎命決》裡說,孔子說“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經》”。
這些都是附會之言。《孝經》是不是孔子所作,不用專家考證,隻要一翻書就會明白。如果是孔子寫的《孝經》,他怎麼會對自己的弟子曾參使用敬稱——曾子?此外,書中還摘抄有《孟子》《荀子》等書中的話,可見《孝經》隻是戰國時期儒家著作的一種。學者考證,大概在公元前3世紀成書。
儒家喜歡講等級,《孝經》裡也把孝分為五等:天子之孝、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庶人之孝。内容有所不同,但意思一樣,也不難懂,無非就是父母活着的時候,要盡量供養好,讓他們高興,少為自己擔心;父母病了,要盡量伺候好;父母去世了,要把喪事料理好;逢年過節,按時祭祀;要時刻想着建功立業,為父母争光。
《孝經》還認為,孝與忠是相通的,“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于君”,對父母的孝可以轉化為對國君的忠,要求臣子對國君“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将順其美,匡救其惡”。從這個意義上說,《孝經》其實可以改名為《忠經》。
因為可以“移孝于忠”,《孝經》在曆朝曆代都受到推重。早在漢文帝時,《孝經》就和《論語》一起被立為學官,設置博士。所謂“設置博士”,就是在國家學術機構裡設專人來教授。
不過,漢武帝時立五經博士,《詩》《書》《禮》《易》《春秋》,每經設置一博士,為何沒有《孝經》博士了?
在學者王國維看來,這不是《孝經》地位的下降,反而說明其影響面更廣了。那時的五經好比今天的大學課程,《孝經》成了中學課程,是基礎課,人人必修。《後漢書》裡,荀爽就說了:“漢制,使天下誦《孝經》。”後來,唐朝天寶年間,要求每家每戶要有一本《孝經》。
漢代之後,曆代帝王給《孝經》作注的大有人在,有晉元帝《孝經傳》、晉孝武帝《總明館孝經講義》、梁武帝《孝經義疏》、梁簡文帝《孝經義疏》、唐玄宗《孝經注》、清順治《禦注孝經》、清雍正《禦纂孝經集注》……
《孝經》也不是一味鼓吹愚忠愚孝,第十五章《谏诤章》說:“故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遇上不應該的事,當兒子的得向父親争取不要幹,當臣子的得向君主争取不要幹。
在古代典籍中,《孝經》專門講孝,其他經典雖然側重點在不同方面,但多少也都有講到孝的内容。
《詩經·小雅·蓼莪》裡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顧我複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生我養我,十分辛勞,想要報答他們的恩德,可他們的恩德像天一樣無邊無際,怎麼報答得了!
《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孟子·告子下》:“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左傳》“鄭伯克段于鄢”的故事,實際上講的也是孝道。鄭莊公被母親嫌棄,被母親和弟弟逼宮,以至于發誓永不與母親相見,但很快就後悔,經過一番變通,與母親相見,其樂融融。
至于《禮記》,講孝的内容就更多了,有的是全篇講,比如《問喪》《三年問》;有的是大段大段講,比如《祭義》《祭統》,以至于南宋學者朱熹說《禮記》簡直可以附在《孝經》裡。他的學生也打趣道:“編《孝經》的人應該沒看到《禮記》,像《祭義》裡說孝的地方很多,說得極好,豈不可為《孝經》所摘抄?”
由此可見,孝之所以能在中國如此深入人心,所謂“百善孝為先”,并非《孝經》一書之功,而是十三經在内的大量古籍一起頌揚、協力推崇的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