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衛靈公》中有這樣一句話:“躬自厚而薄責于人,則遠怨矣。”大意是,多責備自己而少責備别人,就可以避免怨恨了。這句話蘊涵着中華民族反躬自省、克己修身的傳統美德,曆來備受推崇。人與人交往,難免會有意見不合、産生分歧的時候,這種情況下不能一味地指責别人,甚至把過錯推到别人身上,而要多自我反省、自我批評,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我國古代先賢有很多類似的論述,比如《尚書·伊訓》中講“與人不求備,檢身若不及”,即對于别人不求全責備,對自己則嚴格約束;《荀子·非相》中講“君子之度己則以繩,接人則用抴”,即君子用嚴格的标準來約束自己,而對待别人則采用引導的方法;《孟子·離婁上》中講“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事情沒做好,遇到了挫折和困難,就要多自我反省,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這些都與“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所倡導的價值取向是一緻的,體現了嚴于律己、勇于自省。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作為個人道德修養的重要标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不易。踐行“躬自厚而薄責于人”,需要寬廣的心胸、恢宏的雅量。具體到行動上,就是應多看人之長處、多容人之短處、多改己之錯處。
做人,最怕格局小、見識俗。不要總拿自己的優點和别人的缺點比,不能先入為主看人,更不能戴着有色眼鏡看人,而要多在陽光下看人,多用放大鏡和顯微鏡看人,善于發現别人的長處。正所謂:駿馬能曆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才貴适用,慎勿多苛求。陳雲曾多次告誡組工幹部,要樹立一個觀念,要看幹部的長處,你要光看他的短處,沒有一個可用之人了,必須發現他的長處,這樣我們才能使用每個人的長處。
古語講,有高世之才,必有遺俗之累。每個人都會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和毛病,對人不能求全責備,“不以一眚掩大德”。要有容人的雅量和胸懷。“瓜無圓滾,人無十全。”對有缺點的同志,一是真心理解,二是全心幫帶。當然,這裡講容人短處,不是不講原則、不分是非的縱容、袒護,而是在堅持原則下的體諒與寬容。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做人做事不怕有過失、犯錯誤,怕的是不承認過失、不積極改正錯誤。勇于承認并能改正自己的錯誤,體現的是一種豁達與坦蕩。
躬自厚而薄責于人,是一種态度,也是一面鏡子。我們不妨每天用這面鏡子照一照自己,靜心反思,不斷改造主觀世界、陶冶品德、提升修養。
◎本文原載于《中國紀檢監察報》,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