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10 11:52:31

要說中國最恢宏威嚴的建築一定是故宮,最氣勢磅礴的建築一定是長城,而最具有東方玄學和美學的建築非天壇莫屬。很多人對天壇的印象就是這三層圓頂建築的祈年殿,它确實美妙絕倫、獨一無二,但真正的天壇更蘊藏着無處不在的玄妙與乾坤。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

自古以來,人們對大自然、對天都充滿了無限的敬畏與幻想,中國傳說天空中心有三垣,是天皇大帝的都城,其上垣太微垣為天帝布政之所;下垣天市垣為天帝聚衆貿易之所;而中垣紫薇垣則是天皇上帝的帝宮。古代皇帝自稱“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兒子,所以天子祭天就成為了非常重要的儀式。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

随着人們對天宮的幻想越來越具象,祭天的形式和場所也越來越盛大,天壇便這樣誕生了,天壇就是人間再現的紫薇垣,因此有着“人間天庭”的别稱。這也是為什麼天壇的面積比皇帝住的紫禁城還要大将近四倍,為了表現對“天皇上帝爸爸”的孝敬,“兒子們”自然要對“人間天庭”修建得特别用心。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

作為“天地日月”諸壇之首,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的天壇經過明、清兩代帝王的不斷加建和改建,成為了我國古代王朝現存等級最高、最完整,也是最精美、最龐大的古代祭祀建築群,在崇文區還沒并入東城區之前,它占了崇文區1/4的面積。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

不過天壇并不像天安門、故宮等皇家建築建在中軸線上,而是在中軸線偏東一些,這是因為東南方是太陽升起的地方,皇家認為将祭天的場所設在都城的東南方,有利于皇帝和他統治的王朝。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

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無論是整體布局,還是單一建築,無不反映着天地之間的關系。天壇有兩層圍牆,呈“回”字形,北圍牆成圓弧形,南圍牆成直角方形,象征“天圓地方”,所以這圍牆也叫“天地牆”。

我們如今熟知的祈年殿其實并不是祭天的,而是祈谷的,即祈禱五谷豐登,它和祭天的“圜丘”一北一南,由一條360米長的丹陛橋相連。除了這兩個重要祭壇,天壇裡還有放置祭祀牌位的“皇穹宇”(回音壁的所在地)和“皇乾殿”、供皇帝祭祀禮前齋戒居住的齋宮、負責祭祀時禮樂演奏的神樂署,以及準備祭祀供品的神廚和宰牲亭,不過後幾個地方不出名,很容易被忽略,但建得都十分講究。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6

古時“祭天大典”的日子在每年冬至那一天,因為從那天起,白天會越來越長,古雲“冬至一陽生”,陽氣生則萬物生,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說“冬至大如年”。

祭祀的時間為冬至日出前七刻,那時候天還沒有亮,天氣也很冷,皇帝帶着皇室宗族、文武百官在鹵簿(即儀仗隊)的簇擁下浩浩蕩蕩地從昭亨門(南門)進入。迎面的是漢白玉石柱構成的華表式棂星門,門頂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騰的雲,意味着我們這些凡人已經到了進入天界的入口,所以這門也稱“雲門玉立”。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7

為營造天庭仙台神秘而莊嚴的境界,圜丘的東南西北都有棂星門,而且各有兩重,連接着兩道壝(wéi)牆,外壝牆成正方形,内壝牆成圓形,呼應“天圓地方”之說。進入第一道棂星門後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個正方形的外壝牆,牆内擺放着綠色琉璃瓦砌築的燔柴爐和鐵制的燎爐,這些都是祭祀時的重要禮器,我們一會兒再說。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8

第二道棂星門和第一道長得一樣,進入之後就是祭天壇“圜丘”了。内外壝牆都很矮,目的就是為襯托出主體圜丘的高大,兩道壝牆與祭台之間都拉開了距離,使牆外的樹林也被推遠,這樣高大的樹木就不會對祭台形成壓力。人在這樣一個空曠的空間登上圜丘壇,會有一種居高臨下、仿佛真的步入到了“天庭”的感覺。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9

進第二道棂星門時往壝牆外看,這個角度剛好可以看到内外壝牆所組成的“天圓地方”。紅色壝牆上藍色的龍頭、藍色琉璃瓦都是天壇獨有的顔色,它代表着“天”,高于皇帝使用的黃色和太子使用的綠色。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0

三層的圜丘壇高5.18米,每層石階、台面石和石欄闆的數量均是“九”和“九”的倍數,以象征“九重天”。不過這并不是朱棣建的,而是他的後人朱厚熜和清高宗弘曆建的。在圜丘建成之前的100多年裡,朱棣建的天壇舉行的祭天大典都是在大殿裡進行的,就在今天祈年殿的位置,那裡原本是一座矩形的宮殿,叫“大祀殿”,其形制類似于紫禁城太和殿,功能有點像萬神殿,祭拜天,也拜地,同時祭祀日神和月神等各路神仙,當時的名字也不叫天壇,而叫“天地壇”。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1

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的時候,嘉靖皇帝認為天地合祭的做法不太妥當,于是大刀闊斧地對祭祀制度和建築進行了一番改革和改造。他在天壇增建了圜丘,專門用于祭天,為了親近上天,還特意把圜丘設計成一座沒有頂的建築。以前的“大祀殿”改作祈求豐收之壇,“天地壇”也改名為“天壇”。嘉靖還在安定門外修建了方澤壇(即祭祀地神的“地壇”)和祭蠶神的先蠶壇,又在朝陽門外修建了祭祀大明神太陽的日壇,在阜成門外修建了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的諸多星宿神祇的月壇。

不過嘉靖建的圜丘是藍色琉璃的圓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把它改成了漢白玉石欄闆、艾葉青石台面,也就是今天素雅的樣子,這樣确實更有一種清新脫俗的空靈之美。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2

最上層的壇面由九重石闆組成,中心一塊突出的圓石,八層扇形石環繞着它,每環扇形石的數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數,一環9塊、二環18塊、三環27塊……九環81塊取名九九。中層壇從第十環開始,即90塊扇面石,直至十八環。下層壇從十九環開始,至第二十七環。三層壇共有378個“九”,通過對“九”的反複運用,強調“九重天”至高無上的地位。

所謂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為宗動天,即上帝的起居室。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3

古人把圜丘壇看作是紫薇垣中天皇大帝星,壇頂正中圓石取名“天心石”,也叫“太極石”,是天皇大帝的坐标,所以每當祭天時,在天心石上供奉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藍色緞幄帳,象征皇天上帝的居住之地。其他諸神的牌位也對應在周圍的扇形石上擺放,清代時還增加了列祖列宗的牌位。

“天心石”還有一個神奇之處在于人站在上面說話,聲音會特别渾厚、洪亮,古代帝王說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發出“聖谕”,其實這是聲波被四周石欄反射的回音造成的。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4

祭天大典的第一個程序為“迎帝神”,燎工将一整頭宰殺洗淨的牛犢放于我們剛才看到的巨大綠色燔柴爐上,并用松枝、葦把燔燒,燔柴爐的東西南三面也各有九級台階。同時樂隊奏樂,贊引官唱贊“燔柴迎帝神”,還有64位舞者跳八佾舞。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5

然後皇帝在圜丘上向皇天上帝等諸神的牌位上香、行禮、獻玉帛、獻酒。禮成後,神案上的供品、祝版、玉帛均送入燔柴爐和燎爐中焚燒,敬獻給皇天上帝,即“送帝神”,皇帝也需在望燎位上恭恭敬敬地觀看焚燒過程,稱“望燎”。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6

燔柴爐隻有一個,為皇天上帝專用,但鐵制的燎爐在圜丘的四方都有,用于焚化不同神位的供品。東側八座燎爐分别焚化配位(即清朝前八位皇帝)的供品;西側兩座用于焚化從位供品;北側一個,為夜明之神(月)專用;南側一個為雲、雨、風、雷諸神共用。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7

西南側還有三座祭祀時照明用的望燈杆,畢竟祭祀時天還沒有亮,現場念誦祭文、歌舞、祭拜等各種禮儀也不能抹黑着來。望燈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頂端有滑輪,以升降燈的高度。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8

圜丘壇的北邊出了兩道棂星門便是皇穹宇,在不是祭祀的日子裡,皇天上帝、列祖列宗和其他天神的牌位都供奉在皇穹宇的殿中,因此它也被叫做圜丘的“天庫”,即存放天神牌位的倉庫。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19

著名的回音壁就是在皇穹宇中,實際上就是皇穹宇的一圈圍牆。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0

皇穹宇和圜丘一樣都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正殿初為兩層檐頂,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拆了一層頂,改建為今天看到的樣子。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1

皇穹宇殿坐北朝南,坐落在2米多高的漢白玉須彌座台基之上,木拱結構,上覆藍瓦金寶頂,精巧而莊重,其實它就是個縮減版的祈年殿。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2

殿内與祈年殿也很像,但也是縮減版的,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撐起殿頂,三層天花藻井層層收進,構造精巧,藻井上滿是龍鳳和玺彩畫,美輪美奂,中心為大金團龍圖案。殿中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左右是清代前8位皇帝的牌位,從清太祖努爾哈赤到道光皇帝。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3

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門中間的石闆路上,由北向南有三塊石闆很神奇,站立在第一塊石闆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一聲;在第二塊石闆上擊掌,可聽到回音兩聲;在第三塊石闆上擊掌,可聽到回音三聲,所以這三塊石闆叫做“三音石”。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4

由于這回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築前發出來的,因而就有“人間偶語,天聞若雷”之說,于是三音石又稱“天聞若雷石”,也有叫“三才石”的,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站在石頭上說話,殿門須打開,以便“皇天上帝”聽到,而回聲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5

除了三音石,如今皇穹宇裡最有名的就是“回音壁”,即皇穹宇的圍牆。高3.72米,厚0.9米,直徑61.5米,周長193.2米的牆壁因牆面極其光滑整齊,弧度也十分規則,所以聲波的折射也十分規則,隻要兩個人分别站在東、西配殿後,貼牆而立,一個人靠牆向北說話,聲波就會沿着牆壁連續折射前進,傳到一百多米的另一端。不過如今的回音壁前都被圍起來了,我小時候去玩時是沒有圍欄的,但因為說話的人太多,其實也沒聽見。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6

東西配殿裡分别供奉的是北鬥七星、二十八星宿,和夜明之神(月)、雲雨風雷諸神等牌位。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7

皇穹宇的西側有一棵“九龍柏”,樹紋蜿蜒似九條小龍。傳說有一年京城久旱無雨,乾隆在天壇祭天祈雨時看見九條小蛇從皇穹宇的圍牆内爬出,衆人抓捕卻無所獲。這時有人看到這株柏樹,便對乾隆說那九條小蛇化身為了九條小龍依附到了古柏之上,是為“九龍迎聖”,乾隆大喜,賜名“九龍柏”。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8

過了“九龍柏”,便是圜丘的北門“成貞門”,同時它也是祈谷壇的南門,遠處那個尖頂的建築就是祈年殿了。成貞門兩側的圍牆上覆綠色琉璃瓦,俗稱“子牆”。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29

通往祈谷壇的這條長360米、寬30米的“通天神路”叫做丹陛橋,它也是天壇的主軸線,因高出地面4米,且路下有東西向的券洞通道,故稱“橋”,算是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橋了。橋面上有三條白色的石道,正中間最寬的為“神路”,但并不是皇帝走的,而是供皇天上帝走的;皇帝走東側的“禦路”;王公大臣走西側的“王道”。丹陛橋南低北高,這樣向着那個鎏金寶頂的祈年殿走時,會有步步升高,如上天庭之感。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0

丹陛橋中間的東側有一方形石台叫具服台,周圍護以漢白玉石欄闆,每逢祈谷大典,台上會支搭一黃雲緞方形幄帳,俗稱“小金颠”,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淨手并換上藍色祭服,恭候大典開始。典禮結束後仍回這裡更衣,故又名“更衣台”。

祈谷大典與祭天大典并不在一天,祈谷在每年的正月上辛日舉行,就是農曆正月的第一個辛日。我查了一下,今年的正月初七為辛卯日,即為上辛日,就是說如果按古代祭祀制度,今年的2月7日就是舉辦祈谷大典的日子。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1

進入祈谷壇前要先穿過這道“祈年門”,它是祈谷壇的正門,庑殿頂,殿宇五楹,中三間為門,崇基石欄,是我國古代最高等級門制,這座門是明初的原物。與丹陛橋一樣,祈年門的中門也是供皇天上帝走的,皇帝走東門,百官走西門。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2

這個立于三層高壇之上的圓形大殿就是享譽中外的祈年殿了,它絕對是中國傳統建築的藝術美學巅峰,美國奧蘭多迪斯尼樂園裡的中國館就是根據祈年殿的造型建造的。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3

祈年殿是昔日北京最高的建築之一,高33米,直徑24.2米,宏偉壯觀,氣度非凡。咱們前面講過,這棟建築一開始并不是這樣的,朱棣在最初建天壇時,這裡是一座寬12間、縱深36間的黃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名“大祀殿”。

後朱厚熜在1545年把它重建成了三層圓形的“大享殿”,不過那時候圓頂的顔色分别是上藍、中黃、下綠。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也就是弘曆把圜丘的顔色改了的兩年後,又将祈年殿的頂全部更換成了藍色琉璃瓦,并更名“祈年殿”。不得不說,在色彩上,乾隆的審美還是比嘉靖在線得多的。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4

祈年殿的三重圓攢尖屋頂不僅是中國古代建築的最高等級,三層漢白玉石雕基座也是最高等級。在北京皇城中,隻有三個建築擁有三層基座,除了祈年殿,就是故宮裡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整組建築,還有一個是太廟。

巨大的三層圓形石基座共有八出陛,其中南、北兩向的石陛中鑲有巨幅石浮雕,自下而上分别為“瑞雲山海”、“雙鳳山海”、“雙龍山海”圖案。拾階而上,肅穆巍峨,仿佛即将踏入天庭。一位法國建築師在遊覽了天壇後說,摩天大廈比祈年殿高得多,卻沒有祈年殿那種高大與深邃的意境,達不到祈年殿的藝術高度。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5

祈年殿不僅美得超脫,更蘊涵了我們古老的哲學理念與智慧,圓是一種生命的流轉,宇宙間萬事萬物,循環往複、周而複始。當然圓不僅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祥和美好的象征,就像我們經常說的:圓滿、圓夢、花好月圓、破鏡重圓,圓形也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圓融境界。其實最初将建築建成圓形的是武則天在洛陽的明堂,可惜沒有保留下來,好在天壇再現了這種意境。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6

仔細看圓頂下的一朵朵鬥拱也是精美絕倫,我國古建築不用一顆釘子就能造得這麼龐大的精髓就在于此,而且它們還能防地震,因為鬥拱之間不是剛性連接,所以在受到大水平力作用時,木材之間産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從而可以吸收和損耗能量,起到調正變形的作用。所以地震時建築雖會晃動,但震動停了,它就又恢複原位了。不過可惜防不了火。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7

祈年殿内更是富麗堂皇,别具匠心,層層相疊而環接的穹頂仿佛像是磚砌的,但并沒有一磚一石,全部是木結構,而且沒有大梁和長檩。28根大柱支撐着整個殿頂的重量,28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外層12根檐柱象征12個時辰,中層12根金柱象征12個月,這金柱和檐柱共計24根象征着農曆二十四個節氣。最内4根龍井柱(也叫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柱高18.5米,大頭直徑1.2米,古鏡式的柱礎,海水寶相花的柱身,瀝粉堆金,支撐着殿頂中央的“龍鳳藻井”。整個建築氣勢宏偉,金碧輝煌。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8

可惜如此華麗的祈年殿在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8月24日的夜裡遭雷擊起火,大火持續了一夜一天,最終化為灰燼,因殿内楹柱是檀香木,當時還香飄數裡。光緒花了七年把它重建了,但後來的列強入侵都對它造成過很大傷害。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39

祈年殿的兩側還有東西配殿,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原為前九後七,兩排共十六楹。乾隆在給祈年殿屋頂改顔色那年,以其“及參差不齊”為由,拆除後殿,僅存前殿九間,用于尊藏供奉從祀神位。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0

祈年殿的後面是“皇乾殿”,和皇穹宇的功能一樣,即祈年殿的“天庫”。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1

皇乾殿也是始建于明永樂18年(1420年),為五間庑殿頂,上覆藍色琉璃瓦,殿匾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的禦筆。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2

皇乾殿裡供奉着“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親臨上香,行請神禮數後,才由太常寺官員将神版以龍亭恭請到祈年殿内各神位陳放。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3

在圜丘和祈年殿兩個祭壇的東側還各有一神廚和一宰牲亭,為祭祀前準備祭品的地方。圜丘的南神廚和南宰牲亭沒有開放,祈年殿的北神廚和北宰牲亭是可以參觀的。北神廚和北宰牲亭由一條長293米的長廊連接,連檐通脊,共72間,故又稱“72連房”。祭祀前夕,廊内懸燈,典禮所需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一應供品,均沿長廊送上祭壇。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4

北神廚比北宰牲亭更靠近祈年殿,院子近400平方米,東殿為左神廚,右殿為右神廚,屋頂歇山式,覆綠色琉璃瓦,當時有廚役90多人在這裡為祈谷大典備辦粢盛庶品、玉帛牲醴等30多種供品。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5

院子裡的正殿叫“神庫”,祈谷大典前一天,将左右神廚準備的供品按各神位所需,分别陳列于神庫殿内,供皇帝親臨查驗,不過現在裡面隻是文物展了。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6

沿着長廊繼續往東就是北宰牲亭,為重檐歇山頂五開間大殿,同樣也是綠色琉璃瓦,前設井亭。宰牲亭用于屠宰祭祀所用牛、羊、鹿、兔、豬等牲畜,在宰牲亭把牲畜屠宰後,通過長廊送到北神廚。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7

祭典前的準備複雜而講究,祭祀前三個月,禮部和太常寺官員就要開始對用作獻祭品的牛犢進行挑選。祭祀前五日,欽定親王會至宰牲亭檢查祭祀用牲畜。祭祀前一日,設香案行禮,由鴻胪寺派專門官員看着宰殺,稱“視牲禮”。因祭天用的牲畜不能用刀殺,屠宰時先用大木槌猛擊牲畜頭部,故這裡又名“打牲亭”。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8

天壇裡還有兩個很特别的地方——齋宮和神樂署,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如果你時間夠,值得去看一看。齋宮靠近天壇的西門,是皇帝祭祀前專用的齋戒宮殿,相當于個小皇宮。每次大典前,皇帝都要提前三天到這裡齋戒(清朝時改為前兩天在紫禁城齋戒,最後一天再來這裡齋戒),要求不茹葷、不飲酒、不聽音樂、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問疾吊喪,清正潔身,以事敬誠。齋宮坐西朝東,綠色琉璃瓦,表達着皇帝向天稱臣、莊敬恭謙之意。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49

齋宮面積近4萬平方米,呈正方形,有兩重宮牆和兩道禦河環護,四周以回廊163間環繞。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0

天壇裡的貓也很多,這隻正趴在齋宮宮門的屋檐上瞄着遊客。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1

進了宮門一直走是正殿無梁殿,此殿因以磚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進出齋宮均在此舉行有關禮儀。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2

無梁殿前的月台上有時辰亭和銅人亭,時辰亭又稱奏事亭,是大典前由太常寺及欽天監官員奏報時辰,請駕詣壇所用。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3

銅人亭裡的銅人手持齋戒牌,以警示皇帝誠心齋戒。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4

除了皇帝在祭典前要齋戒三天,各部官員也要在各衙府進行齋戒。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5

現殿内是按乾隆時期原貌陳列,橫額“欽若昊天”為乾隆禦筆,屏風、寶座均為原物,十分珍貴。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6

無梁殿後還有寝殿、阿哥房、值守房,面積雖不及故宮,但也清幽典雅。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7

無梁殿的正後方就是皇帝戒齋時所居的寝殿,硬山建築,形制古樸,匾額上“敬止”二字也是在提醒皇帝要誠心齋戒。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8

寝殿共5間,中間設寶座床、花台,用于起居禮儀和接見大臣之用,最北那間是冬季戒齋時的卧房,龍床設暖帳,室内有地炕和炭火盆等取暖設施;最南邊的那間是夏季齋戒的居室,兩個次間為起居室和書房。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59

喜歡作詩提墨的乾隆皇帝也曾在這裡賦詩數十首,以抒祭天的情懷。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60

無梁殿的的東北角還有一個鐘樓,最初的時候隻是一個木架,上懸銅鐘,皇帝每次進出齋宮均鳴鐘迎送。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61

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了現在重檐歇山二層鐘樓的樣子,不過裡面懸的鐘依舊是明永樂年鑄的素面大鐘,名“太和鐘”,鐘體巨大渾厚,鐘聲圓潤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駕出齋宮開始鳴鐘,到達祭壇鐘聲才止。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62

齋宮的西面是神樂署,是專門負責祭祀時進行禮樂演奏、舞蹈的官署,就是咱們在圜丘祭天時說的唱贊“燔柴迎帝神”、八佾舞的歌舞樂隊人員就出自這裡。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63

神樂署隸屬于禮部太常寺之下,擁有數百人的樂隊和舞隊,祭祀前40天,舞樂和執事人員就要開始在這裡面的凝禧殿排演與走位,并于每月三、六、九日合練。可惜我來的這天沒有開門。神樂署在外壇的西部,也是唯一在外壇的建築。

探訪中軸線上的明珠天壇(天壇到底有多美)64

天壇比故宮大将近四倍,但建築物卻少得多,大部分都是蒼松翠柏,它們仿佛是守衛祭壇的軍隊,所以也被稱為“儀樹”。超過600歲的天壇自然古樹也不少,100歲以上的古柏有4000多株,這麼好的環境也引得各種鳥兒來定居,樹林間到處都是婉轉清脆的鳥鳴聲。

不想跟團!也不想窮遊!怎麼用最經濟的費用在旅途中享受最棒的體驗?更多既舒适又全面的自助遊、自駕遊,盡請關注遊走在感性與理智間的“饕餮小娘子”。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