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先看這幾個字的字音:戉yuè,戊wù,戌xū,戍shù,戎rónɡ,讀音差别一目了然,不必細說。
那麼,我們再看各自現在的意義:
戉yuè,本為大斧,古代的一種兵器。
戊wù,為天幹的第五位,繼甲、乙、丙、丁之後。說到“戊”還有一個插曲,該字最初不讀wù,而讀為茂,《廣韻》“莫侯切”。後來到了五代梁開平元年,梁太祖梁朱溫的曾祖名茂琳,為了避其諱便改讀“wù”。
戌xū,為地支的第十一位,十二地支為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戌時指晚上7點至9點。
戍shù,為軍隊、守衛之意,常見的詞有戍邊、衛戍等。
戎rónɡ,該字與其餘四字區别更為明顯,也是較為常用的一個,意為軍事、軍隊,有投筆從戎、戎裝等詞。
其實,五個字最初形體差别明顯,隻是演變至楷書便出現形似。下面我們就分别看看這幾個字的原始字形及其發展軌迹:
戉字甲骨文字形為:
“戉”字甲骨文字形
“戉”字金文字形
“戉”甲骨文金文均像半月斧,至小篆從戈形體發生了明顯變化,隸書又增加了金字旁。因此,從古字形便可知“戉”本為大斧,為古代的一種兵器,有人認為是“钺”的本字。“戉”字的演變軌迹如下:
“戉”字的演變軌迹
“戊”字甲骨文金文字形為:
“戊”字甲骨文字形
“戊”字金文字形
“戊”字金文字形同“戉”稍近,像斧钺形,有人認為“戊”為矛的一種。郭沫若先生即認為“戊像斧钺之形”;李孝定先生也持相近觀點:“古文戊字像兵器形,與戉戚之形制相類”(援引《甲骨文集釋》256頁)。“戊”字的發展軌迹如下:
“戊”字發展軌迹
而作為天幹的“戊”字為同音假借字,與“戊”的原始義當無幹系。
“戍”字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甲骨文“戍”字
金文“戍”字
甲骨文金文“戍”字都是會意字,左下為“人”,人上為“戈”,人扛着戈,為守邊之意,也就是捍衛國家之意。所以,“戍”之意為守衛、防守。杜甫的《兵車行》曰:“去時裡正與裹頭,歸來頭白還戍邊。”其大意為:當初去打仗的時候,裡正替他裹紮頭巾,如今頭發白了才歸來,可是又要去防守邊關。“戍”字發展軌迹如下:
“戍”字的發展軌迹
現在的“戍”字,左下的撇點是由“人”字演化而來的,已經完全看不出最初的人字了,可以說這個字的簡化并不是太成功。
“戌”字與“戍”字簡化字形最為相近,是一點和一短橫之别,其實古字形也很接近,且均屬于同一大類的兵器。其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戌”甲骨文
“戌”金文
從字形看,“戌”雖然也像斧形,但是這種兵器是斧口更寬的兵器,與“戊”的區别是大小寬窄不同,而且“戌”是外拱彎月形,“戊”是内拱彎月形。“戌”字的發展軌迹如下:
“戌”字的發展軌迹
由字形可見,“戌”字的短橫是由“戌”這種兵器的下邊緣演變而來的,“戍”字的點則是由“人”字的捺演變而來的。後來,“戌”借為幹支的第十一位,本義也漸漸消失了。
“戎”字,從戈從十,為會意字,十為古文“甲”字,因此篆文改十為甲。甲骨文金文字形如下:
“戎”字甲骨文
“戎”字金文
“戎”古文字形與“戉”、“戌”字差别較大,但與“戍”字相似,其差别是一個下從人,一個從甲。“戎”字字形發展軌迹如下:
“戎”字字形發展軌迹
從發展軌迹圖我們可以看出,“戎”随着“甲”古文字形的改變也做出了相應的變化。“甲”為護身之具;“戈”是兵器;披甲持戈當為“戎”字,現代漢語中,“戎”為軍事、軍隊之意,常見詞語有“從戎”、“戎裝”、“戎馬倥偬”、“戎馬生涯”等。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再把“戉”“戊”“戍”“戌”“戎”五個漢字的甲骨文字形作一下對比總結,字形差别如下:
戉、戊、戍、戌、戎字形對比圖
總結:戉為長柄圓刃大斧兵器,或為“钺”之本字;戊,斧钺形兵器,與戉相似,但兵器形狀不同,戉為外拱形,戊為内拱月牙形,後來假借為天幹“戊”字;戍,為人荷戈之形,保衛、戍邊之意;戌,似斧形兵器,與戉極相近,隻是寬窄不同,可見古人對兵器分類之細緻,後假借為地支第十一位“戌”;戎,披甲持戈之形,為軍事、軍隊之意。
五字的相同之處皆從戈,不同之處是戉、戊、戌最初為兵器,戍、戎,為人持戈或披甲持戈從事活動之意。
最後我們分享一下便于記憶的口訣:提戉(yuè)橫戌(xū)戊(wù)中空,點戍(shù)十字當是戎(rónɡ)。還可以記憶為:點戍(shù)提戉(yuè)戊(wù)中空,橫戌(xū)别于十字戎(rónɡ)。
*原創聲明:本文為字本論根據漢字研究的心得和閱讀文獻資料所原創,感謝您對字本論原創的支持,歡迎您批評讨論,感興趣的話請您點贊關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