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青春在努力拼搏中閃亮,讓夢想在超越自我中綻放。五四青年節之際,央視新聞推出專欄《青春力量》,講述當代青年踔厲奮發、勇敢追夢的故事。
來自河北鄉村的18歲女孩馬悅,是遼甯芭蕾舞團附中的一名學生。幾年前,在“田埂上的芭蕾”公益項目支教老師的幫助下,她和同學們第一次接觸芭蕾,她的夢想像是被一束光照亮。此後,馬悅在老師們的幫助下,經過不懈努力,終于實現芭蕾深造的夢想。
如今,馬悅也像當年幫助過自己的老師們一樣,去到鄉村,點亮更多孩子的芭蕾夢。“被愛澆灌大的孩子,長大後是會給予愛的。”
來支教的大姐姐
給農村孩子種下芭蕾的種子
河北保定安新縣端村,馬悅讀小學三年級的一天,學校通知要成立一個舞蹈班。原來,是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教師關於和從事舞蹈編導的愛人張萍帶着學生們,義務來教村裡的孩子們跳芭蕾。這個支教項目後來有了個特别的名字——“田埂上的芭蕾”。
那是馬悅第一次近距離接觸到芭蕾,北京舞蹈學院的大姐姐們給這群“小不點”表演了《四小天鵝》。馬悅回憶說,“我當時看呆了,原來舞蹈可以這麼美,一下子特别有興趣。”
每到周日,關於、張萍就帶着北京舞蹈學院的學生們,驅車近四小時,從北京趕到端村,志願教孩子們跳芭蕾。因為每周一次的兩地輾轉,他們也被稱作“候鳥老師”。
馮桢棋正是這群“候鳥老師”中的一員。那時,她還是北京舞蹈學院芭蕾舞系的研一學生。偶然一天,她在朋友圈看到關老師去端村支教的照片後,便主動申請加入。“藝術教育是需要普及的,所以當時我有點義無反顧,覺得這是一種社會責任。”從北京到端村,馮桢棋一跑就是兩年。
△馮桢棋在端村學校給孩子們上課
在支教老師的持續幫助下,孩子們跳芭蕾也有模有樣。看到老師進村,孩子們會沖過去抱住她們。“跟着老師跳舞非常幸福。”馬悅說,自己的心裡慢慢種下了一顆關于芭蕾的種子。
至今,馮桢棋對那群孩子依舊印象深刻,“單純樸實,又非常能吃苦。跳芭蕾的足尖鞋穿久了腳容易磨破,但她們從來不哭,也不說,就一直堅持練習。”
△馮桢棋在端村學校給孩子們上課
有關夢想的種子,就這樣通過一群支教的年輕人,播撒在這群孩子的心間。馬悅說,她和周圍孩子最大的變化是關于“美”的認知。“不僅是看到了美,懂得了美,更多的是學會表達美。”
廣闊無邊的田埂
成為孩子們的訓練場
為了因地制宜教學,“田埂上的芭蕾”還把課堂搬到了戶外。在學校附近的麥田、樹林、田埂上……老師讓孩子們随着音樂自由地跳舞。這也成為了孩子們最喜歡的訓練方式之一。
△兒時的馬悅在田間起舞
課後,廣闊的田埂也是孩子們的訓練場。那時,除了在家自行練習,孩子們也會相約着一起練,人一多,家裡的場地就不太夠用。于是,田間的空地、村頭的廣場,慢慢成了大家練習的舞台。馬悅記得,一個盛夏的傍晚,大家在一片玉米地旁邊練習,為了躲避蚊蟲,她們找來蚊香點燃,圍一個圈,在裡面一遍遍練習。
随着對于芭蕾練習的深入,馬悅對這門藝術有了新的認識:“老師告訴我們,練習芭蕾腳要使勁往下踩,上身則要使勁向上拔。這種力量像生活中做人做事一樣,我們既要腳踏實地,不能忘本,同時又要積極向上地生活。”
接受愛→給予愛
她也成了一名芭蕾支教老師
2016年,馬悅成功考入遼甯芭蕾舞團附中,得以更系統地學習芭蕾。她說,沒有舞蹈的生活是蒼白的,芭蕾成為了自己的一種情緒表達,“完全不誇張地說,它能夠治愈我。每次遇到什麼困難,我就去練功,去跳舞,出完一身汗,就覺得這個世界又燦爛了。”
馬悅發自内心地感謝為自己打開藝術大門的支教老師們。2020年暑假,得知關於和張萍老師又到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硯山縣的一個村子做藝術支教,她也做了一個決定:主動申請前去做老師。
△馬悅在雲南的村子裡,給孩子們上芭蕾課。
每個假期,馬悅都抽空前往這個小村子,教孩子們學習芭蕾。在孩子們身上,馬悅仿佛看到了當年的自己,那個在支教老師的幫助下,擁有一個有藝術與美相伴的童年的小姑娘。
馬悅希望,可以把老師們對她的愛傳承下去,給予更多的孩子。“我懂得夢想被點燃的感覺,我也想在那些孩子的人生中扮演這樣的角色,幫他們打開一扇門,感覺到愛與溫暖。”
△馬悅在雲南的村子裡,給孩子們上芭蕾課。
明年就将參加高考,馬悅的目标是報考芭蕾相關專業,繼續把自己的從田埂上長出來的芭蕾夢延續下去。她也将盡己所能,為更多想要跳舞的孩子,撐起一把傘。
監制/徐冰
制片人/馬文佳 主編/張志達
記者&編輯/許晨陽
校對/高少卓
鳴謝/騰訊荷風藝術行動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來源: 央視新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