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很喜歡這樣一句話:“低配的生活,也可以高貴地活。”
在物欲橫流的社會裡,買一台小車,似乎成為了一個家庭的标配,或者是一個人混得很好的标志。
可是,這個社會依舊有很多清醒的人,他們對小車并不熱衷。不管身邊的人做了什麼,他總是一副巍然不動的樣子,始終堅持不買車。
人生短短幾十年,最難的就是“做自己”。
因此,我要恭喜那些堅持不買小車的人,人生的優勢,一目了然。
02
美好的生活,需要精打細算。
商人巴菲特說過:“我們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就,是因為我們關心的是尋找那些我們可以跨越的一英尺障礙,而不是去擁有什麼能飛越七英尺的能力。”
也就是說,生活要一點一點變好,不能一口吃成大胖子。當一個人的生活還處于“拆東牆、補西牆”的時候,那就别考慮買車了。
雖然一兩萬塊錢,也能買一輛二手車,但是買車之後的開支,和買新車是一樣的。加油、修車、洗車.....所有的程序,都不會少。
總有人,發出感慨:“買車容易,養車難。”
不買車的人,生活中少了很多項開支。一年到頭,節約了不少錢。
就拿我的表舅來說吧,他每天去上班,來回四次,坐公交車的話,四元錢就夠了;開車的話,需要四十元的油費。一年上班兩百多天,可以節約六七千;十年可以節約六七萬。
掐準人生的“一英尺”,不盲目消費,也沒有超前意識,看似落後于人,其實在生活質量上,快人一步。
做人,真的不必把生活中所有的空白都填滿。少了一輛車,就像是一個維納斯雕塑,擁有殘缺之美。不同的角度看生活,幸福感就沒有缺失了。
03
出行的自由,不一定是買車可以解決的。
買車的目的,似乎是“行萬裡路”。就好像古人乘船一樣,速度快了,看到的風景就更多了,生活的範圍就寬了。
詩人說:“兩岸猿聲啼不住,千裡江陵一日還。”
一日千裡,豈不快哉?
事實上,開車出行,也是有困難的,要是遭遇了意外,反而比走路更慢。并且,你不能把車丢在路邊不管。
春秋時期,孔子去呂梁看洪水。他和幾個弟子,興緻勃勃地駕車出發。忽然,“咔嚓”一聲,車軸斷了。看看周圍,也沒有驿站,大家隻能住在附近的農家。
過了幾日,車修好了,大家再次出發。
孔子看着洪水,感慨地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意思是說,時間就這樣,匆匆忙忙溜走了,有什麼辦法呢?
還有一次,孔子要出行的時候,才發現天空不作美,下起了小雨。可是他的車沒有雨棚。有弟子建議,去附近的一個商人家裡借雨棚。
孔子說:“算了吧,這個商人很吝啬。”
自古以來,買車的人,都會有諸多為難。車放在哪裡,會不會違規,有沒有安全問題,都要認真考慮,還要常常檢查。
在朋友圈裡,看到這樣的一件事:家住北京胡同裡的朋友,因為車位緊張,不得不把車貼着牆壁停靠。因此,車頭和車尾,有很多刮痕,車門也不忍直視。
很多時候,朋友願意搭車去上班,也不會開車上班。因為單位在一棟高樓裡,壓根就沒有地方停車。
那些不買車的人,多了等車的煩惱,但是沒有停車和修車之類的煩惱了。相比之下,各有千秋,誰又能說,沒有車,出行就不方便呢?
04
做人的底氣,是手裡有錢,心裡不慌。
作家狄骧說過:“錢可以決定物品的價格,但不能決定人生的價值。”
人的價值,不是用金子來衡量的,也不是有了豪車,顯擺一番,就證明他活得有模有樣。
讀者“無形”給我留言,他買了一輛手動擋的小車,經過多年的實踐,技術已經非常到位了,停車、堵車、爬坡都不是問題,人車合一的感覺,真的很好。
讀者“阿坤”說,他騎車上班,風雨無阻,鍛煉身體,也不堵車。
什麼車有面子?手動擋小車被認為是低端車,但是喜歡它的人,樂在其中;自行車雖然是最廉價的車,但是好處不少。
擺正了心态,習慣了簡單的生活方式,你就會發現,生活開支越少,做人的底氣就越足。口袋鼓鼓的,才能撐起自己的未來。
那些買了車,又沒有錢加油的人,顯得很尴尬;買了車,但是一年都用不上三四回的人,車就是一個消耗品。總而言之,就是毫無價值。
05
看過一條信息:在湖南株洲,五十多歲的賀湘閩,借錢買了輛二手面包車,就為了幫助患癌症的朋友梁成圓一個旅行的夢。
手頭不寬裕,但是為了朋友的夢想,豁出去了,買了車。這樣的一份感情,讓我們感動。
認真想一想,買車的意義——就是一份感情。
因為買車,把日子過得更好了,一家人的感情也更好了,這樣的話,車就有價值了。如果為了買車,家裡變窮了,夫妻也常常因為車的事情争吵,或者其中一人,開車去和第三者見面,事情的結局,肯定不會太好。
亞裡士多德說過:“人生最終的價值在于覺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隻在于生存。”
買不買車,都是一種生存方式。并不能說,誰就高人一等。
在這個人流如織,車來車往的世界裡,沒有車的人,慢慢走路,反而變成了一股清流。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