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哲學家叔本華有這樣一則寓言。
在一個寒冷的冬夜,兩隻刺猬依偎在一起相互取暖。可一旦靠得太近,它們就被對方身上的刺紮痛而不得不分開。距離太遠,它們又因為感受不到對方的體溫而冷得難以忍受。折騰幾次後它們發現,最好的方法是彼此之間保持适當的距離。
這就是著名的“刺猬效應”。它告訴我們,要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需要找到與對方相處的最佳距離。
今天給大家介紹的這本書《若即若離:人際關系的禅意美學》跟我們分享了如何建立距離剛好的人際關系。
本書的作者枡野俊明禅僧是建功寺第十八代住持,也是日本國寶級園林大師,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當代值得尊敬的100位日本名人”之一。
他在書中借由建造禅庭的啟發,為我們揭示和分享了他對人際關系的獨特思考。他告訴我們,所有人際關系的煩惱,都可以通過距離感來解決。
接下來,煙灰缸就帶大家看一看與他人保持舒适距離感的秘訣。
不要嘗試改變對方
生活中,我們常常對别人心生不滿,并且有意或無意地要求對方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改變。
但作者認為,他人的性格不會輕易變化,想要強行轉變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情,很可能讓自己深陷痛苦。
嘗試改變對方隻會讓我們把眼光聚焦在令我們感到不滿的地方,導緻失去了對他人客觀全面的認識和清醒的判斷,從而加劇關系的緊張和惡化。
作者建議,對自己無法改變的事,放手是最好的處理方式。
煙灰缸深以為然,如果對方的問題不涉及我們的底線與原則,大方地接納和包容才能讓人際關系更加簡單順暢,親密關系中更是如此。
紀錄片《人生果實》的主人公津端修一和他的太太英子,結婚五十多年依然恩愛有加,他們把田園生活過得詩意浪漫,受到很多人追崇。
不勉強對方,是他們在生活中達成的默契,也是夫妻相處多年的智慧。
修一早飯喜歡吃米飯配海苔、納豆等小菜,英子則喜歡吃面包配果醬,為此英子每天都需要按照兩人的不同喜好準備好飯菜。修一不愛吃蔬菜,英子從不強迫他。英子喜歡購買各式各樣的杯子餐具,修一也從不指手畫腳。
他們始終如一地用自己的方式去體貼包容對方,讓彼此感受到尊重和自由。
心理學大師榮格臨終前說:“你永遠不要有企圖改變别人的念頭!你能夠做的就是像太陽一樣,隻管發出你的光和你的熱。”
煙灰缸覺得,強行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别人,再好的關系也會分道揚镳。任何關系的基礎,是建立在獨立完整的人格之上,而非受制于某種要達成的固有标準。
世上沒有百分百完美的人,接納對方本來的樣子,合得來就相處,合不來也不必勉強。不要讓試圖改變對方的念頭成為你思想上的負擔,交往中的累贅。如此,才能獲得自洽圓滿的人生。
不要委屈自己去迎合他人
亦舒曾說過:“人生短短數十載,最緊要的是滿足自己,而不是讨好别人。”
煙灰缸十分認同,在人際交往中,刻意投人所好或許能博得對方一時的好感,但絕非長久之計。
作者在書中說,沒必要事事迎合周圍的人,勉強自己去做一個大家認為的好人。
如果常常揣度别人的心意,逢迎他人久了,自我長期得不到有效表達,會影響我們對自己的認識和判斷。
作者說,比起挖空心思地讨人喜歡,我們更應該具有被人讨厭的勇氣,不掩飾真實的自己,這樣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際關系。
煙灰缸也很贊同,一味迎合他人很可能讓人迷失自我,我們沒有必要通過壓抑自己來拉近與對方的距離。
金馬獎影後馬思純從小就被父母教育要聽話懂事,凡事讓着别人,不能太自我。在這樣的思想灌輸下,馬思純形成了讨好型人格。
在與人相處時她習慣了以他人為中心,因為怕别人生氣難過,怕别人不喜歡自己,馬思純變得不敢表達真實的想法和感受。上高速公路時,她甚至會因為怕麻煩司機師傅而憋着不去上廁所。
這樣的馬思純在大家眼裡是個十分乖巧和好相處的姑娘,但長久地壓抑自己迎合他人,讓她不能釋放自我,越來越封閉在自己的世界裡,最終患上了抑郁症。
在煙灰缸看來,沒有一段好的關系,是能用委曲求全換來的。
《易·乾》中說:“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志趣、意見相同的人很容易互相吸引成為朋友,但如果你需要刻意迎合才能與對方建立聯系,那麼你隻會在這段關系中不斷消耗自己。
所以,與其讨好别人,不如做回真實的自己,通過讀書、旅行等方式不斷豐富和提升自己的能力與價值。
學會自我肯定,能讓我們在與人交往時表現得遊刃有餘,從而建立起更舒适長久的人際關系。
保持彈性的距離感
作者在書中說,距離感是有彈性的。
他解釋說,人的心靈狀态時刻都在發生改變。我們應該通過感知對方的心靈狀态來适當調整與之相處的距離。
而衡量當下距離是否合适的标準,其實是看能否讓對方感到舒适。因此,距離需要随着與人交往的時間、地點、場合的變換而調整。
煙灰缸聽說過這樣一個故事,英國的維多利亞女王有一次跟丈夫吵架,丈夫生着悶氣獨自一個人回到卧室,然後重重地把門關上了。
過了一會兒,女王回到卧室,看見門關着,隻好擡手敲門。
“誰啊?”丈夫在裡邊大聲問,“是我,女王!”維多利亞十分傲慢地回答。
她以為丈夫會恭敬地把門打開,可等了一會兒,發現裡面沒有動靜,丈夫并沒有理會她,女王隻好擡手再次叩門。
丈夫又問:“是誰在外面?”,這回女王溫柔地回答說:“是你的妻子。”
話音剛落,丈夫輕輕地把門打開了。
因為此時此刻,在丈夫的眼裡,她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女王,而是他親愛的妻子。
煙灰缸覺得,距離感之所以很難把握,是因為不容易感知對方的心理距離,而心理距離決定了我們當下的親密程度。
交往中的兩個人如果對心理距離的認知不同,會導緻距離感的錯位。
比如私下交往甚密的兩個朋友,一方不分場合始終保持着與朋友相處的距離,另外一方卻認為在工作場合應當保持上司和下屬的距離。那麼,他們遲早會因為工作場合心理距離的不同而心生芥蒂,從而破壞兩人之間的關系。
我們需要不斷在人際交往的失敗案例中汲取教訓,通過積累對距離把握的經驗,尋找到不同情況下跟對方互動的分寸,最終彈性地調整距離,讓雙方都感覺舒适。
珍惜每一次見面
短片《我們一生會遇見多少人》中說過,我們的一生會遇見8263563人,會彼此打招呼的是39778人,會相互熟悉的是3619人,會和275人走得很親近,但最終這些人都會消失在人海。
每個人都隻能陪我們走人生的一段路,我們無法預知他們何時離開,但可以在一起走過的路程裡珍惜和他們的每一次見面。
日本茶道中有個詞叫“一期一會”,意思是面對每一位品茶的客人,表演茶道的人都要抱着“難得見一面,一定要珍惜”的誠心來對待他們。
這放到人際交往中也同樣适用,表示此時此刻與這個人相會的時間,一生隻有一次。因此讓對方感受到你和他交往的誠意與真心,有助于推動兩人關系的良性發展。
作者說,無論何時、無論對誰,都要保持一期一會的心情,把每一次見面都當作最重要的時刻來看待,對對方的看法和态度也不能随便敷衍,而是抱着倍加珍惜的心情。
煙灰缸記得,法國有位老人叫皮埃爾·塞内爾,他是東方茶道的愛好者,他用12塊細木頭做成了一個簡易的茶室,然後帶着它去了世界各地,每到一個地方,他就邀請路過的陌生人一起共飲一杯。
在旅程中,塞内爾遇到了各式各樣的人,他們不期而遇,隻有一面之交,但擁有短暫卻珍貴的相處時光。
這段特殊的經曆讓塞内爾明白了抱着珍重的心情能促進雙方更深層次的交流,讓人感受到彼此交往的喜悅。他開始變得在乎與家人相處的時光,用心維護與朋友、同事的關系,珍惜和他人的每一次相聚。
我們與他人交往時,往往會随着相識時間的變長而逐漸失去新鮮感。
在煙灰缸看來,我們應該把每一次的見面都當作第一次,也當作最後一次。這樣,既抱有對新關系的滿懷期待,也抱有對既有關系的萬份珍視。
當我們每次都用“一期一會”的态度來對待他人,對方定能感受到我們滿滿的誠意,雙方共同呵護和經營的關系也才更持久。
有句話說:“人生的奧妙就在于與人相處。”
煙灰缸十分贊同,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是人生幸福的根本,不僅能讓我們身心健康,事業成功,也讓我們充滿喜悅,不斷成長。
而高質量人際關系的核心是與對方保持合适的距離,讓雙方都能在關系中保全真實的自我,且彼此都感覺舒服。
最後,願我們都能平衡自我和他人,擁有舒适美好的人際關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