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陰極之至,陽氣始生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今天,我們迎來了2017年最後一個節氣——冬至。
古人說: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
二、冬至·你不知道的事
1、最早被制定的節氣
也許很多人都不知道,冬至是24節氣中最早被制訂的一個。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
古稱“日短”或“日短至”。古人認為,冬至節氣是計算我國二十四節氣的起點。因為冬至一到,新年就在眼前。所以,古人認為冬至的重要程度,并不亞于新年。在民間廣泛流傳着“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2、在古代,冬至會放假
在古代,年節、寒食和冬至并稱“三大節”,冬至被視作“亞歲”。“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這一天是個吉祥的日子,預示否極泰來,值得慶賀。
相傳,在漢代,冬至的假期有五天之久。據《太平禦覽》記載:“冬至始,人主與群臣左右從樂五日,天下之衆,亦家家從樂五日,以迎日至之禮。”
3、冬至會“預言”
在古代,民間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冬至節氣在一月中的位置,來預測往後的天氣。
“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的意思則是說:冬至這天如果是陰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是晴天;而如果冬至那天是晴天的話,過年那天就有可能是陰天,甚至下雪。
4、數九消寒
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要過完九個“九天”,即九九八十一天才會寒盡春來,大地回暖,所以才有“數九寒天”這一說法。期間人們許多活動因為寒冷受到限制,尤其娛樂活動較少。所以為了消除從冬至到立春這一段漫長日子的寂寞和寒冷,人們發明了“數九”的消遣方法。
從明代就開始,民間便有畫“九九消寒圖”的風俗,也稱“九九圖”。人們一天畫一筆數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其中,“素梅圖”就是具有詩意的代表。首先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有九個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個花瓣或一朵,花瓣盡而九九出,九盡春深,冬去春來。古時百官在冬至日上朝畢後,互拜禮儀時還會以素梅“九九消寒圖”相互雅贈。
三、冬至·南北風俗不同
曆史上,冬至作為一個節日,曾隆重多彩:天子祭天、百姓祭祖,百官朝賀、拜師尊長,阖家團聚、親朋互饋。千百年來的農耕社會裡,忙碌了一年的先人們,從這天開始休養将息,并衍生出豐富的節日活動和民俗之樂。
如今,冬至的隆重日漸式微。對于大多數年輕人來說,所有冬至的記憶恐怕就是各色誘人的味道吧。
北方吃餃子、馄饨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其實在古代,北方和南方(主要是浙江地區)都是吃馄饨過冬至的,現今四時可用的馄饨在過去是冬至的“獨家”食品。
冬至馄饨的意義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記叙清代北京風俗的《燕京歲時記》提供了一種解釋:馄饨“有如雞卵,頗似天地混沌之象,故于冬至日食之”。所以說,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馄饨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南方吃湯圓
古有詩雲:“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于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山東滕州羊肉湯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覺得味道特别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以求來年有個好兆頭。
蘇州釀酒
姑蘇地區有俗語雲:“冬至如大年”。傳統的姑蘇人家會在冬至夜喝冬釀酒,這是一種米酒,加入桂花釀造,香氣宜人。飲冬釀酒的同時,還會配以鹵牛肉、鹵羊肉等各式鹵菜。在寒冷的冬天,冬釀酒不僅能夠驅寒,更寄托了姑蘇人對生活的美好祈願。
閩南姜母鴨
閩南一帶當地人會在冬至享用姜母鴨。姜母鴨以紅面番鴨為原料,用芝麻油将鴨肉炒香後,再加入老姜(姜母)及米酒等炖煮而成,且具有疏肝潤肺、養胃健脾、舒筋活血、祛寒化痰等功效,特别滋補。一來驅寒強身,二來增加節日的和樂氣氛,以讨吉祥。
湖南冬至肉
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把肉陰幹,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長沙城鄉居民習慣在冬至前後制臘魚臘肉,将魚肉用鹽腌四五天後挂當風之處晾幹,然後用木屑、谷殼、橘皮、花生殼熏烤,或挂柴竈上熏煙,至其色金紅,叫“冬臘肉”,可貯留至次年夏日不腐。
四、冬至·養生指南
飲食:補充津液
冬至日不可吃太過辛辣刺激的食品,過食辛辣隻可生陽動火,導緻内熱積聚,郁熱上沖。過食羊肉、狗肉等肥甘厚味,易導緻飲食不化,聚濕生痰。北方在補充熱性食物的同時,也得吃一些補充津液的食物,如荸荠、藕、梨、蘿蔔、白菜等。
養心:寬厚暢達
養生也要重點養心,要養生先養善良、寬厚之心,心底寬自無憂。保持精神暢達樂觀,不為瑣事勞神,不要強求名利、患得患失。兒女要對老人噓寒問暖,使老年人在精神上得到保養。
保暖:從腳開始
冬至陰寒之氣隆盛,成為“進九”之始。在冬至養生中我們首先要注意的就是避寒邪,我國大部分地區習慣自冬至起“數九”。所以冬至養生首先要多着衣、避寒邪,特别是要注重足部的保暖。
運動:動中求靜
冬季運動,首先要避免寒邪的侵襲,其次運動量不宜過大,要在動中求靜,以臻安身靜體、氣定神閑的境界。八段錦、太極拳等平和的運動都是很好的選擇。
五、冬至·記憶
“吃過這碗湯圓,就長一歲了。”冬至的時候,母親總是這樣說。母親親手做的湯圓格外好吃,尤其是在寒冷的冬夜,又和着成長的傳說。
吃完湯圓,我們就全家圍在一起喝熱茶,看騰騰熱氣在冷空氣中久久不散。茶是父親泡的,他每天都喝茶。但那一天,他環視我們說:“果然又長大一些。”
那是很多年前冬至的記憶。父親逝世後,在冬至這天,我常想起他泡的茶,香味至今仍在齒邊。
——林清玄《季節十二帖:冬至》
炒炒米也要點手藝,并不是人人都會的。入了冬,大概是過了冬至吧,有人背了一面大篩子,手執長柄的鐵鏟,大街小巷地走, 這就是炒炒米的。有時帶一個助手,多半是個半大孩子,是幫他燒火的。請到家裡來,管一頓飯,給幾個錢,炒一天。或二鬥,或半石;像我們家人口多,一次得炒一石糯米。 炒炒米都是把一年所需一次炒齊,沒有零零碎碎炒的。過了這個季節,再找炒炒米的也找不着。一炒炒米,就讓人覺得,快要過年了。
——汪曾祺《故鄉的味道》
“好吃不過餃子,舒服不過倒着。”這是北方鄉下的一句俗語。北平城裡的人不說這句話。因為北平人過去不說餃子,都說“煮饽饽”,這也許是滿洲語。我到了十四歲才知道煮饽饽就是餃子。
北方人,不論貴賤,都以餃子為美食。鐘鳴鼎食之家有的是人力财力,吃頓餃子不算一回事。小康之家要吃頓餃子要動員全家老少,和面、擀皮、剁餡、包捏、煮,忙成一團,然而亦趣在其中。至于在鄉下,吃頓餃子不易,也許要在姑奶奶回娘家時候才能有此豪舉。
——梁實秋《餃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