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總設計師張榮橋

總設計師張榮橋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6 11:16:36

張榮橋永遠忘不掉一年前的那個清晨。

2021年5月15日淩晨,在距地球3.2億公裡外的火星軌道,天問一号着陸巡視器與環繞器分離後,按照預定的軌迹,進入火星大氣層。着陸巡視器展開配平翼,彈出降落傘,分離防熱大底和背罩,着陸平台伸開着陸腿,一系列的動作之後,在距離火星表面100米的高度上懸停,尋找着最适合的着陸點,最後緩緩降落。着陸平台在跨越“黑色九分鐘”後,于7時18分穩穩落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着陸火星成功了。

成功着陸的那刻,有人無意間拍到張榮橋落淚的樣子,相關短視頻當天就刷了屏。他事後回憶這一瞬間,隻留下12個字:“不能自已,流下淚水,有甜有鹹。”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在國際上引起巨大反響。工程總設計師張榮橋,于近日獲評 “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1

時隔一年,回憶當初,張榮橋仍難掩内心的激動。曆經4年論證,6年研制生産,工程團隊在發射場堅持了110多天,緊盯發射後飛行的202天,在探測器進入環火軌道後又日夜堅守了93天,為的就是如期實現立項之初就定下的目标:在第一個百年前夕,讓我們中國的機器人登陸火星。“如期兌現了這個承諾,我們當然很激動,我們沒有辜負祖國對我們的期望。”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2

“十年磨一劍”

步入航天領域,始于機緣巧合。

張榮橋出生于安徽祁門縣,當年填報高考志願時,老師給了他兩個字的建議,“偏”——找偏遠地區的高校,“冷”——選冷門的專業,這樣錄取概率更大。因此,他選擇了西北電訊工程學院(今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專業。

1988年本科畢業後,張榮橋進入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繼續深造,選擇的仍然是老專業——空間電磁場。畢業後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一幹就是13年,主要從事衛星測控和遙感信息處理方面的工作,後加入探月工程團隊,曾擔任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

2010年,随着中國提出火星探測設想,張榮橋根據組織安排,開始從事工程的規劃論證和立項工作,也是“十年磨一劍”。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3

但工作之初,他深感這項工作就兩個詞:難,重要。

難,成功很難。——火星一度被航天界稱為“航天器的墓地”。目前,國際上47次火星探測任務中,僅25次成功或部分成功,而火星着陸任務的成功率更是僅有45%,工程實施難度不言而喻。

重要,即意義重大。——“探測地外行星是我們認識宇宙奧秘的一個重要途徑和手段。”張榮橋說,“開展深空探測不僅有助于人類了解太陽系和生命起源與演化規律,推動社會經濟發展和人類文明的持續進步,也是國家綜合國力和創新能力的體現,我們中國人也應該在這個領域有所建樹。”同時,深空探測成為當今世界航天活動的前沿領域,對國家科技發展、經濟建設、社會進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但第一次去火星,應該怎麼走?張榮橋坦言,這是論證階段花力氣最多、争議最大的一個問題。

當時,項目組深知火星探測的難度,曾考慮采取類似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方案,這樣風險相對較小,穩紮穩打。

“但我們還是心有不甘。”張榮橋說,“中國火星探測起步晚,同國外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我國成功實施載人航天和探月工程,為火星探測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和設備基礎,我們不能隻考慮風險,而要有擔當精神和攻堅克難的勇氣,一旦成功,不僅能節省經費,更能在短時間内完成技術跨越,使中國步入行星探測領域世界先進行列,這是我們幾代中國航天人的夢想,也是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必然選擇。”

經過長時間的思想碰撞,專家們終于達成共識:我們“伸伸手”“踮踮腳”,一步實現“繞、着、巡”風險可控。

不過,這也意味着研制難度和風險加大,“說得直白一些,即失敗的可能性增加,這些都變成了研制人員的壓力。”面對巨大挑戰,工程團隊在項目初期就做好計劃,對技術方案進行反複設計确認,并開展了大量地面試驗驗證工作。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4

多個“第一次”背後

論證完成後,2014年9月,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進入先期研制階段,兩年後正式立項。早在那時,就已定好發射時間:2020年7月下旬。

這不僅因為時值火星探測發射窗口期,更想趕在中國迎來第一個百年之際,讓中國的機器人在火星表面巡視。

“6年前确定的(發射)時刻,我們如約而行,遇到的困難和挑戰還是非常巨大的。”天問一号任務在我國航天發展史上實現了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實現探測器第二宇宙速度發射,第一次實現行星際飛行,第一次實現地外行星軟着陸,第一次實現地外行星表面巡視探測,第一次實現4億公裡遠距離測控通信,第一次獲取第一手的火星科學數據,最為重要的是在國際上第一次通過一次任務成功實現了火星環繞、着陸和巡視三大目标。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5

每一個“第一次”背後,都有着無數科研攻堅的艱辛與挑戰。

受天體運行規律和技術的約束,每隔26個月才有一次發射窗口期,每次大約持續半個月,每天約30分鐘。一旦錯過,發射就要推遲26個月。但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給原本緊張的研制周期帶來巨大沖擊。原定于2020年發射的歐空局和俄羅斯的聯合火星探測項目,就因技術原因和疫情影響無奈延期。

“我們的工程研制人員面對疫情帶來的嚴重困難,勇于擔當,在各級政府和有關單位的大力協同、周密安排、密切配合之下,克服疫情對任務實施的不利影響,實現按計劃準時成功發射。”張榮橋說。

2020年7月23日,長征5号運載火箭搭載着天問一号探測器駛入星空,經過202天的星際飛行和93天的火星環繞與着陸區詳查,綜合獲取到的有關于着陸區的各種信息後,張榮橋對着陸任務充滿信心。

相比成功着陸的結果,張榮橋更關注過程,“因為過程決定結果。”為此,他們從研制伊始,就始終保持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态度做好各項工作。

如針對火星大氣稀薄且具有不确定性,工程人員研發了氣動外形減速技術,确保着陸巡視器在着陸過程中保持穩定姿态并高效減速;為适應火星複雜地形,他們為火星車設計了六輪獨立驅動的主動懸架結構系統,此外在碳化矽車輪上還有“中”字型的浮雕,既能用于标記行駛裡程,又能在火星表面留下中國印記。

“過程關注到了,對于結果我們心裡是有底的。”2021年5月15日,天問一号探測器平穩降落在火星烏托邦平原南部預選着陸區,整個過程“像教科書那樣精準和順暢”。5月22日,“祝融号”火星車駛離着陸平台,正式踏上火星大地,開啟巡視探測之旅。由此,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一次實現火星“環繞、着陸、巡視”三大目标,工程取得圓滿成功,邁出了中國行星探測征程的重要一步。

目前,“祝融号”火星車已開展超過300個火星日的探險之旅,不僅傳回大量科學探測數據,還與歐空局“火星快車”軌道器開展了在軌中繼通信試驗。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6

開啟行星探測的新征程

2021年12月15日,張榮橋入選《自然》雜志“影響2021年科學事件的十位人物”,是當年榜單上唯一的中國人。近日,他亦獲頒“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大獎,以表彰其作為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在世界科學研究領域做出的卓越貢獻。該獎項由鳳凰衛視集團聯合海内外多家華語媒體發起,共同推舉和表彰不同領域成就卓越、具有世界影響力的傑出華人典範。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7

“這不是我個人多麼出色多麼優秀,而是世界上的同行對天問一号任務給予了高度的認同,我作為工程總設計師隻是做了我應該做的事情。”相比個人榮譽,張榮橋更将此視為對工程背後的五大系統、上千家研制單位、數萬名科技工作者十年工作的肯定。

曾有人問他,如果給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打分,你會打多少分?張榮橋說:“若從研制要求來看,我們交了100分考卷,但在卷子之外,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好。”有人認為這是一種謙遜之姿,也有人覺得頗有完美主義的味道,但張榮橋并不認同,他一直堅持實事求是、嚴謹務實的科學态度,精益求精。

截至2022年5月中旬,祝融号火星車已工作300多個火星日,累計行駛1921米,并回傳大量一手科學探測數據,這看似“超期服役”的成果,張榮橋卻覺得符合預期。

如今,随着火星北半球進入冬季,太陽光照強度逐漸減弱,夜間氣溫降至-100℃以下,着陸區還出現了沙塵天氣,祝融号火星車開始進入休眠模式,等待年底火星北半球冬去春來時,再喚醒重啟。

在其上空數百公裡外的環火軌道上,運行超700天的天問一号環繞器仍在不停的工作,其攜帶的7台科學探測載荷已實現對火星的全球遙感探測。

“天問一号開啟了中國行星探測的新征程。”張榮橋說,“任務的成功不僅将極大推動中國空間科學,特别是行星科學研究的發展,通過工程掌握的關鍵技術和建成的設施,也将為後續工程奠定良好基礎,并提供重要的人才資源保障。”

按照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的整體規劃,中國将以火星探測為主線,在2030年前後,陸續開展小行星探測、火星取樣返回和木星系探測等任務。

“人類迄今還沒有實現火星取樣返回,對我們來講挑戰巨大。”張榮橋說。曾有科學家稱,這是可以與阿波羅登月相媲美的人類科技創舉,可見其難度之大。但他認為,中國行星探測工程發展規劃是環環相扣的,天問一号火星探測任務已實現了火星到達和着陸巡視,正在開展的天問二号小行星取樣返回任務将實驗從地外天體采樣返回技術,而這些,都将成為天問三号火星取樣返回重要環節的先期驗證,通過逐步分解任務,破解技術難題。張榮橋表示“将以中國速度,不斷續寫中國行星探測的新高度。”

作者丨盧伊 編輯丨段文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8

7月16日晚(星期六),國窖1573 “世界因你而美麗——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盛典”絢麗揭幕。鳳凰衛視中文台、歐洲台、美洲台、香港台(7月17日晚)将向全球播出盛典實況,鳳凰新媒體也将同步進行網絡直播。讓我們一起見張榮橋獲頒“2021-2022影響世界華人大獎”的榮耀時刻!

總設計師張榮橋(總設計師張榮橋)9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