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新知識#開頭先附上《戰國策.秦策》中對商鞅之死的描寫,以便和《史書》比較。
衛鞅亡魏入秦,孝公以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後,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諸侯畏懼。然刻深寡恩,特以強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傳商君,辭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後,莅政有頃,商君告歸。人說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國危,左右太親者深危。今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為主,大王更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願大王圖之。”商君歸還,惠王車裂之,而秦人不憐。
其中的意思是:衛鞅從魏國逃亡到了秦國,秦孝公任用他為丞相,把商於之地封給了他,所以人們都稱呼他為“商君”。商君治理秦國,法度嚴明,公正無私。懲罰,不害怕強大的貴族勢力;獎賞,沒有因為關系親近的人而徇私,太子赢驷犯了禁令,依法處治,但是因為太子身為未來國君,不适合動用刺面這種刑罰,隻能暫時流放反省。于是讓赢驷的老師公孫賈代替刺臉,赢驷的大伯兼太傅被割去了鼻子(這兩種刑罰侮辱性極大,商鞅和赢驷以及赢虔、公孫賈結下了大仇,為自己以後的死挖好了坑),滿一年以後,路上沒人去撿别人遺失的東西,百姓不亂取非分的财物,國家實力大大增強,諸侯們開始畏懼秦國。但是刑罰太過嚴酷,缺少仁恩,隻是用權利強行壓服人而已。秦孝公在商君實施新法十八年後,一病卧床不起,打算傳位給商君,商君感激但是推辭表示不能接受。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繼位,執政不久,商君就請求告老還鄉。有人遊說惠王說:“大臣的權力太重會危及國家,左右近臣太親近會危及自身。現在秦國連婦女小孩都說新法是商君的新法,并不說是大王的新法。這樣,商鞅反客為主,而大王反而變成他的臣下了。況且商君本來就是大王的仇人,希望大王想辦法對付他吧。”商鞅想返回魏國,秦人不許他出境,說:“商君的法令很嚴厲,我們害怕被連坐。”因此不能出境,他走投無路,隻好返回。秦惠文王用車裂的極刑處死了商鞅,而秦國人卻表示并不同情。
而司馬遷的《史記•商君列傳》卻變成了這樣:
(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貴戚多怨望者。趙良見商君。商君曰:“鞅之得見也,從孟蘭臯,今鞅請得交,可乎?”趙良曰:“仆弗敢願也。孔丘有言曰:‘推賢而戴者進,聚不肖而王者退。’仆不肖,故不敢受命。仆聞之曰:‘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仆聽君之義,則恐仆貪位貪名也。故不敢聞命。”商君曰:“子不說吾治秦與?”趙良曰:“反聽之謂聰,内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彊。虞舜有言曰:‘自卑也尚矣。’君不若道虞舜之道,無為問仆矣。”商君曰:“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别,同室而居。今我更制其教,而為其男女之别,大築冀阙,營如魯衛矣。子觀我治秦也,孰與五羖大夫賢?”趙良曰:“千羊之皮,不如一狐之掖;千人之諾諾,不如一士之谔谔。武王谔谔以昌,殷纣墨墨以亡。君若不非武王乎,則仆請終日正言而無誅,可乎?”商君曰:“語有之矣,貌言華也,至言實也,苦言藥也,甘言疾也。夫子果肯終日正言,鞅之藥也。鞅将事子,子又何辭焉!”趙良曰:“夫五羖大夫,荊之鄙人也。聞秦缪公之賢而願望見,行而無資,自粥於秦客,被褐食牛。期年,缪公知之,舉之牛口之下,而加之百姓之上,秦國莫敢望焉。相秦六七年,而東伐鄭,三置晉國之君,一救荊國之禍。發教封内,而巴人緻貢;施德諸侯,而八戎來服。由餘聞之,款關請見。五羖大夫之相秦也,勞不坐乘,暑不張蓋,行於國中,不從車乘,不操幹戈,功名藏於府庫,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國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謠,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見秦王也,因嬖人景監以為主,非所以為名也。相秦不以百姓為事,而大築冀阙,非所以為功也。刑黥太子之師傅,殘傷民以駿刑,是積怨畜禍也。教之化民也深於命,民之效上也捷於令。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為教也。君又南面而稱寡人,日繩秦之貴公子。詩曰:‘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以詩觀之,非所以為壽也。公子虔杜門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殺祝懽而黥公孫賈。詩曰:‘得人者興,失人者崩。’此數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車十數,從車載甲,多力而骈脅者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車而趨。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書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南門立木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壽乎?則何不歸十五都,灌園於鄙,勸秦王顯岩穴之士,養老存孤,敬父兄,序有功,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貪商於之富,寵秦國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賓客而不立朝,秦國之所以收君者,豈其微哉?亡可翹足而待。”商君弗從。)
後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發吏捕商君。商君亡至關下,欲舍客舍。客人不知其是商君也。曰:“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商君喟然歎曰:“嗟乎,為法之弊一至此哉!”去之魏。魏人怨其欺公子卬而破魏師,弗受。商君欲之他國。魏人曰:“商君,秦之賊。秦強而賊入魏,弗歸,不可。”遂内秦。商君既複入秦,走商邑,與其徒屬發邑兵北出擊鄭。秦發兵攻商君,殺之于黾池。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滅商君之家。
前半段括号内的,别的史書沒見過,也是難為司馬遷加上一段這麼大的篇幅,利用趙良來侮辱人了。其實後半段的意思和秦策差不多,就是也加上了一些東西:秦孝公去世了,秦惠文王繼位,公子虔一幫人告發商鞅要謀反,秦惠王發海捕文書抓商君,商鞅逃到函谷關被拒絕入店,商鞅逃亡到魏國,魏國拒絕商君避難,商君還想再逃到其它國家,卻被魏國驅逐回秦,商君隻能再狼狽逃回秦國,商君進入封地後起兵造反,發兵打到了秦國東部的鄭縣,秦惠王發兵擊敗商君,在渑池殺了商鞅,秦惠王先車裂商鞅屍身,接着又滅了商君全家。
因為司馬光是儒家、頑固保守派,最恨改革變法,故其畢終生之力和王安石作對。而司馬光的《資治通鑒》寫的商鞅差不多也是借鑒了司馬遷《史記》,附和他的個人觀點。這裡就不想再放上去占字數了。
就分析分析司馬遷這篇帶着個人強烈色彩,再自己加上去《戰國策》等史書所沒有東西的原因和其中的種種疑點吧。
曆史名人也不是沒有缺點的,而且他也要受當時朝政的影響。當時漢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肯定也影響到了司馬遷,這種環境下,作為一個儒者,司馬遷要是對商鞅有好感才怪。再說司馬遷這個人,身為一個史學家藏偏帶私,為了給祖先洗白,竟然連戰國第八雄的中山國都可以不寫進史書,為人怎麼樣就不評價了。
再來說說《史記•商君列傳》中關于商鞅造反的說法吧,說實話,可以當小說看了,毫無條理,漏洞百出。
第一、公子虔都揭發商鞅要反了,姑且不說證據是什麼,史記中沒記載。就當他商鞅真要反吧,他傻乎乎的跑去重兵把守的函谷關送死嗎?真要反,直接去他自己的封地啊。司馬遷的史記裡面都說了,後來回到商於之地,起兵造反有很多人響應。商鞅那麼聰明的人,突然智商堪憂。
第二第二、就當商鞅突然智商稅沒交,突然跑到函谷關下,結果店家不認識商鞅,又因為自己新法規定,沒法驗證身份的不能住店。商鞅這麼個為了新法能處罰太子,割掉秦孝公哥哥鼻子的堅定者,竟然為了不能住店,開始質疑新法的弊端了,智商再次直線下降!
第三、商鞅畢竟帶兵打過仗的,又熟知地理。造反要進關中,就必須越過武關雄偉要塞,又要翻過藍田大營,過的去嗎?果真要反,商鞅就應該南下,奪取一處駐兵少,易守難攻的山地當獨立根據地,再尋求與六國外交才對。曆史上的商鞅就是這樣的大才?
第四、一個突然出現的趙良,之前和後來的史書根本沒有這個人的記載。這個人的突兀出現仿佛就是表現他的睿智,一個通過别人介紹想巴結商鞅的人,見面就狂噴商鞅并否定他的功績(會準确的預知未來,像是穿越過來的某人),洋洋灑灑、長篇大論辱罵了商鞅一通,大緻的意思是:商鞅不夠聰明,不能夠自我克制。再噴商鞅沒有德行沒有名聲,能夠見到秦王,靠的是秦王寵臣景監的介紹。再罵商鞅是酷吏,違背倫理殘害百姓不懂教化。再借用詩經古代最侮辱人的話來罵商鞅:“相鼠有體,人而無禮,人而無禮,何不遄死。”再編造商鞅的怕死,說商鞅沒有數十車穿着盔甲拿着武器的護衛保護就不敢出門。既然怕死,就應該交出商於的封地,回家種田去。又諷刺商鞅貪戀權位,早晚完蛋!(哈哈,這是有多恨一個人啊,托關系巴結上商鞅,結果見面就是一頓狂噴,把商鞅比做畜牲中的畜牲。這是勸谏嗎?這是各方面詛咒辱罵,我都看的起雞皮疙瘩,商鞅會聽不出來?)
一家之詞難免偏頗,這麼荒誕無稽的事情,筆者是當作故事看了,還是很有文學欣賞價值的,相比較還是《戰國策.秦策》看着比較像史書紀實。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