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和修訂于2008年12月公開出版發行的,筆者獨著《生命自我經營管理實用全書》中的部分内容)
過去,民間有“病從口入”的說法,其意是說“吃飯時要講究衛生”。現代生活又給“病從口入”賦予了新的含義,将“吃不當”視為不健康生活方式中的重要方面,毫不誇張地說:“現在很多病都是‘吃’出來的、‘喝’出來的、‘抽’出來的”。
近年來,“飲食與健康”的話題已經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餐廳營養學”也在一些大的餐館開始興起,對這件利民利國的大事,應當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歸納科學飲食的注意事項主要是九個方面。
(一)飲食必須有一個好情緒
這裡的“好情緒”,即指科學飲食首先要解決“想吃”的問題。這是飯前首先要注意的一個大問題,即要有一個好的情緒,要做到“想吃”。因為情緒好壞直接影響進食。有食欲是人之本能,喪失食欲的人,任何美味佳肴,吃到口裡也如同嚼蠟,毫無興趣。有關醫學專家認為,人的下丘腦有一群專管食欲的神經細胞,叫食欲中樞。該中樞在大腦的控制下,依靠胃部的反饋信息進行工作,情緒也影響着食欲中樞。當情緒愉快時,吃嘛嘛香,津津有味,愉快的情緒和興奮的心情可使食欲大增和胃腸功能增強。人在憤怒、憂郁或苦悶時,則可能茶不思、飯不想,就是勉強吃下去,也必然難以消化,古人雲:“食後不可便怒,怒後不可便食”,一語道破了玄機。實踐證明,任何緊張和不安都會破壞食欲。所以,在進餐時必須保持安定的環境和愉快的心情,要盡量避免不良因素的幹擾。有些家庭經常利用吃飯的機會,研究、探讨和争論問題,特别是借機訓斥晚輩和孩子,這違背了營養衛生學的基本要求。還有些生意人經常喜歡在餐桌上談生意,大聲喧嘩,吵吵鬧鬧,這是一種最不文明和最不衛生的行為,應當引以為誡。
那麼,怎樣做才能使人在進餐時保持愉快的情緒呢?首先,要選擇适宜的飲食環境,既要安靜,又要整潔,心裡感到舒服,自然飲食情緒就好。反之,環境喧鬧、嘈雜、髒亂,不僅直接影響人的食欲,而且對消化和健康也不利。其次,可效仿古代王君,在進餐時“奏樂助興”,靜心傾聽輕快的樂曲,有助于飲食的消化吸收,有益于身心健康。再次,要注意在飲食的過程中,盡可能不要談及令人不高興的事情,更不要與人争吵。
要永遠牢記:吃飯要個好心情,吃飯要有好心情,吃飯營造好心情。
(二)吃飯要“細嚼慢咽”
中國有一句諺語叫做“細嚼慢咽,益壽延年”,其義是說,吃飯時細嚼慢咽對身心健康大有好處:
其一是使大塊的東西變成碎小的,容易吞咽;
其二是消化的食糜,必然減輕胃腸道的負擔,避免因消化不良而引起的打嗝。尤其是牙齒不好的老年人,細嚼慢咽就更重要了。
其三是人們咀嚼食物産生的唾液,具有很強的消毒能力,它能殺死食物中的緻癌物質,使其毒性失靈。細嚼30秒以上,消毒效果更佳。
切記“咀嚼的方法和注意事項”:在咀嚼時,不要單側咀嚼。單側咀嚼天長日久會造成下颌骨單側肥大,同時,對側的牙床也會萎縮。因此,要養成雙側咀嚼的良好習慣。
(三)飲食要不偏、不貪
科學飲食的一大誤區就是偏食與貪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則就是食物多樣化。食物越雜,種類越多,互補作用越強,其營養越均衡、越充足,對人身健康就越好。偏食,無論偏什麼食,難免會造成礦物質和維生素缺乏,導緻相關疾病的發生。
“低熱量膳食”能延年益壽。“每餐隻吃七八分飽”,可以防止肥胖,也可以防止絕大多數的慢性病。對肥胖的界定,目前有關專家普遍認為,腰圍的多少是一個比較敏感可靠的指标,具體是:男性低于2尺8寸(93.3厘米);女性低于2尺6寸(86.3厘米)。預防肥胖的關鍵:一是“管住嘴巴”,不要貪食,二是“管好腿腳”,适當運動,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四)飲食要選用好的烹饪方法
“筷子”或“刀叉”的學問值得研究,是用嘴吃,還是用腦吃?是中西方科學飲食的根本區别。中國人用嘴吃,即根據味道決定吃什麼和怎麼吃。西方人則是用腦吃,即根據營養結構決定吃什麼和怎麼吃。從保全食物的營養與減少毒素的産生這兩個方面來說,各種烹饪方法從優到差的順序是生、蒸、煮、炒、烤、炸。日本人烹饪方式完全符合這一順序。中國人對科學飲食的烹饪方式,則應當給予高度重視和進行從新認識和選擇。
(五)飲食要把握姿勢與速度
中國大江南北的人,飲食姿勢各具特色,一些人喜歡坐低凳或蹲着(甚至蹲在凳子上)吃飯,這既不講究飲食衛生,又很容易緻病。吃飯姿勢不當,胃部受壓,食物在食管裡不能順利通過贲門入胃,食道黏膜長期受到機械刺激,容易損傷變性,甚至發生癌變。因此,飲食時應當端坐,上體與大腿應當保持大于90°,這樣,才能保證食物暢通入胃。
吃飯的速度不宜太快,尤其是老人和小孩更應當慢一些。如果飲食的速度太快,一旦超過胃部飽滿信息向飽腹中樞反饋的速度,飲食就易過量。有關專家在調查中發現,胖人多數都有吃飯過快的習慣,應當引以為戒。慢餐可以細心品嘗精心烹饪的食物,細嚼慢咽不僅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而且能在美味中得到樂趣,使人心情舒爽,身心俱佳。我們不妨從西餐中學點吃的學問。
(六)飲食應當專心緻志
吃飯時不可分心,要聚精會神地品嘗美食。中國古人早就有“食不語”和“食勿大言”的訓誡。吃飯不說話,說話不吃飯,應當是中國人飲食文化生活的美德。吃飯時口若懸河,喋喋不休,口沫四濺,既不文明、不衛生,又妨礙自己或他人飲食。“聚精會神地吃”是指進食時,将頭腦中各種瑣事盡量抛開,把注意力轉移到飲食上來。一些人在飲食時,一邊吃飯,一邊看書報、看影視,或在頭腦中繼續思緒萬千,根本沒有将注意力集中在飲食上,真可謂心不在“食”,既納食無味,“浪費”了美食,也激不起食欲,必然影響消化吸收。當然,在晚餐“自飲小酒”時,将《新聞聯播》作為一道“大菜”進行有機結合,卻是一種别開生面的物質和精神享受,應視為另當别論的吃法,坦率地講,這是筆者多年的親身感受。
(七)飲食要飯、湯(水)結合
常言道:“飯前先喝湯,勝過良藥方”,在研讨飯與湯的關系上,這話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從口腔、咽喉、食道到胃,是食物的必經之路,吃飯前先喝幾口湯(或進一點水),就等于給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能幫助食物順利下咽,防止幹硬食物刺激消化道黏膜。此外,飯間進湯同樣有益。吃飯過程中不時進點湯水,有助于食物的稀釋和攪拌,從而有益于胃腸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實踐證明,飯前和飯間常喝各種湯、水及牛奶和豆漿的人,其消化道最易保持健康狀态。
湯、飯結合應當注意兩個問題:第一,湯、飯相伴必須有度有時。飯前喝湯有益,并不是說喝得越多越好,一般中餐、晚餐前以半碗湯為宜,而早餐前可适當多些。進湯時間以飯前20分鐘左右為好,吃飯時也可緩慢少量進湯。總之,進湯要以胃部感受舒适為度,飯前飯後切忌“狂飲”。第二,切記不吃或少吃“湯泡飯”。由于湯泡飯飽含水分,松軟易吞,人們往往懶于咀嚼,未經唾液的消化過程就把食物快速吞咽下去,這樣進食缺乏消化酶,給胃的消化增加了負擔,天長日久,就容易導緻胃病的發生。
總之,“有飯、有湯吃得香,飯、湯結合更健康”。
(八)飲食别惜剩飯剩菜
吃剩飯剩菜,從節約的角度是對的,但從營養和醫學的角度,就不夠科學。多數老年人将剩菜剩飯熱了好幾遍,放了好幾天也舍不得扔,老年人由于吃剩菜剩飯而導緻胃腸道疾病的很多,輕則頭暈、心慌,重則嘔吐、腹瀉,有的還會因此而引發别的疾病。
食品最好是當天吃完,将剩菜剩飯放久了或儲存不當都會産生有毒物質。因為許多病菌在低溫下照樣繁殖,特别是耶爾氏菌、李斯特菌等在4~6℃的冷藏櫃裡照樣可以“生兒育女”。
剩菜保存方法:一是對剩下的熱菜(湯菜、炖菜和炒菜等),必須裝在有蓋的容器中,變涼後再放入冰箱中冷藏;吃時還要燒開熱透。二是對剩下的涼拌菜,醬、鹵肉類等,應立即放入冰箱冷藏或冷凍,下次吃時一定要回鍋加熱,或者改制成為湯菜、炖菜再食用。三是對最容易引起胃腸道疾病的水産品,再次食用時更要注意回鍋熱透。
剩飯處理方法:應先将剩飯松散降溫至室溫時,再放入冰箱冷藏。剩飯的保存時間,以不隔餐為宜,早剩午吃,午剩晚吃,相隔時間盡量縮短在6小時以内。應當強調指出的是,即便剩飯在感官上覺得正常,也必須徹底加熱後再食用。
(九)養成不抽煙、少飲酒、多喝茶的好習慣
煙、酒、茶與人的一生緊密相聯,對于許多人來說,沒有煙、酒、茶,就會覺得缺點什麼。特别是在一些有層次的宴會上,好煙、好酒、好茶是必不可少的。常言道:“無煙酒,不成席”便是此意。不僅宴會如此,就是家裡來了客人,熱情招待是中國人的美德,也都離不開煙、酒、茶。再進一步講,就是無席無客,許多家庭、個人自己用,也離不開煙、酒、茶,真可謂“煙、酒、茶”乃人生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是也!因為煙、酒、茶與人的飲食和日常生活密切相關,也必然與身心健康息息相關,所以研究生命管理和科學飲食,必須将“煙、酒、茶”作為一個大問題進行專題研究。
如何食用煙、酒、茶?筆者的實踐經驗:
第一,自己飲用白酒:“一兩是補品,二兩是藥品,三兩是毒品”;衆人偶爾共飲則應切記:“都要喝好,都不喝倒”。
第二,“飯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不成立);
“酒後一支煙,賽過活神仙”(可以)。
第三,“常年飲用綠茶,感覺良好”。
“春喝花,夏喝綠,秋喝青,冬喝紅”也好。
謝謝大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