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NBA的休賽期,一些“傳統節目”都會在夏日裡上演。諸如選秀、自由球員市場簽約和各種交易等等,再加上真真假假的各種流言蜚語,媒體和球迷們也倒是樂在其中。隻不過,所有的這些,都無法與真正的籃球比賽能給人帶來的刺激相提并論。
正因為如此,在過去的這幾周時間裡,男籃歐洲杯的開戰,才會引來那麼多的關注。再加上本屆歐洲杯也有很多NBA球迷所熟悉的大牌球星出戰,光是看到約基奇、字母哥和東契奇這幾人出現在賽場上,就已經足夠點燃這個缺乏籃球激情的夏天裡。再加上冷門叠爆的過程,以及西班牙捧杯的結局,都讓真正的籃球迷們大呼過瘾。同時,很多NBA的從業者們也通過這次歐洲杯,看到了國際籃聯比賽的别樣精彩,向FIBA學習和取經的聲音,也出現在NBA的圈子裡。
那麼,NBA可以通過這屆歐洲杯,學習到哪些先進經驗呢?
比賽節奏與對抗強度
看過本屆歐洲杯的人,想必都會有一個很直觀的感受,那就是相比絕大多數的NBA常規賽,這屆歐洲杯的比賽節奏有很大的不同,同時觀賞度也非常高。如果要在NBA找一個對照,那今年歐洲杯的比賽節奏,與上世紀80年代NBA的節奏很相似。
關于這一點,鹈鹕隊的籃球運營副總裁大衛·格裡芬也深表贊同。而在總結這種現象背後的原因時,格裡芬認為歐洲杯,或者說國際籃聯的比賽相比NBA是“身體對抗激烈程度更高的比賽”,而且高出的還不是是一個級别。
那麼,是什麼原因讓本屆歐洲杯的身體對抗如此激烈呢?除了球員的技術特點和球隊的整體打法外,裁判的吹罰尺度也是一個關鍵因素。相比NBA,國際籃聯比賽中的裁判,對于一些“附帶的身體接觸”,往往會選擇視而不見的态度,而且絕大多數的球員也都對此沒有意見,都在想方設法地在這樣的吹罰尺度下堅持比賽。
在這樣的吹罰尺度下,一方面比賽不會經常性地被裁判的哨聲打斷,另外一方面,球員們的身體對抗強度也會提升到新的高度。兩個元素相疊加,比賽的可觀賞性自然就獲得了提升。
而且在這樣的環境裡,球員們對裁判的抱怨也減少了很多,這也是讓比賽變得好看的原因之一。NBA的球員們在賽場上會變得非常緊繃,畢竟在高水平的對抗舞台上,任何一點微小的差别,都可能會造成比賽結果的天差地别。不過在最近這些年裡,“向裁判申訴對方犯規”與“無休無止的抱怨”之間的界線,正在變得越來越模糊,當一位球員發現自己的埋怨可以給球隊增加獲勝的希望時,他自然會朝這個方向發力。
但是在歐洲杯的賽場上,那種球員頻繁朝裁判抱怨的場面似乎并不常見。一方面可能是球員們不想在這方面投入太多的精力,還有一種潛在的原因,可能就是他們心裡很清楚,如果他們抱怨得太多,裁判技術犯規的吹罰也會來得更快。
對于假摔的吹罰
除了朝裁判抱怨可能會吃到技術犯規外,打歐洲杯的球員另外一個會引來技術犯規的“高危”動作,就是假摔了。
在如今的NBA比賽裡,不隻是假摔,那些刻意誇大身體對抗的程度,或者幹脆“無中生有”的情況比比皆是,球迷們很難看到一場完全沒有類似情況出現的NBA比賽。不過,當習慣了用這個動作和方式為自己争取好處和優勢的NBA球員來到國際賽場上時,他們可能就會因此而被打亂節奏。
去年的東京奧運會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雅虎體育的記者克裡斯·海恩斯在報道中就有過這樣的描述:“在多場比賽裡,從傑森·塔圖姆到布拉德利·比爾,很多美國男籃的球員都會在裁判沒有任何表示後,直直地瞪着他們。因為他們在NBA遇到這樣的情況,通常都能獲得哨聲,或者是獲得球星優待。”
其實早在2012年,NBA就已經修改規則,将“假摔”列為被禁止的場上行為,也有明确的懲罰方式。但在過去的這10年裡,NBA在貫徹和執行這條規則上的力度,跟國際籃聯還是有很大的差别。
的确,裁判們在場上經常會犯一些吹罰的錯誤,比如他們有時會錯漏判走步和進攻犯規。但不能因為裁判們可能會出現的錯漏判,就幹脆不去吹罰某一種場上本不該出現的行為。NBA在這個方面,應該加快自己追趕國際籃聯的腳步。
其他規則的修訂
除了對假摔更嚴厲的吹罰外,NBA還可以在很多規則的細節方面,學習國際籃聯的優秀經驗。
比如在國際籃聯的比賽裡,暫停的數量比NBA更少,而且在使用暫停的場景方面,國際籃聯也比NBA有更多的限制。這樣的安排,還是可以提升比賽的流暢程度,對觀賞性也有提升。當然,NBA有那麼多暫停和比賽中斷,也是為了可以更好地插入廣告。但如果未來NBA可以在比賽的進行過程中加入廣告,這樣又可以滿足商業需求,又可能增加比賽流程度,是一個可以考慮的方向。
而在減少比賽不必要的中斷方面,NBA還可以借鑒一個國際籃聯的規則,那就是跳球規則。包括本屆歐洲杯,國際籃聯的比賽隻會在開場跳球一次,随後就是按照“球權轉換”的規則,在每次有需要跳球的情況出現時,球權就自動交給上一次沒有獲得球隊的一方。這種方式,減少了比賽的中斷,對流暢性又是一次提升。
另外,NBA和國際籃聯在幹擾球的規則上也有很大的區别。在籃球朝籃筐飛行的過程中,雙方的幹擾球規則保持一緻,但在球接觸到籃筐之後,雙方就出現了很大的差别。在NBA,在籃球整體沒有脫離籃筐的圓柱體之前,雙方球員都不能觸碰籃球,但是在國際籃聯,隻要球碰到籃筐,雙方就可以随意觸碰了。
多數情況下,國際籃聯的幹擾球規則對防守一方更有利,他們可以更早地破壞對手的進攻。同時,國際籃聯的幹擾球規則也相對更為簡單明了,便于裁判的判斷和吹罰。反觀NBA,很多時候裁判需要通過錄像回放才能判斷是否存在幹擾球的情況,而這無疑又是對比賽流暢度的幹擾和打擊。
所以,在這些細節方面,國際籃聯的這些經驗可以給NBA提供參考,幫助他們提升比賽的觀感和流暢。
本屆歐洲杯熱烈的比賽氛圍,讓很多球迷感受到了與NBA截然不同的風格。造成這種差别的原因,一方面是前面提到的衆多規則以及細節的不同,還有一個不能忽視的元素,那就是歐洲杯是國家隊之間的較量,在國家榮譽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催化下,比賽的激烈氛圍,自然會比NBA這樣的純商業比賽高出不少。
但這并不意味着NBA沒有提升的空間和可能。事實上,聯盟也在做着各種嘗試和調整,也學習了其他籃球賽事的經驗。比如,NBA聯盟今年夏天通過了一項決議,将會在2022-23賽季推行一項全新的規則——當比賽的一方開始由守轉攻,進入轉換階段時,防守一方球員不針對球、而是針對進攻球員的“故意犯規”,将會被吹罰“轉換故意犯規”,進攻方将會獲得“一罰一擲”的機會。
這個規則調整,就是NBA參考了國際籃聯在針對相似局面時,裁判吹罰“違反體育道德犯規”的方式。這樣的規則調整,勢必會減少防守方用粗暴的方式,刻意破壞進攻方快攻的現象,也可以增加比賽中精彩鏡頭的出現可能。這個規則的調整,無疑就是NBA學習和進步的一個标志。但這樣的提升永遠不會有終點,剛剛結束的歐洲杯無疑給了NBA更多可以借鑒的模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