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家族大部分制品都高蛋白、低脂肪還富含磷脂,一直受到健身人群、素食人群的喜愛。火鍋、串串、麻辣燙、關東煮、地方小吃、家常炒菜,這些美食沒有一種離得開形形色色的豆腐。
不過,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南豆腐、北豆腐和内酯豆腐在營養方面有什麼區别,更别提豆腐裡的“僞裝者”千頁豆腐、日本豆腐了。
北豆腐、南豆腐和内酯豆腐有什麼區别?
豆腐的制作過程很好理解,在豆漿中加入凝固劑讓磨出來的豆漿凝固,凝固劑讓豆漿裡的蛋白質分子形成一個蛋白質網,但不同凝固劑形成的網強度不一樣,網越牢固越緊密,豆腐就越硬、韌,網越松散、裡面的水和空氣越多,豆腐就越軟、嫩。
北豆腐又叫老豆腐、鹵水豆腐,是用鹵鹽(氯化鎂為主,也有硫酸鎂、氯化鈣)作凝固劑,它會給豆腐帶來不少鎂,也有一些鈣。
中國首席營養師顧中一曾公開表示,北豆腐是壓縮型豆腐,初步凝固後要再攪碎,然後壓實并擠出大量水分再成型,所以北豆腐水分少、質地緊實,營養成分比較濃縮,是豆腐裡蛋白質和脂肪含量最高的一種,相應地熱量也高些。
南豆腐又叫做嫩豆腐,是用石膏(硫酸鈣)作為凝固劑的,它會給豆腐帶來更多鈣,所以南豆腐的鈣含量最高。相比于北豆腐,南豆腐不會被用力壓實,因此水分含量更高,蛋白質、脂肪、熱量都低些,是能在更低熱量下獲得更多鈣的好選擇,而且吃起來更細嫩。
内酯豆腐是用葡萄糖酸内酯作為凝固劑,由于它獨特的特性,成品豆腐含水量很大、質地很軟。内酯豆腐是填充型豆腐,就是把豆漿和凝固劑混合後密封在盒子裡,成型後直接出售。因此我們打開内酯豆腐時總會發現它緊緊貼着包裝盒。内酯豆腐水分大,蛋白質含量大概隻有北豆腐的一半,凝固劑也沒有加鈣效果,所以鈣含量大概隻有北豆腐的1/10,雖然低脂低熱量比較适合減肥吃,但整體營養價值相對較低。
這些食品其實不是豆腐
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食材、零食雖然标稱豆腐但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豆腐,營養也有較大的差别。
魚豆腐,也稱油炸魚糕,是由魚糜、大豆分離蛋白、澱粉、鹽、味精、糖、植物油和水等按一定比例加工成塊狀,經熟化油炸而成。其味道鮮香、富有彈性,常常出現在涮火鍋、麻辣燙中。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營養師林立群曾公開提醒,如果魚豆腐中的魚肉和大豆分離蛋白含量高,且來源和品質有保證,魚豆腐是不錯的蛋白質來源。但市場上多數魚豆腐中魚和豆的含量都很少,加之含有較高的糖、鹽和油,經常食用可能增加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患病風險。
千頁豆腐,千頁豆腐是以大豆分離蛋白和水為主要原料,食用植物油、澱粉等為輔料,添加或不添加穩定劑和凝固劑、增稠劑,經斬拌乳化、調味、蒸煮、冷卻、切塊或再速凍等全部或部分工藝制成的大豆蛋白制品。
大豆分離蛋白在分離過程中,大豆的脂肪、碳水化合物、大豆磷脂等生物活性成分就全都被脫除了,更别提胡蘿蔔素、維生素了。不少千頁豆腐也會加入植物油、糖、鹽、味精。所以,千頁豆腐還是要适量食用。
日本豆腐,日本豆腐也稱雞蛋豆腐、玉子豆腐等。雖然長得很像豆腐,但是其主要原料為雞蛋,輔以水、鹽等制作而成,其本質是商品化的蛋羹。顧中一提醒,由于制作時加了不少水,日本豆腐的營養密度不如雞蛋,蛋白質含量可能隻有3%-5%(雞蛋約12%)。不過日本豆腐中脂肪、碳水含量也比較低,熱量較低,是減脂人群的好選擇。
每天應該食用多少豆制品?
林立群提醒,真正有利于健康的豆制品應具備“非油炸、少添加”的特點——經曆了“磨漿、過濾、煮開、加凝固劑、擠壓水分、發酵”中的全部或部分程序,帶有大豆的自然香味,最大程度地保留了蛋白質、鈣、鉀、大豆異黃酮等營養物質,比如原味豆腐(幹)、豆腐腦、豆漿、納豆等。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每人每天應攝入15~25克大豆或相當量的豆制品。25克大豆相當于72.5克北豆腐、140克南豆腐、365克豆漿、55克豆腐幹、40克豆腐絲、175克内酯豆腐。
(稿件綜合自人民網、生命時報、北京青年報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