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廣漁夫·趣說方言○
湖北等地方言,蹿,讀音“餐”;舂,讀音“鐘”。
坐着或靠着短時間入睡,北方話說為打瞌睡、打盹兒。晚上沒睡好,白天老是打盹兒。
但湖北等省方言,說為“cān參瞌睡”,或“zhōng中瞌睡”。
“cān瞌睡”的cān,對應漢字是不是“參”?
“zhōng瞌睡”,對應的漢字是什麼?
湖廣漁夫認為,這個方言中的cān,可以寫為“參”,但表字為“蹿”更為合理。
“zhōng中瞌睡”,正确表字為舂瞌睡。江西贛方言,說為“舂瞌困”。
參瞌睡,參是什麼含義?是否可以從“參禅”來理解?參禅,佛教指靜坐冥想,領悟佛理。老舍小說《二馬》中有:“李子榮紋絲不動地在那裡坐着,好像老和尚參禅那麼穩當。”
參禅悟道,靜坐冥想,與打瞌睡情景倒也相像。但人靜坐想問題,是醒着的,隻有醒着才能坐得“紋絲不動”“穩當”,一旦睡着了,就不穩了。
“cān瞌睡”正确表字應為蹿瞌睡。
蹿瞌睡與舂瞌睡,為半睡,淺睡,蹿與舂,是對人打瞌睡這一身體狀态非常生動形象的表述,請看漁夫解讀。
一、蹿瞌睡
蹿、汆(汆湯),普通話注音cuān,但湖北方言讀cān餐。瞌kē,方言讀kō。
蹿,字義是向上、向前猛跳。動作有突然性。既是普通話詞彙,也是湖北方言常用詞彙。
蹿得老遠。
瞎蹿。
莫蹿跶倒了(别摔倒了)。
走路直蹿。蹿蹿神。走路一蹿一蹿的。——均指走路不穩。
你蹿刀啊!——武漢罵人的話,指責人胡亂沖撞,冒冒失失。
過去,物質條件有限,尋常人家坐具多是小凳子及低靠背椅。這種椅子兩側也沒扶手。老人坐在凳子上打瞌睡,淺睡時身體尚能保持平衡,如果進入深睡眠,上身就會失去平衡,突然向前一蹿,然後驚醒,身體回正。所以,把坐着或靠着小睡,稱為蹿瞌睡、蹿瞌困,是種很形象的說法。
說到蹿,想到了一種全國各地常見的小魚,䱗條魚(鲦魚)。
䱗條魚,湖北方言有多種叫說,也稱為䱗子魚,遊古䱗子,遊古條,遊古子,小白條,刁子魚。䱗與餐同音(can參)。
這種扁長的銀白色小魚,楊葉大小,喜歡成群結隊,遊動在水面上層,最大的特點,是“蹿”。
䱗子魚活動在水面上,警惕性高,見到人靠近,就猛地快速閃開。從含義講,䱗子魚實為“蹿子魚”。一個“蹿”字,把這種魚“快閃”的特點反映出來了。
《紅樓夢》中,探春釣起的“楊葉竄兒”,漁夫認為應是“䱗子魚”。《紅樓夢》第八十一回:“ 探春把絲繩抛下,沒十來句話的工夫,就有一個楊葉竄兒,吞着鈎子……”蹿與竄,音相近,義也相近。
二、舂瞌睡
舂,方言讀“鐘”。
舂,普通話注音chōng沖,但湖北等地方言讀zhōng鐘,或zōng。
在古籍中,舂也有注音為“鐘”的。《集韻》,諸容切。《韻會》職容切。
人坐在凳子上打瞌睡,睡着後身體失去平衡,頭頸向前下方蹿動,驚醒後回正,斷續打瞌睡,周期性向前下方蹿動,如舂米。
舂米,是把稻谷放進石臼裡搗,使之脫殼。在碾米機發明以前的時代,家家戶戶都要舂米,是常見的勞動場景。
舂米用具,是一種運用杠杆原理做成的碓duì:用柱子(支點)架起一根木杠,杠的一端裝一塊圓錐形石頭(碓頭),另一端裝撥闆,用腳連續踏撥闆,錐石就連續起落,一上一下,搗去下面石臼中稻谷的殼皮。碓還有其他變種,如水碓,借水力驅動。有的碓不是用腳踩,而是用雙手扳。
老人蹿瞌睡,跟碓舂米的運動相仿,這就是把人坐着打盹稱為舂瞌睡的由來。
舂米還有一種簡易方式,手拿木杵在石臼裡搗,但費力,低效。
三、老态龍鐘,本為老态聾舂?
老态龍鐘是個成語,出自唐·李端《贈薛戴》:“交結漸時輩,龍鐘似老翁。”意思是指行動不靈便。形容年老體衰,行動不靈便。
年老體衰、行動不便為何說為“龍鐘”?從字面上的确不好理解。有專家認為,龍鐘是連綿詞。連綿詞不能拆開使用,也不能拆開來解釋。“龍鐘(lòngzhōng)”是古一個疊韻連綿詞,類似“駱(luo)駝(tuo)”“徘(pai)徊(huai)”。
也有專家從字面作出解釋。龍鐘指垂垂老矣之貌:佝偻著背,倚杖,擡頭,緩緩移步,其狀似龍弓腰,似鐘扣地。這裡的“鐘”,是敲警鐘的鐘,古代常用的響器,不是現代計時的鐘。
其實從“舂瞌睡”這個方言詞,龍鐘或理解為同音的“聾舂”。重複一遍,方言舂讀鐘音。
人老了的标志,躺在床上睡不着,起來坐着又打瞌睡。還有,眼前的記不住,以前的事忘不了。視力減退,聽力減退。
又舂着了。愛打瞌睡,聽力減退喊不應,“又聾又舂”是人老生理退化的重要标志,所以說為“老态聾舂”,後誤為同音的“老态龍鐘”。
美國現任總統拜登,80歲了,記者多次拍到他在重要會議上打瞌睡的照片。
(配圖來自網絡)
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