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是中國也是世界上修建時間最長、工程量最大的一項古代防禦工程。自公元前七八世紀開始,延續不斷修築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國北部和中部的廣大土地上,總計長度達50000多千米,被稱之為“上下兩千多年,縱橫十萬餘裡”。如此浩大的工程不僅在中國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絕無僅有的,因而在幾百年前就與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列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意大利的羅馬大鬥獸場、利比亞沙漠邊緣的亞曆山大地下陵墓、中國的萬裡長城、英格蘭巨石陣、中國南京的大報恩寺琉璃寶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土耳其的索菲亞大教堂這七個景觀)。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為中國的第一個世界文化遺産。長城以無可争議的曆史地位赢得了評委的青睐,全票通過。
世界遺産委員會對長城的評價是: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曆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嘉峪關位于甘肅省嘉峪關市西南7公裡處。1965年以關名建嘉峪關市,城市南臨祁連山,北靠馬鬃山,東接酒泉盆地,西連玉門戈壁,地處走廊西段最窄之處,總面積1298 平方公裡。嘉峪關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自古為軍事要地,素有“天下雄關”、“河西重鎮”、“邊陲鎖鑰”之稱,是萬裡長城沿線最為壯觀的關城之一。
嘉峪關景區包括嘉峪關關城、萬裡長城第一墩、懸壁長城三個景點。
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壬子正月,明太祖朱元璋派兵遠征朔漠。大軍分三路:以魏國公徐達為征虜大将軍,出中路;曹國公李文忠為左副将軍,出東路;宋國公馮勝為征西将軍,出西路。馮勝得勝由瓜州、沙州回肅州時,選擇在肅州以西26公裡的最狹窄之處(被稱作“河西第一隘口”),嘉峪山麓西北之餘脈、九眼泉崗源上建關築城,扼控咽喉。嘉峪關因修建于西麓的嘉峪山上而得名,它比“天下第一關”山海關早建九年。
據曆史記載,嘉峪關“初有水而後置關,有關而後建樓,有樓而後築長城,長城築而後關可守也”。嘉峪關從建關到成為堅固的防禦工程,經曆了160多年的時間。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嘉峪關景區大門。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進入大門,在玉泉湖前留影。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馮勝雕像。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白楊。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左公楊。過去,在嘉峪關一帶,人們可以看見一些參天的古楊柳。關于這些古楊柳,還有一段傳說,一直流傳至今。左宗棠來到嘉峪關,眼裡看見的除村邊宅旁幾棵在寒風中抖索的樹木外,便是稀稀疏疏生長在戈壁灘上的駱駝草。為了穩定軍心,左宗棠命令全體軍民加寬道路,在道路兩旁大量植樹,幾年時間,道路兩旁的白楊、綠柳逐漸由小樹長成了大樹。有文人在一棵柳樹上刻過這樣一首詩:大将籌邊未肯還,湖湘弟子滿天山。新栽楊柳三千裡,引得春風度玉關。
據說,這棵古楊就是那時栽的,因此,一直被稱為“左公楊”。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路邊有一塊大石頭,上面是林則徐寫的《出嘉峪關感賦》(一)。林則徐因禁煙獲罪,被貶新疆 ,路經嘉峪關賦詩一首:嚴關百尺界天西,萬裡征人駐馬蹄。飛閣遙連秦樹直,缭垣斜壓隴雲低。天山巉(chán山勢高險的樣子)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隻見一丸泥。
威嚴高聳的嘉峪雄關,連接着祖國西部的河山。萬裡谪戍伊犁的我,有幸停駐在此間。三座三層巍然拱峙的城樓高閣,與秦地的筆直的樹木遙相連接。逶迤伸展的長城城垣,壓低隴山的雲煙。與嘉峪關摩肩并立的,是那峻峭挺拔的祁連山。看了使人入迷的,是那關外空闊無際的戈壁灘。誰說千百年來險固的關隘——要數崤塞和函谷關,回頭東看—— 崤函不過是封關的一團泥丸。
SONY DSC-T5,攝于2008年3月15日。
SONY DSC-T5,攝于2008年3月15日。
行走不遠,就看到——嘉峪關長城博物館。主要講述了長城的建造曆史,以及嘉峪關周邊的地理風情。
SONY DSC-T5,攝于2008年3月15日。
長城博物館内留影。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這是博物館内的雕塑。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博物館外面的明長城遺址(公元1540年)。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遠眺東閘門。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東閘門。城樓旁邊有一個類似古時戰車的木牌,上面寫着:東閘門。東閘門是進出關城的主要通道 ,門洞高4.2米,寬3.8米,深10.6米。用石條和磚壘砌而成。牆壁上嵌有36根方木支柱,門頂搭有方木棚架。門上建有閘門樓,紅漆明柱,頂蓋灰瓦。為硬山頂式建築。1981年進行了修繕,更換了東閘門立柱。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進入東閘門,就進入了嘉峪關的外城。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回望東閘門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長城景色。甘肅的長城與八達嶺、雁門關不同,在建築材料和建築結構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則,創造了許多種結構方法。有夯土、塊石片石、磚石混合等結構;在沙漠中還利用了紅柳枝條、蘆葦與砂粒層層鋪築的結構。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路旁有一亭,亭内有石碑上刻——天下雄關。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由肅州總兵李廷臣視察防務至嘉峪關時書寫,後來镌刻成碑。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亭左側有一碑廊,放置有曆代的碑刻。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看到關城。這是将手機幾乎放置在地上拍攝的嘉峪關關城照片。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使用手機拍攝的全景照片。
網上搜索了兩張嘉峪關航拍照片。明洪武五年,宋國公、征虜大将軍馮勝選址在河西走廊中部,東連酒泉、西接玉門、背靠黑山、南臨祁連山的咽喉要道之地建關。建成後的嘉峪關分為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線,組成了重疊并守之勢,形成五裡一燧,十裡一墩,三十裡一堡,百裡一城的防禦體系,嘉峪關号稱“天下第一雄關”。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撫摸着古老的嘉峪關外城城牆遐思。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近距離拍攝的嘉峪關光化樓。嘉峪關關城分為内城、外城,内城有三個主要的大城樓——“光化樓”、“柔遠樓”及“嘉峪關樓”。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文昌閣。大門上懸挂橫匾:威宣中外。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文昌閣側面。上有牌匾:神威遠播。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文昌閣牆壁上書寫的語錄: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複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文昌閣後面的關帝廟。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關帝廟對面是一個戲台。
攝于2007年7月7日。
這是2007年第一次去嘉峪關時,在嘉峪關關城下的關帝廟前合影留念。
攝于2007年7月7日。
在嘉峪關城牆下合影留念的孩子們。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甕城城牆一角。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東甕城大門——朝宗門。因東甕城門上刻“朝宗”二字而得名。含義為“效忠朝廷,忠于君主。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站在東甕城城門拍攝的照片,裡面就是甕城。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進入甕城左拐,就是光化門。東門門額上刻“光化門”三字,面向東方,表示旭日東升,瑞氣普照大地。門樓上建“光化樓”,為三層三檐歇山項式結構,樓高17米,精雕細刻,五彩妝成,上懸趙樸初題“天下第一雄關”匾。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天下第一雄關”匾。據史料記載,清同治十二年十月(公元1873年),左宗棠在督辦陝甘軍務期間,整饬了嘉峪關營務,斥資修繕了破敗的嘉峪關城牆和城樓,并親書“天下第一雄關”六個大字,制成匾額,懸于嘉峪關關樓。這塊匾額後毀于上世紀四十年代兵燹。現懸挂的匾為趙樸初題寫,彌補了當年左宗棠手書“天下第一雄關”匾額被毀的遺憾。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站在光化門内拍攝的照片。遠遠望去就是——柔遠樓。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走進光化門,通過門道,就進入内城。城牆南邊是演武場、北邊是遊擊将軍府,正前方與光化門遙相對應的是内城西門——柔遠門,門樓上有柔遠樓。柔遠樓取“懷柔緻遠以安邊陲”之意,意思是對待邊疆的少數民族不要一味地使用武力,而更多的是用懷柔的政策去安撫他們。
古老城門樓在凋落了綠葉的古樹映襯下,顯得更加雄壯、滄桑。不由得想起一首千古名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裡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将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擊石燕鳴。傳說,當初嘉峪關關城内有成群結隊的燕子築巢栖息,每天飛出關外覓食,傍晚相伴而歸。有一天,出關覓食的飛燕遇到大風,飛回關城時關門已經關閉,飛燕無法入關。風高夜黑,燕子飛越關城時,大多誤撞城牆而死。從此以後,撞牆而死的飛燕其精靈不滅,每當天氣晴爽,氣候适宜之時,在關門台基下用石塊敲擊,便會聽到“啾啾”的燕鳴聲。此傳說寓意:嘉峪關關城建築高大雄偉,壁壘森嚴,飛鳥難以逾越。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擊石燕鳴。相傳在嘉峪關關城住着一對非常恩愛的燕子,每日形影不離。一天,燕子雙雙出去覓食,傍晚城門快要關閉時,雌燕先飛入城中,後到的雄燕卻被關閉的城門撞死了。雌燕看到撞死的雄燕,非常悲痛,終日悲鳴不止而死去,從此這裡就發出“啾啾”的燕鳴之聲。于是人們出關時都會來這裡敲擊牆壁,要是能聽到“啾啾”的燕鳴聲,則表示此次出行能平安回來;将軍在出征打仗時,他的家人也會擊牆問卦,祈禱将軍能平安歸來。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在擊石燕鳴處留影。上面的兩張照片中對“擊石燕鳴”的解釋有所不同。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側面拍攝的——遊擊将軍府。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遊擊将軍府。在嘉峪關關城内城東北角有一處建築,三間大門,門前兩個石獅子,門上懸挂着兩盞紅燈籠。這就是——遊擊将軍府。遊擊将軍是嘉峪關最大的官,嘉峪關的一切決策、号令均出自遊擊将軍府,因而遊擊将軍須文韬武略具全。府門上懸挂着一副對聯:百營殺氣風雲陣;九地藏機虎豹韬。在關城内的遊擊将軍府前留影。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從遊擊将軍府看光化樓。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沿着“馬道”上城牆,馬道因将士騎馬上城而得名,用以運送兵力、運輸糧草和武器。馬道緊貼城牆,寬3米、長22米,呈23°坡度通達牆頂。馬道在敵兵攻城時,可将磙木、擂石、滑車等武器順勢推下,重創敵兵。現在為了保護馬道,便于遊人上下,在馬道一側另鋪設樓梯供遊客上下。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2007年7月7日,第一次去嘉峪關關城時拍攝的照片。
SONY DSC-T5,攝于2008年3月15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在光化樓——“天下第一雄關”前留影。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遠看光化樓背面。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在城牆上的東南角拍攝的光化樓、柔遠樓、嘉峪關樓全景。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在城牆的垛口處遠眺——祁連山。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在柔遠樓前留影。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在嘉峪關樓前留影。裴景福(清)《登嘉峪關》 長城高與白雲齊,一蹑危樓萬堞低。鎖鑰九邊聯漠北,丸泥四郡劃安西。雪中苜蓿綠鷹觜,天上桃花紅馬蹄。飛将神兵紛出塞,聖恩可許到伊犁。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在關城城牆上留影。嘉峪關内城牆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從城牆的垛口處遠眺——嘉峪關樓。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柔遠樓、嘉峪關樓。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沿着“馬道”走下城牆。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一瞥嘉峪關角樓。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會極門。柔遠門内甕城閘門,上書“會極”二字。會極門取自韓非子“其智深則其會遠,其會遠衆人莫能見其所極”,意即從西域來的諸侯、仕官、商旅,親善友好地在這裡相會,從這裡經過,向中原王朝朝貢。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從會極門出來,就離開内城,前面就是嘉峪關關樓,此處寫有“關照”一詞的介紹。
關照的曆史淵源。“關”的本意為門闩,引申為關塞;“照”是公文、證件;“關照”即出入關塞的通行證,其作用相當于現在的“簽證”、“護照”。據史學考證,明代的嘉峪關正是“關照”最初使用地點。由于嘉峪關地處咽喉要塞,史稱邊陲鎖鑰,也曾是絲綢之路的海關,中西往來的國門。因此出入嘉峪關的手續極為嚴格,必須持有“關照”方可通行,關照的種類也很多,有“屯民、戍卒、谪官、遣犯、客商、僧侶、使節”等,各持不同規格和要求的“關照”。
曆史發展到現在,“關照”已經被“護照”取代,“關照”一詞更是發揚光大,“關照關照”、“多多關照”的使用頻率有增無減,然而“關照”的曆史價值不可取代,已成成為嘉峪關這座六百年古城傳奇的見證。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攝于2007年7月7日。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走過25米長的嘉峪關西城門洞,就來到真正的關外了。正在維修施工的嘉峪關城樓。放眼望去,遠處的祁連山上依舊白雪皚皚。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4月24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雄偉壯觀的嘉峪關樓。嘉峪關樓,形制與光化樓、柔遠樓一緻,上懸乾隆親筆題寫的“嘉峪關”匾。嘉峪關樓原修于1495年,後毀于1931年的一場戰亂之中。現在看到的是1987年仿照原樣重修的。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留影。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二)東西尉侯往來通,博望星槎(chá)笑鑿空。塞下傳笳歌敕勒,樓頭依劍接崆峒。長城飲馬寒宵月,古戍盤雕大漠風。除是盧龍山海險,東南誰比此關雄。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9月14日。
在嘉峪關外拍攝的嘉峪關關城景色。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三)敦煌舊塞委荒煙,今日陽關古酒泉。不比鴻溝分漢地,全收燕迹入堯天。威宣貳負陳屍後,疆拓匈奴斷臂前。西域若非神武定,何時此地罷防邊。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遠遠眺望,遠處的祁連山上白雪皚皚。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6月7日。
矗立在戈壁上的小亭,亭内石碑上刻——天下雄關。清嘉慶十四年(1809)肅鎮總兵李廷臣視察嘉峪關防務時,見這裡南有祁連雪山,北有黑山 ,關勢雄偉,便寫下“天下雄關”四字并勒石為碑。
林則徐《出嘉峪關感賦》(四)一騎才過即閉關,中原回首淚痕潸(shān流淚的樣子)。棄繻(xū彩色的絲織品)人去誰能識?投筆功成老亦還。奪得胭脂顔色淡,唱殘楊柳鬓毛斑。我來别有征途感,不為衰齡盼賜環。
萬裡長城第一墩,又名"讨賴河墩",位于嘉峪關南讨賴河岸,距關城7.5公裡。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1533年)是原肅州西長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萬裡長城西段第一墩台,故名:萬裡長城第一墩。它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長城沿線氣勢最為壯觀的墩台。
從網上搜索的一張萬裡長城第一墩和嘉峪關關城的方位圖。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墩台築于長城牆體内側,矗立于約80米高的垂直河岸上,地形奇險,猿臂難攀。墩台現殘高8.3米,底邊東西底闊14.3米,南北長15.7米。為黃土夯築,夯層20厘米。"萬裡長城第一墩"是嘉峪關古代軍事防禦體系中的66座烽燧墩台的南路十墩之首,除司屯兵、烽火、傳遞軍情、保護屯耕和保障通商、通訊外,由于其形威嚴高聳,其勢雄壯險峻,還具有重要的軍事威懾作用。它的存在及其完整保存是構成現在嘉峪關古代軍事防禦體系完整性的重要依據。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在被風沙吹過的長城上——夯土層上留影。站在"第一墩"之上,河川山地一覽無餘,嘉峪關險要的地理位置便一目了然。洪亮吉[ 清 ]《出關作》:半生蹤迹未曾閑,五嶽遊完鬓乍斑。卻出長城萬餘裡,東西南北盡天山。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遠遠望去,你不敢想,眼前就是一條大溝壑。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地下谷入口。這裡有一些關于嘉峪關的曆史介紹,更重要的是,這裡有個玻璃平台,可以觀景。
SONY DSC-T5,攝于2008年3月15日。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站在玻璃平台上從側面看,長城修築在80米懸崖之上,遠遠還能看到長城第一墩。高大的長城加上讨賴河天險,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防禦意識和智慧。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讨賴河上的鐵索橋。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Canon EOS 60D,攝于2013年3月27日。
讨賴河峽谷裡的仿古兵營。
《破陣子·遊嘉峪關》萬裡長城西起,邊陲鎖鑰雄渾。懸壁縱伸山脈裡,策馬揮鞭第一墩。輕蹄重轍痕。戰鼓咚咚又擊,呐聲陣陣欣聞。天地靜觀奇布陣,鐵馬金戈氣勢存,沙場壯士魂。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被風雨侵蝕過的長城烽火台。
Canon PowerShot SX120 IS,攝于2010年3月27日。
在遠處的公路上拍攝的嘉峪關關城景色。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9年9月。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9年9月。
在嘉峪關關城旁邊的一個小山包上,拍攝了日出時的天下第一雄關景色。
《蔔算子·嘉峪關》 百丈偉雄關,樓角懸星鬥。萬裡城垣遠接天,垣上飛雲走。秋夜月如鈎,風雪長相守。昔日狼煙不再看,牧笛東風柳。
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由肅州兵備道李涵監築,此段長城從嘉峪關關城東閘門邊的角墩起向北延伸至黑山山腰,全長7.5公裡。山腰長城約750米,陡峭直長,氣勢雄偉,垂若懸臂,故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懸壁長城是明長城西端的起點,因修在石關峽口南北山脊上,蜿蜒倒挂,故稱懸壁長城。隻可惜,嘉峪關懸壁長城沒有去過,隻能從網上搜索二張照片供大家欣賞。
明長城——靈武段
華為P9手機,攝于2017年6月2日。
這是位于甯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水洞溝的明代長城——靈武段遺址。
華為P9手機,攝于2017年6月2日。
登上光秃秃的牆垣,舉目遠眺,殘土破石,四周荒蕪,長城沒有了往昔的高大、雄偉。我們的祖先為抵禦外來入侵所修築的人類曆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在時光荏苒中,在風雨的沖刷下,往日的雄姿不複存在,留給人們的隻是無盡的遐思。
山丹——張掖長城口
華為mate手機,攝于2021年3月。
乘坐汽車路過山丹——張掖長城口,拍攝了一組長城照片。當地人之所以叫長城口,是因連霍高速公路把長城攔腰截斷而得名。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10月。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10月。
華為Mate S手機,攝于2017年10月。
蜿蜒逶迤的長城靜靜地在河西走廊矗立着。經過2500多年的滄桑,漢長城已經完全被曆史摧折,如今,在翻越烏鞘嶺的國道上,還能看到一段漢長城與明長城平行延伸的景象。
華為mate手機,攝于2021年3月。
華為mate手機,攝于2021年3月。
華為mate手機,攝于2021年3月。
華為mate手機,攝于2021年3月。
歲月流逝,時光荏苒,觀長城遺址,你可以想象出當初逶迤于群山峻嶺之中、荒漠戈壁之上那長城的雄姿。
華為mate手機,攝于2021年3月。
華為mate手機,攝于2021年3月。
山丹漢、明長城,在山丹縣境内綿延近200公裡,被專家譽為“露天博物館”,是目前國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長城,已被列為重點文物予以保護。漢、明長城雖建于不同年代,但走向、長度卻完全相同。漢長城在北側,明長城在其裡,兩者相距10——80米之間,平行延伸。像這樣不同曆史年代修築而同時并行并至今留存較為完整的長城段在國内絕無僅有。
網上搜索的一張照片。可以一覽漢、明長城。
戰國趙北長城遺址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7月。
在内蒙古包頭,途徑戰國趙北長城遺址,拍攝了一組長城照片。這是公路旁的——胡服騎射廣場。
SONY ILCE-7RM2,攝于2018年7月。
SONY ILCE-7RM2,攝于2018年7月。
SONY ILCE-7RM2,攝于2018年7月。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雕像。
SONY ILCE-7RM2,攝于2018年7月。
華為Mate9 pro手機,攝于2018年7月。
趙武靈王在代、雁門、雲中三郡所築的長城,因在趙北境,故也稱趙北長城。其後秦始皇修築萬裡長城時,利用其部分地段作為基礎。
趙長城是中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在趙武靈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築,有2300多年的曆史。
SONY ILCE-7RM2,攝于2018年7月。
曾經的長城已被荒草覆蓋,隻留下隐約可見的一道脊梁。從外觀看,遍布荒草的長城仿佛就是山裡的土丘,但細節之處依然可以讓人感受到這項工程的偉大。
SONY ILCE-7RM2,攝于2018年7月。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雕像對面的山上後修建的烽火台。
SONY ILCE-7RM2,攝于2018年7月。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雕像下有一碑亭。碑亭上著錄着著名史學家翦伯贊先生撰寫的《登大青山訪趙長城遺址》一詩:胡服騎射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望斷雲中無鹄起,飛來天外有鷹扣。兩千幾百年前事,隻剩蓬蒿伴土牆。
在讀完翦伯贊的詩句後,内心既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改革創新精神充滿敬佩,又對最後在沙丘之亂中被幽禁餓死感到悲哀。
本人寫行記,目的是:一是把自己行走過的地方所拍攝的照片逐一梳理出來,配以文字說明,相當于電子相冊,便于自己去翻閱、回憶。二是方便其他朋友去參觀遊覽時,讀到此篇行記能對想去的地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僅此而已。
就以這副長城的對聯結束此篇行記吧。
起春秋、曆秦漢、及遼金、至元明,上下兩千年。數不清将帥吏卒,黎庶百工,費盡移山心力,修築此偉大工程。堅強毅力、聰明智慧、血汗辛勤,為中華留下巍峨豐碑。
跨峻嶺、穿荒原、橫翰海、經絕壁,縱橫十萬裡。望不斷長龍烽垛、雄關隘口,猶如玉帶明珠,點綴成江山錦繡。起伏奔騰、飛舞盤旋、太空遙見,給世界增添壯麗奇觀。
鍊接:山西旅行之六——雁門關
鍊接:北京八達嶺、慕田峪長城行記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