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統一時間與滅亡時間

秦統一時間與滅亡時間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7 09:28:45

前言:秦從建國至統一用了500多年的時間,統一後政權僅僅維持了15年就被滅亡了。現在認為暴政導緻秦朝的覆滅,此種說法未能看透事物的本質。筆者認為,秦王朝的滅亡是體制因素,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體制難以适應現實的需要。換言之,秦朝君主獨裁的國家主義政體不符合國情。

秦統一時間與滅亡時間(秦從建立到統一用了500年)1

01

商君變法的内容與實質

商鞅變法是秦國崛起的根本,偏激的變法使秦國崇尚軍國主義,富國強兵的本質是君主集權。商鞅變法使秦國變成了崇尚軍功、摒棄文教的君主獨裁國家,秦國軍事實力空前強大,但是畸形的體制也導緻秦朝二世而亡。

商鞅變法的大體分為政治、經濟、宗族、文教、法律五類,根本目的是通過削弱貴族、民衆的力量而實現君主獨裁。

統治者從貴族集團中收回人事權、财政權與司法權,瓦解地方宗族勢力,以此實現獨裁,嚴刑峻法、文化專制、對外戰争皆是手段。

(圖)商鞅

(2)經濟上收回财政權,廢井田,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統一度量衡。

商鞅變法給人最大的誤讀是廢除了奴隸土地國有制度,允許土地私有。

事實上,西周崩潰之際,各國已經允許土地買賣,魯國實行初稅畝,要求私田繳納,說明土地私有化成為普遍現象,鄭國和魯國不經周天子同意,擅自交換土地,是諸侯國層面的土地買賣。

商鞅變法,隻是将既成事實予以法律上承認,并無開創意義。秦國分封土地,卻不準世襲,因功獲得的土地,一旦後裔無功,其爵位、土地收回,商鞅土地改革的實際是土地國有化。

因此,秦國并沒有出現地主階層,因軍功獲得分封的農民多為自耕農,向國家交稅納糧。

廣大貴族因無法世襲土地而衰落,秦君主借此收回了财政權。當卿大夫因功勞獲得封邑時,所有糧食、人口歸自己所有,秦國土地拒絕世襲,财政權上移。

重農抑商則是秦國軍事擴張的基石,“國之所以興者,農戰也。”

商鞅認為農業是國家強大的基礎,認為隻有抑制商業,全民開展農業,國力才會富足,糧草才能充足,因此秦國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特别獎勵墾荒;

規定,生産糧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勞役和賦稅,以農業為“本業”,以商業為“末業”,秦國成為了農業占統治地位的畸形的經濟強國。

(3)收回司法權,頒布李悝的《法經》,增加連坐法,輕罪用重刑。

商鞅崇尚的法治并不是通過法制約束君主的行為,而是君主收回司法權确立獨裁統治,韓非、李斯把這種觀點推廣到了極緻。

秦國崇尚法治,歸根結底是增強君主集權專制,君主收歸司法權,抑制舊貴族,鎮壓平民,實現獨裁,權力體系喪失制衡,君主可以肆意妄為。

(4)瓦解基層組織,推行個體小家庭制度,編定戶口。

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規定凡一戶之中有兩個以上兒子到立戶年齡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戶口稅,編訂戶口,五家為伍,十家為什,規定居民要登記各人戶籍,開始按戶按人口征收軍賦。

商鞅提出“弱民”思想,民弱國強,國強民弱。

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樸則強,淫則弱。弱則軌,淫則越志。弱則有用,越志則強。故曰:以強去強者,弱;以弱去強者,強。

他認為,民衆弱國家的統治才能鞏固,瓦解基層組織、文化專制就是其弱民的重要措施。

周朝推行宗法制與分封制,以血緣為紐帶的宗族勢力成為地方基層勢力,影響到了君主專制,因此推行小家庭制度是為了分化瓦解宗族,編訂戶口、推行連坐制有效的控制基層,編訂戶口的制度在漢朝轉化為編戶齊民,曆朝沿用。

(5)焚燒儒家經典,禁止遊宦之民。

文化專制有利于推行減少變法阻力,愚民政策有利于控制民衆,樸則強,淫則弱。禁止遊宦之民為了打擊依靠口才、不從事農業生産的儒生。

秦統一時間與滅亡時間(秦從建立到統一用了500年)2

(圖)焚書坑儒

(6)總結

商鞅變法歸結為兩弱,

一是通過收回人事、财政權、司法權削弱貴族權力,權歸君主,

二是瓦解宗族、愚民政策削弱民衆力量,相對集中的權力被分散授予了立下軍功者,秦王借此實現了集權。

商鞅在弱化貴族勢力的同時,因公授爵,廣大平民得以參政,改革是一個利益集團取代另外一個利益集團,這也是商鞅成功、王安石、張居正失敗的根源。

在商鞅的變法下,秦國成為了君主獨裁、法令嚴酷、重農抑商、文化專制、基層組織瓦解的軍事帝國,畸形的體制凝聚了國力,成為秦國統一天下的根本。

02

秦帝國崩潰的原因

秦國從統一至滅亡隻用了15年,關于其滅亡原因衆說紛纭,筆者認為商鞅變法導緻秦國體制畸形,高度集權、缺乏彈性的體制導緻帝國難以駕馭版圖驟增、文化經濟繁榮且宗族勢力強大的六國地區,迅速瓦解崩潰。

一以貫之,商鞅激進的變法随着導緻秦國國力、凝聚力達到飽和,難以适應天下一統的客觀環境。

(1)社會主要矛盾轉移。

随着統一天下,秦國以及六國的社會矛盾悄然發生變化,秦國面臨結構性轉型。

統一前,秦主要社會階層分為農民與軍人,獎勵耕織、按功授爵,隻有戰争才能使得兩大階層獲益。

統一後,中國再無大的戰事,秦人無仗可打,也就難以按功授爵,從軍不再是秦人獲取爵位、土地的捷徑,軍隊戰鬥力銳減在情理之中。同時,秦國農業人口飽和,産生大量剩餘勞動力,秦始皇大興土木、南征北伐在某種程度上是為了解決勞動力問題,以工代赈。

秦統一後,秦國民衆方向迷失,國家凝聚力明顯下降,農業化、軍事化的體制遭遇瓶頸。

統一前,從軍是謀求權力、地位最直接有效的手段,統一後,秦軍開疆拓土,秦軍的作用降為戍邊,從軍積極性大為下降。

秦人面臨的外部局面完全不同。

統一前,六國各自為戰,一盤散沙,各方勢力犬牙交錯,降低了國家的凝聚力,被秦人各個擊破。

統一後,秦人面臨空前艱難的統治困境,版圖空前的拓展導緻官僚機構、軍事力量難以應對,秦人的力量不足以在全國範圍内建立有效的統治,官員、軍隊駐紮各地區,稀釋了秦國的核心力量;

但是一旦任用六國官員、選派六國軍隊,降低了忠誠度,10年内吞并六國帶來的統治困境在短期内難以消化解決。

六國滅亡,其主要矛盾上升為一緻對抗秦國,頗似五國攻齊,秦國的的潛在敵人比統一前更加強大。

秦統一時間與滅亡時間(秦從建立到統一用了500年)3

(圖)秦滅六國

(2)高度集權的體制導緻秦政權統治階層空心化

商君變法導緻秦王集司法、财政、人事權于一體,高度獨裁專制,爵位不世襲罔替,導緻權力集中。

皇帝權力缺乏制衡,可以動辄殺害大臣,大臣沒有世襲的領地,人身安全與财産毫無保證,隻充當皇帝打工者的身份,皇帝與大臣并沒有實現利益共同體。

地方組織上,秦人極力瓦解宗族,削弱對君主的威脅,反而言之也削弱了防禦外敵的能力。

因此,秦朝看似無比強大,實則外強中幹,統治階層空心化,缺乏凝聚力。

(3)文明的差異

“野蠻的征服者總是被那些他們所征服的民族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野蠻民族通過武力征服文明程度更高的民族,他們往往被的較高文明所征服。

以我國的元朝和清朝為例,元清都是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的政權,元朝拒絕接受漢文明,政權僅僅維持了不到百年就被趕回大漠;

清朝主動接受漢化,國祚接近三百年。

文化是國家的軟實力,其衍生的民族精神與認同感往往激烈着民族抵禦外敵。

商鞅燔詩書而明法令,恫吓愚民,在文化程度最落後的秦國卓有成效;

秦始皇以吏為師,焚書坑儒則是激化了六國與秦朝的矛盾。

六國文教發達,百家争鳴,百花齊放,碰撞出各種思想的火花,稷下學宮包含各類思想,思想高度開放;

北方的燕趙接受胡化,多慷慨悲歌之士;

即便是文化最落後的楚國,也産生了浪漫主義文學楚辭;

軍事強大的秦國則是文化真空。

專制體制對付文教落後的秦國尚且有效,面對文化高度繁榮的山東六國,則引發尖銳的矛盾。

文教的不匹配、民族認同感的缺失導緻秦國與六國高度對立。

秦統一時間與滅亡時間(秦從建立到統一用了500年)4

(圖)楚辭,中國首部浪漫主義詩歌總集

03

總結

部分教Cai把秦朝的滅亡歸結于暴政,把陳勝吳廣起義稱為中國第一次農民起義,是秦王朝的暴政引起了人民反對,這些觀點來源于賈誼和杜牧,多少有些針砭時弊、借古諷今的意味,并沒有看透問題的實質。

秦的滅亡是體制的問題,秦國功利嚴密的體制難以統治龐大的帝國。

秦國的統一是體制的勝利,農業專業化、軍事績效制、文化專制、君主集權、地方弱化消除了一切阻礙秦國擴張的不利因素,整個國家可以集中所有力量對外攻擊,最終取得勝利。

但是,秦國也毀于這種體制,商君刻薄的體制導緻秦國成為了戰争機器,組織嚴密有效卻缺乏彈性。

政治上,君主高度專制,群臣利益難以得到鞏固,誰去為君主賣命?

組織機構上,全國的人要麼去打仗,要麼去重地,這種體制戰時有效,戰後無仗可打了怎麼辦,不可能全去重地?

文化上,通過酷吏恫吓愚民,面對文化程度較高的山東六國,隻能引起矛盾,秦不可能殺光所有人。

地方機構上,秦通過弱民鞏固統治,當劉邦率軍攻入關中時,秦人沒有太有效的抵抗,秦人奉行小家庭制度,難以組成戰鬥力。

秦統一時間與滅亡時間(秦從建立到統一用了500年)5

(圖)秦朝

秦始皇統一後,所做的應該是安定人心,接受六國先進思想,重用六國貴族,鞏固政權,

但是他的做法卻截然相反,通過愚民、殺伐來維護獨尊地位,反而激其了複仇熱情。

因此,秦末大起義的性質應該是六國的複仇行動,秦人雖然占據了他們的國土,卻沒有控制基層組織,

當秦國内部出現裂痕時,六國乘機反擊,成為“齊滅燕,五國滅齊”的加強版,項羽殺光了秦皇室,秦就此滅亡。

劉邦取得政權後,推行郡國并存的方式,無為而治,在體制上延續秦國政體,以放任各地方勢力的發展,鞏固了統一的漢帝國。

曆史大學堂官方團隊作品 文:和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