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名人中秋書畫

名人中秋書畫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2 17:13:15

作者:葉 子

每到中秋,中國人都會賞月、吃月餅、飲桂花酒,此番節日風俗也應和着秋季的時令。農曆二十四節氣源自農耕文明,将天上的鬥轉星移與地上的生命作息相聯,講究每個節氣裡時候、氣候和物候的對應變幻。在不同的節氣裡,做什麼、吃什麼都大有講究,而傳承千年的生活習俗又在很大程度上,賦予不同時令專屬的情愫和審美體驗。

大寒之後是春節,在最寒冷的時候,送來春的消息;春分與谷雨間的清明節,是特屬江南的煙雨朦胧;夏至前後的端午節,家家戶戶挂菖蒲、包粽子,把對先賢的紀念放在生活裡;秋分過後的中秋節,當一輪滿月懸于秋的夜空,人的思念也被詩化。在書畫家朱應的新作《小食裡的光陰:二十四節氣之美》(以下簡稱《小食裡的光陰》)中,這些專屬于中國人的關乎時令節氣的審美體驗,通過傳統的書畫形式,在一撇一捺的拙樸與濃淡相宜的勾描裡,展現得生動而妥帖。

白露秋分之後

《詩經•蒹葭》裡,秋日的朝露經過“霜、晞、已”的變化,成為某種标記物,透露着伊人與“我”心靈距離的微妙變幻。在二十四節氣裡,白露是入秋後的第三個節氣,而就體感而言,過了白露,炎熱的夏天才算偃旗息鼓了。上海話裡有“白露深白露,赤膊變豬猡”的說法,意思就是到了白露的時候,天氣再熱,也不能像三伏天裡穿得那麼涼快了。節氣就像刻度,規範了在特定的時間,世間萬物該如何行為。

在《小食裡的光陰》講“白露”的一節裡,作者以一個“念”字與小串念珠,用圖文互解的方式,描繪了時節的意涵。“念”字上部的“今”寫得寬大平穩,就像一個讓人安心的家,簡單的屋檐照樣可以遮風避雨;下部的“心”,重心在右,既像一個孩童咧嘴的甜笑,也巧妙地與上部的結構達到了平衡。所以,或能這樣解讀:思念是當下的心思,裡面應有孩童般的天真與平穩調和的心态。

名人中秋書畫(中秋食酥饴書畫平秋色)1

白露時節有“收清露”的說法,這是古人一種頗有儀式感的民俗。他們會用瓷器收集柏葉、菖蒲或韭葉上的露水,認為服下有明目治病的功效。《紅樓夢》裡,寶钗有喘咳的舊疾,治病用的藥丸名字很風雅,叫“冷香丸”,而這藥丸其中有一味配方就是“白露的露水”。

白露之後就是秋分。秋分在二十節氣中很重要,與春分對應。在秋分這一刻,晝夜時長相等,自然界的陰陽之氣也處于勢均力敵;之後,北半球的白天越來越短,陰氣漸長,陽氣日衰,直到冬至這一天,陽氣跌到谷底,所以這是一年中黑夜最長的一天。

在《小食裡的光陰》這本書裡,朱應以兩個書法字“無畏”,展現了人在帶來收獲也意謂肅殺的時節,應當具有怎樣的心态。從起筆到收筆的筆觸都是粗且直的線條,而架構的方式是多中心的對稱。由此可見,在描摹這個開始變得嚴肅的季節時,寫字的人依然存着一貫的率真。

名人中秋書畫(中秋食酥饴書畫平秋色)2

秋分時節有許多民俗,《小食裡的光陰》中就講了三個:祭月、農忙與秋分的美食。農忙自不必說,秋收、秋耕和秋種的“三秋大忙”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收獲與播種時節,可謂繼往開來的關鍵時節。而這個時節的美食,最值得稱道的或許就是螃蟹了。在江南一帶,農曆六月就可以吃到“六月黃”,但和真正的大閘蟹比還是小巫見大巫。到了秋分後,淡水蟹才開始變得肥美,配上年糕紅燒,鮮美的膏腴将不起眼的碳水化合物複活,令人感慨“隻吃這年糕就好”。待秋衣更濃,蟹殼更黃,一隻清蒸大閘蟹加上一疊拌了姜絲的鎮江香醋,便是一頓美味晚餐的靈魂。

秋分還有一件最要緊的事,就是祭月。既然祭祀月神,就希望能看見又大又圓的月亮,而秋分那天不一定有圓月,所以,祭月節漸漸後移,形成了現在的中秋節。中秋,與春節、清明和端午并稱四大傳統節日,因時值農曆入秋後第二個月,“仲秋”八月的中間,所以得名“中秋”。

中秋應食酥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唐人洗練的詩句,将時間與空間完美融合,讓每一個中國人無論身處何方,心中關于農曆八月十五的意象,都能被再度喚醒。而到了中秋,一定會吃的傳統甜食就是月餅。中國月餅有三大流派:京式、廣式和蘇式。東坡詩雲“小餅如嚼月,中有酥與饴”,指的就是蘇式月餅。《小食裡的光陰》中專門介紹了上海朱家角古鎮的一家老字号店鋪,裡面傳承的正是制作蘇式月餅的手藝。

“老店酥餅”的傳統蘇式月餅,制作起來講究食材與配比,所用果仁都是精挑細切,保證烘烤出香。餡料捏合在一起,每份都是剛好50克。月餅之“饴”,就在于這份恰到好處的甜蜜。

名人中秋書畫(中秋食酥饴書畫平秋色)3

“酥餅黃裡帶香,香裡帶酥,酥裡帶脆,脆裡帶軟,軟裡帶肥,肥裡帶鮮”,這講的就是老店酥餅的味道與口感。層層疊疊的酥皮,是蘇式月餅區别于其他流派月餅的最大特點,制作油酥與油面是最考驗月餅師傅手藝的環節。油酥是面粉與豬油按比例混合的,它直接包裹着裡頭的餡料。油面就是外層酥皮,由面粉、豬油、植物油和水揉制而成。分制而成的油皮與油酥,被貼合在一起,經反複擀制,形成最後可用來包餡料的酥皮。

書畫平分秋色

《小食裡的光陰》的作者朱應,在傳承書畫傳統的基礎上,圍繞二十四節氣文化,搭配民間手作小食,将各種傳統與個人理解巧妙融入圖文之中,以新的藝術實踐回應了傳統文化。

傳統上,詩書入畫是古代文人畫的最大特點。詩文對于畫作來說,不僅是配在卷軸一端的文字說明,更是整個圖像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比如在明代畫家徐渭的《蓮舟觀音圖》裡,近2/3的畫卷都是書法,詩雲:“幻有知花,涉無盡波。一刹那間,坐見波羅”,落款“天池渭”,可謂筆畫連綿,力道遒勁,禅心恣意。在此,書法于繪畫來說,不僅是解讀,甚至超越了圖文互釋的關系,而達到了成為圖像本身的“入畫”境界。那些高度融入藝術家思想與情緒的筆畫,就相當于梵高向日葵的一片花瓣,莫奈庭院中的一朵睡蓮。

漢字是可以被高度藝術化的文字,這也是傳承中國書畫傳統的當代藝術家們,能用新的書畫形式來展現當代藝術思考的前提。在《小食裡的光陰》一書中,這樣的藝術實踐俯拾皆是。對應了“驚蟄”時節的書法字“醒”,就像一個剛從春泥裡爬出來的瞌睡小蟲,身上的土還沒抖落幹淨,就在伸展細腿。

名人中秋書畫(中秋食酥饴書畫平秋色)4

寫在“谷雨”時節的“靜待花開”四字,旁邊還畫了一支抽芽的花枝;筆畫疏朗的四個字,滿滿稚趣中又有許多笃定,這是有心人在等待花朵應時的綻放。而這份春日的期待,在正在走來的秋天裡,同樣值得擁有。(作者為複旦大學外國哲學博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