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方言屬于北方方言區的西南官話,聽起來與普通話相比大同小異,但其疊音現象卻頗具特色且顯得十分生動。本文将大緻介紹幾種比較有特色的疊音名詞,例詞都有音頻哦(由于文章無法一次添加多個音頻,例詞音頻将合為一個,建議您讀完文章後跟随文本播放)。
在普通話裡,名詞大部分是不用于重疊的,要麼單用(比如“書”),要麼以附加的方式構成名詞(比如“桌”附加上“子”變成“桌子”)。但是在重慶方言中,以名詞和其他詞性的詞重疊構成的名詞卻非常豐富,本文将介紹名詞性語素和單音節名詞的重疊、動詞性語素的重疊還有一些特殊的重疊形式。
1. 名詞性語素的重疊及特點
(1)伴有兒化現象
對比一下普通話和重慶話,在普通話裡,我們非常熟悉的“媽媽”就是名詞性語素的重疊,也是單音節詞的重疊——由“媽”(是名詞性語素也是單音節詞)重疊出“媽媽”,它們是比較少見的,僅限于一部分親屬稱謂和極少數名物,如“奶奶”“弟弟”“泡泡”“星星”;而在重慶話裡,單音節名詞和名詞性語素普遍能重疊,且絕大多數重疊形式都跟兒化現象同時出現(兒化現象通常表現為詞末的兒化音),比如:
坡坡 坎坎 棍棍 棒棒 蓋蓋(蓋子)
(2)帶有“小”的語義色彩
這種帶上兒化的疊音詞,一旦它擁有相對立的不重疊的雙音節形式,往往就具有了“小”的語義色彩,即當你說“棍棍兒”的時候,相比較“棍”這個語義對應的不重疊、雙音節的“棍子”,“棍棍兒”則偏小或者偏細,這就是兒化與疊音為其語義加上了“小”的色彩,比如下面的一組詞,破折号左邊的是針對同一概念不疊音的雙音節詞,而右邊是疊音詞,請點擊音頻試聽朗讀感受一下語義色彩的不同。
桌子——桌桌兒 椅子——椅椅兒
盆子——盆盆兒 盤子——盤盤兒
但同時也有少數單音節疊音詞并不具有相對應的雙音節形式,因而就不具有“小”的語義色彩,也不一定有兒化現象,如:
角角(角落)
尖尖(兒)(最前面,最頂端)
褂褂兒(背心,汗衫)
米米兒(果實的小核仁兒;顆粒狀物)
2. 動詞性語素的重疊
重慶方言中的名詞還可以由動詞性的語素重疊而成,下面通過例子來解釋一下,如:
動詞“攪”(gao21),是“攪拌、拌和”的意思。重慶方言裡,米粉、面粉、玉米粉煮成的糊狀食物叫“攪攪”。這大概是做這類食物時要用勺子或鍋鏟不停攪動,免得粘在鍋底煮糊.不停地“攪”(動詞性語素),做出來的食物就叫“攪攪”。
動詞“耙”(ba55)是“粘、貼”的意思。用米粉、玉米粉、面粉等一類的糕餅叫“耙耙”。這大概是這種軟和有粘性的食物與動詞“耙”的詞義有關連,疊音後構成名詞。
再比如:
鏟鏟兒(鏟子)
掃掃兒(掃帚)
bai44 bai44兒(瘸子)
3.特殊的重疊形式
這一類詞在普通話裡是沒有的,它們往往以AAB的形式出現,可以兒化也可以不兒化,并且兒化音可以出現在AAB之後,也可以在AA和B之間。如:
丁丁貓兒(蜻蜓)
梭梭灘兒 (滑梯)
藤藤兒菜(藤菜)
擔擔兒面(麻辣小面的一種)
棒棒兒糖(棒棒糖)
毛毛蟲(毛蟲)
毛毛菜(蔬菜)
包包白(蓮白,一種菜名)
本期我們介紹了重慶話裡疊音名詞的三種形式:名詞性、動詞性和特殊形式的疊音名詞,除此之外也有形容詞性語素和量詞性語素的疊詞,但數量相對較少。
重慶話相比起普通話,其疊音名詞往往不讀輕聲且帶有兒化現象,且不少由非名詞性語素組成,在日常聽到重慶話時各位也可以多注意一下這些有趣的方言現象。
參考文獻:
[1]劉紅曦.重慶方言名詞的疊音現象[J].重
慶工商大學學報.西部論壇,2005(S1):215-216.
[2]駱莉萍.重慶方言重疊式淺論[J].文學界(理論版),2011(07):111-112 120.
[3]文洋.近20年重慶方言研究綜述[J].安徽文學(下半月),2018(12):162-164.
本期編輯 | 龔沁怡
本期審讀 | 董一博
責任編輯 | 甘于恩
封面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