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感情中,覺得離開了一個人就活不了,并不是因為我們有多愛對方,而是因為我們太不愛自己了。
依賴心理的主要推動力,是如影随形的羞恥感。這種羞恥感,并不是做錯了事情之後的羞愧和後悔,而是一種感到自己存在本身就是一種錯誤的羞恥,是一種對于自己生而為人的否定。美國心理咨詢師John Bradshaw稱這種羞恥感為“有毒的羞恥感”(Toxic Shame)。在它的毒性之下,我們感到無論自己做什麼、說什麼都是錯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我們需要依賴在另外一個人的身上,依靠TA的力量生活下去。
因此,依賴心理,很可能是用來對抗内心羞恥感的一種方式。
戒除依賴心理的辦法,是尋找到其他更健康、更持久的方式來對抗内心的羞恥感。因為,想必許多人都發現了,依賴他人來解決内心羞恥感的這種方法并不可靠。就算在親密關系中,也沒有人能夠永恒地、無條件地、無間斷地給另一個人提供依賴需求。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自己内心的羞恥感是從哪裡來的。鑒于這種羞恥感是一種深層次的、對于人性本質的否定,我們有理由相信,這種羞恥感極有可能來源于自己最早期的童年經曆。可能是原生家庭的傷害,可能是同伴的欺淩,可能是其他深刻的身心創傷,讓我們很長一段時間都認為自己是不值得的,不被愛的,不足夠好的。
在了解到羞恥感來源後,我們就會發現,原來自己是受過傷的孩子,我們現在種種造成困擾的依賴心理和行為,都來源于那些未能愈合的傷口。既然這些傷口長在我們的身上,所以也隻能靠我們自己來愈合。靠譜的戀人、朋友、家人可以給我們提供支持和幫助,卻永遠不可能代替我們愈合。
這就意味着:
1.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處理情緒是我們自己的責任,不是他人的。比如,我們不應該期待他人停下手中的事情,來安慰處在糟糕情緒中的我們。他們如果願意為我停下,那是出于關愛,而并不是義務。
2.我們必須學會為自己療傷。當我們意識到自己想要去依賴他人來對抗羞恥感的時候,先停一停,深呼吸一下,問問自己,“此時此刻,我最需要的是什麼?”把此時此刻的需要寫下來。然後,再問問看自己,如果不靠别人,我能否為自己滿足這樣的需要?比如說,你可能會寫下“此時此刻我需要愛人的鼓勵”,那麼,在打電話給愛人之前,是不是可以先自己鼓勵一下自己?
3.我們必須學會用心愛自己。當我們感到自己是可愛的,就不再需要依賴他人的認可和注意了。我們可以常常寫下為自己感到驕傲的事情,把它貼在家裡最顯眼的地方,時刻提醒自己。
同時,腦海中的自我對話,是我們最強有力的、對抗羞恥感的工具。内心的羞恥感喜歡自我苛責,卻害怕自我關懷。當犯了錯誤、或者感到氣餒的時候,與其苛責自己“你最沒用”、“你最弱”,我們是不是可以換一種朋友般的、關懷的、善良的語氣與自己交流?如果,我們假設自己就是那個理想中的依賴對象,我們會對自己說些什麼呢?
4.我們必須學會明白他人的局限性。作為不完美的凡人,其他人和我們一樣,都會馬虎大意,也都會自私軟弱。總有些時刻,我們最親密的朋友、最熱戀的愛人、最信任的家人也沒有能力、或者意願滿足我們的依賴需求,就像我們也無法保證能夠時時刻刻滿足對方的依賴需求一樣。在人際關系中,失望、無奈,都是正常的人性缺憾。随叫随到、完美貼心的霸道總裁,隻存在于小說裡。
值得一提的是,戒除依賴心理,尋找其他對抗内心羞恥感的方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在一些深刻的創傷面前,我們可能需要專業心理咨詢人士的幫助,才能夠走上愈合之路。
然而,歸根到底,作為獨立成年人的我們隻屬于自己,不再屬于父母,也不可能屬于親密伴侶。隻有我們,才能夠給自己提供源源不斷的能量,也隻有源于自我的能量,才能夠對抗根植于内心的羞恥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