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朱允炆在繼位之後,一改往日的軟弱形象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他太過于冒失,又急功近利,在不合時宜之際選擇了削藩。
但削藩是一個技術活兒,朱允炆偏偏要從最弱的藩王開始,給朱棣留下了充足的準備時間。
後來他又在不合時宜之際對朱棣心軟,一步一步地造就了自己的失敗。
曆史上造反的藩王不少,但朱棣是第1個成功的,能成大事者,向來是運氣和實力兼備。
朱棣是一個審時度勢,懂得韬光養晦的人,但是要做好一個帝王,文治武功缺一不可。
朱棣在領兵作戰方面一直頗有心得,即位後他5次親征蒙古,這便是他的硬實力,永樂盛世萬國來朝,百姓安居樂業,這是他的軟實力。
但是一個國家不可能隻依靠皇帝一人,有才能的輔佐大臣也是重中之重。
而朱棣的身邊有一個處處都透露着“異”的謀士,他就是姚廣孝,他有什麼過人之處?圍繞在他身上的三個預言又是什麼?
“妖僧”姚廣孝姚廣孝是大器晚成的典範,47歲時他才遇到了那個和他最契合的人——朱棣。
在此之前,他一直都處于默默無聞的狀态,出身于醫學世家的他卻并未選擇繼承家業,而是在14歲時剃度出家。
他從來并不是一個合格的僧人,佛家追求看破紅塵,了卻塵緣,可他偏偏想攪弄風雲。
在研習了幾年佛法之後,他遇上了名為席應真的道長,又拜入他的門下開始學習陰陽之術。
道教與佛教互不相通,能夠将二者融會貫通,姚廣孝就已經稱得上是奇人。
姚廣孝學有所成時正是亂世,但是他卻并未投入任何一人門下,有人覺得是當時的謀臣太多,姚廣孝并不出衆,也有人覺得姚廣志有大能,他算得天機,知道那并不是他出頭的好時機。
洪武15年,馬皇後去世,朱元璋廣招天下僧人前往各個藩地,意在祈福,就此姚廣孝遇上了朱棣,後來随其到北平,兩人常常密會。
所談内容不為人知,但可以猜到,無外乎勸說朱棣謀奪皇位。
見面時,姚廣孝曾送給朱棣一頂白色的帽子,此時朱棣為燕王,王字之上加白為皇字。
可見姚廣孝從來都不是一個安分的人,而朱棣接納了這個人,他想争奪皇位的心思昭然若揭。
面對着侄子的步步緊逼,朱棣起初有一些猶豫,在姚廣孝的勸說之下,他一點點變得堅定起來。
但此時的朱允炆尚得民心,他問姚廣孝,百姓如若不支持我,又當如何?姚廣孝答曰“臣隻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君臣二人心照不宣。
後來朱棣以清君側為理由,發動了靖難之變,直指皇位,在這個過程中,姚廣孝也展現出了他出色的軍事才能以及對戰機的把握能力。
朱棣圍困濟南三月有餘,卻連城牆都未攻破,姚廣孝連忙派人傳信,讓他班師,僵持下去隻會打擊己方的士氣。後張玉戰死于東昌,朱棣又一次退兵。
朱棣有一些氣餒,最後他聽取了姚廣孝的建議,繼續進軍,最終攻破京城。
姚廣孝是一個奇怪的人,他不談貪戀權勢,也不貪圖美色,更不在乎金錢。他早上穿上官服上朝,晚上便回到寺廟,穿上僧衣誦經。
他一直都覺得自己是一個僧人,如果不說,誰也無法知曉這個人曾經有那麼大的能耐,攪弄着天下的風雲。
他好像就是為了這件事情而生,不管是前期的蟄伏,還是後期的淡然,都在展現着他這個人的怪異。
他精通風水,善觀天象,朱棣聽取了他的意見遷都北京,而北京城更是由他親手設計。
他博古通今,負責編撰了《永樂大典》,他又樂善好施,晚年将朱棣所賜的黃金用于赈災。
從他的種種表現中,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精通佛法、道法,對儒家、兵法、醫學也有獨到的見解,可以說是智近于妖。
在這種種的事情裡,他始終藏于幕後,他是一個精明的棋手,而這個天下便是他的棋盤,曾經,他被旁人類比為劉秉忠時,沒有不悅反而大喜,這樣的人,被稱為妖僧,情有可原。
三個預言相傳姚廣孝曾經說過三個預言,更為神奇的是這三個預言多數都已成真,更加印證了他妖僧的稱号。
他的第一個預言是“飛龍當空,太子遽亡,倒覆江山于陛下”。這句話明顯說的是朱棣,主要的意思就是太子死後,這天下便是屬于他的。
這個預言顯然應驗了,太子朱标身死,朱允炆的繼位給了朱棣千載難逢的機會。
第二個則是“龍戰于野,血色玄黃,主兄弟争于室,濺血禁中。”這句話說的是皇室中的兄弟,将會為了那個至高無上的位置,大打出手,甚至會出現死亡。
這則預言隻對了前半部分,朱棣的三個兒子的确陷入了奪嫡之争中,但是朱高熾在最後,選擇了放自己的兩個兄弟一條生路。
第三個為“白龍魚服九年,亢龍有悔,堕于地,又濺血禁中,仇殺無盡無期。”這句話的意思是皇帝在位九年,因為災禍被迫退位,後來又被囚禁,與另外一人陷入無休止的鬥争。
這句話對應的應該是朱祁鎮和朱祁钰兄弟二人。
占蔔之術一直以來都玄之又玄,這三句話究竟是不是出自姚廣孝之口,早就已經無從考證了。
總結姚廣孝的确是一個傳奇而又充滿神秘色彩的人,作為唯一一個以文臣的身份進入明祖廟的人,他這一生已經足夠讓無數的人望其項背了。
他此一生不甘于平凡,是一個天生叛逆的人,而對于他的種種行徑,有人稱贊也就有人唾棄。
有人覺得他為天下,也有人覺得他挑起禍端是為賊,有人覺得他才華橫溢、與衆不同,也就有人覺得他所學皆為歪理,作為一名僧人卻不慈悲為懷,實屬離經叛道。
但是無論如何他也的确做出了不菲的貢獻,無論是《永樂大典》還是《道餘錄》,都是他留在這個曆史中的功績,是一座不朽的豐碑。
他赤條條地來到這個世上,無兒無女,也無家,最後又赤條條地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