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錦瑟無端五十弦”出自唐代詩人李商隐的《錦瑟》一詩,“錦瑟”就是中國古代的傳統樂器——瑟。瑟在古代是一件很普遍的樂器,《詩經》中就有大量提及瑟的詩句,如“我有嘉賓,鼓瑟吹笙”(《詩經·小雅·鹿鳴》),又如“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詩經·周南·關雎)。
遺憾的是随着筝的流行,瑟逐漸被筝取代,最終失傳了,所以時至今日,大多數人隻是聽說過這件樂器,但并不了解它。因為不了解,所以人們常把“錦瑟無端五十弦”簡單地理解成瑟有五十根弦,其實這種理解是錯誤的,究其原因,還要從瑟本身講起。
瑟到底有幾根弦?
瑟的曆史非常久遠,傳說為伏羲所作,也有說黃帝或者神農所作。根據《世本》的記載,庖犧(伏羲)制作了五十弦的瑟,黃帝讓素女演奏,覺得聲音太悲了,于是讓人将瑟破成了二十五弦。各類史料中記載的瑟共有六種弦制,分别為十九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二十七弦、四十五弦、五十弦,其中最為普遍的二十五弦瑟。
伏羲氏
目前出土的古瑟中最早為春秋時期的,有十八弦、十九弦、二十一弦和二十六弦四種弦制。出土數量最多的是戰國時期的,弦數從十九到二十五弦不等,但最主流的是二十五弦,這一點和史料中的記載是一緻的。至于《世本》中記載的五十弦瑟,本就是傳說,無法考證,而且時至今日我們也确實沒有發現過五十弦瑟的考古實物。
曾侯乙墓出土的二十五弦瑟
瑟在周代至戰國期間的使用曾經非常廣泛,但是從東漢以後,已經在樂隊中居于次要地位了。到了隋唐及後世,雖然也有小範圍的使用,但是已經明顯被邊緣化了,所以在形制上也就沒有了太大的突破(如弦數、大小、結構等)。因此,種種迹象表明,瑟從戰國時期基本就被定格在了二十五弦。
“錦瑟無端五十弦”應該怎樣理解?
“錦瑟無端五十弦”直白的解釋是:錦瑟無緣無故地(成了)五十根弦,既然是變成了五十弦,說明之前不是五十弦。假定這是一張最普遍的二十五弦瑟,如何讓它變為五十弦呢?答案很簡單,從中截斷就可以了,所以很顯然,這句詩裡隐含着更為深刻的寓意。
二十五弦瑟
大家在中學時一定學過“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知識淵博一點的一定聽過“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看古裝劇多的一定知道“琴瑟在禦,莫不靜好”。琴和瑟經常一起出現,因為它們的音色和諧互補,久而久之,後人用“琴瑟和鳴”指代夫妻關系和睦美好。所以,詩中的錦瑟無緣無故地被截斷了,也就象征着夫妻雙方被迫分離。
關于《錦瑟》一詩的主旨曆來衆說紛纭,有悼亡說、戀情說等,總之是傷感的基調。但是詩的可貴之處也正是在于詩人并沒有直白地點明,而是用了一種隐晦的寓意,為全詩增添了一種朦胧的美感,引發後人的無限遐想。或許感情就是這樣,越是直白越是無趣,越是含蓄才越值得品味。
錦瑟
唐·李商隐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