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漢設立經學博士之後,經學逐漸發展成為傳統學問的主流。傳統國學的基本功夫全都是圍繞着對經典的解讀展開的,即使是後世的思想大師,也離不開對傳世經典的诠釋。漢代之後的傳統學問基本思路都是在研究,古人是如何想的?要了解古人的思想,必然要探究古人的言論。單就古今文字而言,差異是比較多的。訓诂學是專門從字形、字音、字義三個角度研究漢字的,而音韻學是專門針對字音展開研究的。
音韻學又稱聲韻學,是研究古代漢語在不同時期的聲、調、韻以及其發展規律的一門學科。在音韻學上,将漢語讀音發展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從西周到漢末為上古音,魏晉南北朝到唐宋時期為中古音,元明以來為近古音。周秦時期尚無韻書,後世學者隻能從形聲字、同源詞兩個方面探讨,著作以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為代表,其中收錄九千三百五十三字,形聲字約占八千多字。魏晉之後音韻逐漸明确,并且開始了四聲的辨析,這一時期的韻書比較發達,唐斯宋詞的押韻多以這一時期的韻書為依據。後來胡人入華夏,胡語與韻書相互雜糅,入聲逐漸配隸于平聲、上聲,去聲當中,随着《中原音韻》被定位官話,中古音的韻文逐步落幕。
由于古今音變,明清不懂唐詩宋詞之韻,唐宋不識詩經漢賦之音。今人對于古人漢語讀音注音更是知之甚少。這給研究傳統學問造成了很多麻煩,比如先秦經典中的“與”和“邪”字,上古音都讀為“邪”,表示探詢語氣。再有于今看了完全是兩個字,在上古音中卻是同音同義,如“颠”和“頂”。即使是同一時期,因地域方言不同,對同樣的字詞發音也完全不同,以标準普通話和漢語拼音為例,有些地區音方言之故分不清楚“zh”音和“zi”音。要解釋古今漢字發音韻調流變的問題,不得不借助科學的研究方法,于是清代學者在文字獄的壓迫之下,紛紛抛棄了經世緻用的學問,轉向無用之用的純學術領域。
清代在音韻學的造詣上可謂是登峰造極了,但在華夏文明演變的曆程中,能利用音韻學解釋的漢語言問題僅僅是冰山一角。從學術角度來說,音韻學是認識漢字的基礎工具之一。那麼普通人學習音韻學的意義何在呢?總的來說音韻學要比考據學還要瑣碎繁苛,需要将上萬漢字整理彙編,探尋其發聲、發音的規律,他用“字母”來表示漢字的聲母系統,用五音、七音來說明字母發音的部位。期初的目的在于幫助後人正确的讀出前人的“注音”,東漢佛經傳入,唐代密教傳入,當時人需要在漢語中尋找具有同等發音的漢字來“音譯”佛經,這也從一定程度上促進音韻作為一門學科的發展。後來西學東漸,拉丁文傳入,也是采用以漢字發聲注釋外語發音的法子。
今人了解音韻學主要的意義體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豐富對漢語發展史的認知,有專門研究字形變遷曆史的,也有專門研究字義演變曆史的,而音韻學是專門研究字聲、韻、調演變的來龍去脈。二是方言及方言史的認知,同一個漢字在不同的地方往往有着不同的發音韻調,具體的規律以及方言演變的曆史背景均可從音韻學的角度探尋依據。三是訓诂離不開音韻學的研究成果,訓诂就是用今天的話解釋古人的話,是學國學,都經典的基礎,而音韻學對古人讀音的研究可以為訓诂提供可靠的參考。四是讀詩經、漢賦、韻文、唐詩、宋詞、元曲離不開對基礎格律的認知,很多詩句在今天普通話語境之下是不押韻的,失去了往昔平仄曲直、抑揚頓挫的文學美感。我們可以認為不懂平仄聲調,便無從欣賞詩詞格律之美。也可以認為不懂得音韻常識,便無從解讀古代經典之微言大義。
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訓诂學?
國學基本功:什麼是考據學?
轉載請注明出自【頭條号:極簡國學】
插圖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先聯系作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