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斯洛
亞伯拉罕·馬斯洛((1908—1970))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第三代心理學的開創者,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人物經曆
1908年,馬斯洛(A. H. Maslow, 1908-1970)出生美國紐約。
父母是從前蘇聯移民的猶太人,父親酗酒,母親極度迷信、性格暴戾。
馬斯洛智商奇高,據說有194,學習成績非常優秀。5歲起開始經常在街區圖書館閱讀書籍,把林肯當作心目中的英雄,多年後還把他當作“自我實現”的典型進行分析。
但是馬斯洛不會交際,對自己很大的鼻子感到自卑,覺得自己在沒有多少猶太人的社區裡是個異類。
直到他大學時讀到阿德勒的《自卑與超越》才得到啟示,開始瘋狂地“補償”與“追求優越”,但他似乎始終沒有徹底改變自己的自卑,成名後仍對公衆講話感到焦慮
1926 年,奉父母之命進入紐約市立學院學習法律,但馬斯洛對心理學更感興趣。一段時間後,他轉至康奈爾大學,聽了鐵欽納的課,覺得元素分析過于枯燥,後又返回紐約市立學院。
1928 年,結婚。
馬斯洛結婚時才20 歲,老婆是他的表妹,才19 歲。
此後,他前往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繼續念書,對行為主義理論感興趣,跟随赫爾研究動物學習行為。
但他的第一個女兒出生後,他開始與格式塔心理學的惠特海默等接觸,後來又迷上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頓時覺得自己之前對行為主義的癡迷非常愚蠢。
1930年,獲威斯康星大學心理學學士學位,次年獲得心理學碩士學位。
1934 年,獲心理學哲學博士學位。師從心理學家哈洛(社會心理學裡用猴子研究依戀行為的首創者),開始研究了一段時間的猿猴。
1935 年,因研究猿猴的原因,得到桑代克的欣賞,前往哥倫比亞大學任桑代克的助理。
1937年,任紐約布魯克林學院副教授。
這時,由于納粹德國的迫害,衆多歐洲知名心理學家,如格式塔心理學的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及精神分析的霍妮、阿德勒及弗洛姆等人前往美國。
馬斯洛與這些人均有交往,對他的心理學理念産生了非常重要的影響,後來他的人本主義心理學就吸收了格式塔的整體論思想、阿德勒與弗洛姆的人本主義思想,等等
1951年,任布蘭戴斯大學心理學教授兼系主任。
1954 年,出版《動機與人格》,首次提出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概念,但當時行為主義正如日中天,他的文章甚至無法在正式的心理學刊物上發表。
1961年,創辦《人本主義心理學雜志》。
1962年,成立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會,在他去世後成為美國心理學會第 32 分會,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第三勢力”獲得一席之地。
1967 年,當選為美國心理學會主席。
1970年,因心髒病去世。在其死後,迅即成立了國際人本主義心理學會。
學術觀點
1.人本心理學方法論
馬斯洛所推動和發展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是在批判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的基礎上建立的。他反對在心理學研究中把人當作動物和機器和盲目照搬自然科學研究方法的機械主義心理學方法論,倡導以“問題為中心”而不是以“方法為中心”,以“整體動力論”消除還原主義的弊端,消解科學與價值的矛盾,使心理學成為“價值科學”,提倡性善論和對健康人格的研究,重視人的潛能、自由、責任和尊嚴,強調人性與社會價值的統一,建立起以人為中心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方法論。
2.需求層次論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思想,主要載于他 1954 年出版的《動機與個性》一書。他所說的動機,是指人性本質中的善根。動機像一棵大樹的種子,在長成大樹之前,種子之内已蘊藏了将來成長為一棵大樹的一切内在潛力。人類的動機也就是個人出生後一生成長發展的内在潛力。
馬斯洛認為人都潛藏着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這些需要在不同的時期表現出來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勵人行動的主要原因和動力。人的需要是從外部得來的滿足逐漸向内在得到的滿足轉化。馬斯洛在人生的兩個階段提出了不同的觀點,所以我們在一些書上隻能看到馬斯洛需要層次的五個層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與歸屬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具體地說,按照重要性和層次性排序,七種不同層次的需要主要指:
生理需求
生理上的需要是人們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飯、穿衣、住宅、醫療等等。若不滿足,則有生命危險。這就是說,它是最強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層需要,也是推動人們行動的強大動力。當一個人為生理需要所控制時,其他一切需要均退居次要地位。
安全需求
安全的需要要求勞動安全、職業安全、生活穩定、希望免于災難、希望未來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較高一級,當生理需要得到滿足以後就要保障這種需要。每一個在現實中生活的人,都會産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禦的實力的欲望。
社交需求
社交的需要也叫歸屬與愛的需要,是指個人渴望得到家庭、團體、朋友、同事的關懷愛護理解,是對友情、信任、溫暖、愛情的需要。社交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細微、更難捉摸。它與個人性格、經曆、生活區域、民族、生活習慣、宗教信仰等都有關系,這種需要是難以察悟,無法度量的。
尊重需求
尊重的需要可分為自尊、他尊和權力欲三類,包括自我尊重、自我評價以及尊重别人。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夠得到完全的滿足,但基本上的滿足就可産生推動力。
認知需要
又稱認知與理解的需要,是指個人對自身和周圍世界的探索、理解及解決疑難問題的需要。馬斯洛将其看成克服阻礙的工具,當認知需要受挫時,其他需要的能否得到滿足也會受到威脅。
審美需要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每個人都有對周圍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欣賞。
自我實現
自我實現的需要是最高等級的需要,是一種創造的需要。有自我實現需要的人,往往會竭盡所能,使自己趨于完美,實現自己的理想和目标,獲得成就感。馬斯洛認為,在人自我實現的創造過程中,産生出一種所謂的“高峰體驗”的情感,這個時候的人處于最高、最完美、最和諧的狀态,具有一種欣喜若狂、如醉如癡的感覺。
馬斯洛認為七個層次要按照次序實現,由低層次一層一層向高層次遞進。隻有先滿足低層次的需要才能去滿足高層次。所以一定程度上,過于機械化。但是我們也要肯定馬斯洛理論的完整性,以及他對管理、教育等方面作出的貢獻和啟示。
3.自我實現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個人人格獲得充分發展的理想境界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self actualization)就是人性本質的終極目的,也就是個人潛力得到了充分發展。據馬斯洛估計,人群中能夠自我實現者不過十分之一,原因是個人條件之外,難免受環境因素的限制。他選出美國名人中傑佛遜、林肯、愛因斯坦等人,認為他們都是自我實現的人。
傑出貢獻
亞伯拉罕·馬斯洛提出了融合精神分析心理學和行為主義心理學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于其中融合了其美學思想。他的主要成就包括提出了人本主義心理學,提出了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代表作品有《動機和人格》、《存在心理學探索》、《人性能達到的境界》等
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為其美學理論提供了心理學基礎。其心理學理論核心是人通過"自我實現",滿足多層次的需要系統,達到"高峰體驗",重新找回被技術排斥的人的價值,實現完美人格。
社會評價
馬斯洛認為人的本性是中性的、向善的,主張完美人性的可以實現性,是一種樂觀主義的美學,但他離開社會實踐談審美體驗、審美活動,有抽象、片面之嫌。《紐約時報》評論說:"馬斯洛心理學是人類了解自己過程中的一塊裡程碑"。還有人這樣評價他:"正是由于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