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益生菌的最新研究

益生菌的最新研究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3 18:43:25

價格混戰,活菌數量不足,與産品标稱的活菌添加量相去甚遠……種種亂象背後,是我國益生菌産業的快速爆發。數據顯示,我國益生菌市場平均年增速達15%,2020年在疫情刺激下銷售額增速一度超過20%。

快速擴大的市場吸引新老品牌争相布局,價格戰愈演愈烈,一些電商平台甚至出現不足10元一盒的低價産品,其功效宣稱能否得到保證受質疑。

據業内人士透露,我國益生菌産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也導緻部分益生菌産品缺乏有效的臨床驗證或功能驗證而急于上市。某些益生菌産品缺乏對功能的客觀描述,給整個産業發展帶來負面影響,亟待制定相應标準或法規來規範市場。

益生菌市場加速擴容

“中國已成全球第二大益生菌消費市場,雖然益生菌研究基礎薄弱,但發展迅速。”中國微生物學會永久會員段雲峰表示,2017年,國際臨床試驗注冊平台(ICTR)中國益生菌臨床研究注冊數量不到50,而到2019年已超過300。2020年一季度,我國益生菌産業銷售額增速達到20%以上。

歐睿國際數據顯示,2019年全球益生菌市場價值約400億歐元,中國益生菌市場平均年增速約為15%,預計2022年接近900億元市場規模。市場調研機構ZION Market Research預計,到2025年,全球益生菌産業産值将超過770億美元,中國市場占比将超過25%。在乳企澳優看來,益生菌有望成為下一個千億級的大健康市場。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營養與健康所所長丁鋼強在今年3月舉行的中日益生菌健康發展與創新論壇上表示,我國益生菌産業正由初期向成熟期轉變,多元化的消費需求對益生菌産業的健康應用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國内許多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益生菌産品銷售非常好,某企業單個益生菌品牌年收入達到百億以上。

段雲峰認為,疫情對免疫需求的催化,加速了國内益生菌市場的擴容。國内現階段益生菌研究趨勢是深挖菌株功能,向功能食品、藥品轉換。乳酸杆菌和雙歧杆菌在菌株層面的作用存在個體差異,為益生菌未來的個性化應用提供了可能。

結合相關企業财報可以看到,2020年,健合集團嬰幼兒益生菌收入為13.96億元,同比增長11.2%。同年,科拓生物食用益生菌制品闆塊實現營收3262.09萬元,同比增長63.98%,并聯合小葵花、江中藥業、上藥信誼、桂龍藥業、雲南白藥等制藥企業開展各種形式的益生菌适應症臨床試驗、藥物開發等科研活動。

部分産品缺乏有效驗證

随着益生菌市場的快速壯大,段雲峰感受到了企業、資本與科研機構的碰撞。

早在2007年,段雲峰就開始從事益生菌研究,當時國内益生菌産業尚處于萌芽期,主要應用集中在嬰幼兒配方奶粉領域。2012年,美國率先發起人體微生物組計劃,帶動國際益生菌研究興起。以此為起點,國内益生菌研究開始增多。

“當時國内已經有企業在做益生菌凍幹粉,但沒有進口菌粉這麼大的規模,對于什麼菌株能夠發揮作用,什麼樣的産品可以應用益生菌,概念還不是特别清楚,很多時候都是在模仿國外品牌。”段雲峰認為,我國益生菌産業應用高速發展是在2015年之後,國内很多研究機構開始從人體腸道分離有益菌進行培養、轉化與篩選。到2019年,圍繞益生菌産業的資本動作開始增多,“推動因素肯定是市場需求”。

2018年8月,湯臣倍健以6.7億澳元完成對Life Space品牌方澳洲益生菌企業LSG的收購。2019年7月,澳優通過可換股債券間接收購豐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6.1%的權益,強化在益生菌領域的研發和供應基礎。2020年12月,均瑤健康宣布與微康益生菌(蘇州)股份有限公司簽訂三年合作協議,推動微康益生菌産品在均瑤産品的應用,并在慢病健康管理應用開展合作。今年以來,光明乳業跨界推出光明健能Jcan益生菌,蒙牛也推出M8活性益生菌粉、蒙牛悠瑞益生菌固體飲料。

段雲峰透露,近兩年國内益生菌産業快速增長,“很多企業就想短平快,不希望投入很多資金和時間做研發,需求多種多樣,不投入研發就不可能很好地滿足需求。”

研發人員張傑(化名)如此總結當前的益生菌産研互動:某企業計劃開發一種産品功能,詢問有無現成的菌株可以滿足需求。有,就去轉化;沒有,就去找下一個研發機構。“我現在還沒遇到一家企業願意給予足夠長的時間和一定資金進行研發。最常見的情況是,當一種菌株還沒有得到足夠證實,就被企業拿去應用了。”

光明乳業同樣向新京報記者證實,目前我國益生菌産業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各種益生菌産品快速上市,但也導緻部分益生菌産品缺乏有效的臨床驗證或功能驗證而急于上市。某些益生菌産品缺乏對功能的客觀描述,給整個益生菌市場發展帶來負面效果。

低價促銷功效難保

這些倉促打入市場的益生菌産品,最大問題在于功效難以得到保證。

段雲峰表示,現在很多産品打着“益生菌”旗号,但實際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益生菌。“比如,一些産品标稱添加了植物乳杆菌,但不寫菌株号。植物乳杆菌隻是菌種名稱,具體起作用的是該菌種下的某個菌株,不同菌株的作用差異非常大。很多消費者不明白這個道理,就給商家提供了很多操作空間。”

2018年左右,張傑從市場上采集了100多個益生菌凍幹粉樣本進行實驗,結果顯示這些産品的主要問題是“活菌數量太少”。“約有七八成的樣本活菌數量達不到産品宣稱值,還有很多産品連國家規定的100萬CFU/ml(g)最低活菌數量都達不到。”

另一位益生菌行業權威專家曾在2019年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由于益生菌研發屬于尖端科學,國内外尚沒有相關标準,很多專業機構都無法對産品中含有的益生菌種類以及活菌數量進行辨别,這也導緻益生菌産品魚龍混雜。“據我們當時摸底調查,市面上90%的益生菌産品中活菌含量非常低,甚至沒有,這就導緻消費者服用一些産品後沒有效果。”

2019年3月,有媒體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11款主流益生菌産品顯示,漢臣氏益生菌粉(四聯菌)、童年時光益生菌牛初乳粉、昂立超級益生菌粉産品中的活菌數分别隻有宣稱值的6%、26%、44%。

“現在去測,我估計不達标的會更多。”段雲峰觀察到,益生菌的免疫作用在疫情期間被放大,行業的快速增長吸引很多新品牌入局,原有益生菌品牌趁機促銷,導緻益生菌市場價格戰十分激烈,尤其在電商平台,“10元以内就能買到一盒”。

一位業内人士坦言,近兩年有些大品牌的益生菌産品銷量增長,但原料采購量卻在減少,“你想想就會知道是啥意思了,菌的成本最高,把成本降下來就可以打價格戰。”

标準和法規亟待制定

與産業的快速增長相比,益生菌相關标準、法規的制定還相對滞後。

食品科普專家雲無心此前接受新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益生菌要發揮作用,必須達到有特定功能的菌株、有足夠量的活菌到達胃腸、對人體産生明确的健康好處這三條基本要求。益生菌商品中是否含有宣稱的菌、菌的活性在産銷鍊中能否得到保證,消費者無法判斷,而目前國内外均沒有建立益生菌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監管标準。

在沒有監管标準的情況下,原衛生部于2001年發布的《益生菌類保健食品評審規定》要求,活菌類益生菌保健食品在其保存期内活菌數不得少于100萬CFU/ml(g),即單位含量需達到百萬級别,但專門針對普通食品類型的益生菌标準依舊缺失。

新京報記者購買的10款益生菌粉産品中,有4款執行的是企業标準,另外6款執行的是GB/T29602《固體飲料》推薦标準,其中對益生菌活菌數量無具體規定。另有益生菌産品使用了GB7101-2015《飲料》國标,其中規定标示活菌型的乳酸菌飲料産品乳酸菌數應≥100萬CFU/g(ml),但乳酸菌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益生菌概念。

益生菌的最新研究(益生菌調查③沖擊千億市場)1

新京報記者日前探訪線上線下市場發現,除“媽咪愛”等極個别産品外,絕大多數益生菌産品對貨架期内的活菌數均未予以明确标注,僅标注了出廠時添加的活菌數,或模糊地标注“添加量”“含量”,産品貨架期内的活菌數量普遍成謎。各企業官方客服給出的解答普遍是“隻要儲存得當,菌數不會降低很多”,或“活菌數量在有效期内都有保證”。

光明乳業認為,目前益生菌行業亟待制定相應标準或法規來規範市場,如出台相關益生菌定義及益生菌評估驗證标準,益生菌産品生産和流通環節的管理規範等标準。

澳優方面也稱,我國益生菌在藥品、特殊食品方面的法規在逐步完善,如《益生菌申報和審評規定(征求意見稿)》于2019年發布,要求此後申報保健食品中的益生菌需明确菌株号。益生菌功能跟菌株号最為相關,因此該征求意見稿的出台使特殊食品中的益生菌相關法規進一步完善。不過,其中提到的益生菌保健食品申報需做的耐藥性試驗方式,截至目前還未給出明确方案,這對已經習慣在普通食品賽道競争的中國益生菌企業來說,無疑降低了功能性益生菌的研發熱情。

與國際巨頭仍存差距

盡管國内益生菌市場火熱,但相關品牌與美國杜邦、丹麥科漢森、日本永森等國際巨頭相比仍存在差距。

在2020年9月召開的第三屆中國食物營養健康産業發展大會上,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教授級高級工程師魯軍指出,與國外相比,我國新食品資源基礎研究薄弱,缺乏核心技術,如我國現已批準的益生菌品種多為外資企業壟斷。

2020年6月,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瑞士乳杆菌R0052等53種“三新食品”的公告》,将嬰幼兒食品允許添加的益生菌從過去7個菌種的9種菌株,增加至10個菌種的12種菌株。盡管可選擇範圍擴大,但這12種菌株全部來自海外。直到2021年4月國家衛健委公布澳優旗下錦旗生物申報的MP108鼠李糖乳杆菌新食品原料獲得批準,可用于嬰幼兒食品,才打破嬰幼兒自主産權菌長達11年被“洋菌株”壟斷的難題。

據澳優方面介紹,MP108曆經10年研究,通過不同耐受性和功能性平台試驗,最終在1000多菌株中選出。自2015年起,錦旗生物研發團隊即針對MP108規劃了從體外到動物體内再到人體臨床的試驗,僅人體臨床研究就經曆了6年近900人的臨床循證。

上述益生菌行業權威專家表示,我國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就開始從事益生菌研發,科研水平與國外基本沒有差距,目前很多高校、科研單位、企業都有自己的菌株,但問題在于缺乏有效的臨床試驗來評價菌株功能,因此呼籲更多企業注重科學數據,而不是套用功能。

段雲峰也指出,我國益生菌市場增長較快,但國産菌粉原料市場占有率仍然較低,主要是過去幾十年沒有把握住臨床試驗和科學數據。近兩年,國内益生菌臨床研究注冊數量已增加到幾百個,說明已經意識到問題所在。随着國産菌株逐漸上市,一些進口菌株已出現大幅降價。待部分進口菌株20年專利期過去,國内生産進口菌株也将不再受限,價格會持續降低。不過,益生菌研發與市場需求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依然是國内益生菌産業需要解決的問題。

新京報記者 郭鐵 攝影 郭鐵 攝影 郭鐵

編輯 李嚴 校對 李銘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