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省江口縣,曾經流傳着這樣一首關于岷江的童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盡成都府。”這句童謠惹得無數人紛紛好奇,岷江底下究竟有沒有寶貝?
2013年,一位村民深夜潛入岷江江底,沒想到竟然真的撈出了一隻金虎和一枚金印,而這個金虎和金印剛好是一組物件兒。
一位古董商看到這“寶貝”後直言:“我看中這個金印了,給你800萬,你把這對物件兒讓給我!”
這位農民立馬就與古董商達成了交易,從此搖身一變成了富豪,然而他卻不知自己已經大禍臨頭!
那麼,這對金印到底是何來頭?村民為何會大禍臨頭?這要從那首童謠說起...
童謠傳言變成真
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
這句短短的童謠,從字面意思上看,就是岷江江底埋了很多寶貝,這些寶貝價值連城,如果被挖出來都能買到一座成都城。
而之所以會有這樣的童謠,是因為有民間傳言稱,明末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曾率部開動1000多艘船沿着岷江南下,這些船上裝滿了金銀珠寶。
然而,在經過彭山江口時,張獻忠的船隊忽然與另一支部隊狹路相逢。
張獻忠戰敗後棄船逃走,那些船隻則因為兩軍混戰被擊沉到了江底,船上的金銀珠寶也随之沉到了海底。
有人說這些珠寶沉下去後就再也沒人能打撈得出來,于是就留下了這樣一個傳言。
鎮上的人普遍文化程度不高,對我國曆史文化也不甚了解,人們便以為這傳言來自野史不足為信。
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大人們一聽到小孩唱這幾句歌謠,都呵呵一笑,認為這不過是流傳許久的傳說,也許岷江江底啥也沒有。
但直到2005年發生的一件事,才讓人們紛紛相信,原來岷江江底的确有寶貝!這一年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呢?
當時,四川省江口縣政府為了解決水患問題,打算在岷江建設水利工程。
關于工程的一切批文手續落定後,施工隊開始動工了。
有一天,一位工人正在施工作業,忽然從泥坑裡撈出了一個黑乎乎的東西,他以為是鐵塊便将其扔到一邊。
鐵塊躺在地上的時候,他忽然注意到這個鐵塊形狀很眼熟,有點像元寶,于是他便用水将它清洗幹淨。
等他将鐵塊上的淤泥清洗幹淨後,才發現這原來不是鐵塊,是銀錠!
于是,他再次查看剛才發現銀錠的地方,果然又掏出了幾個相同形狀和大小的銀錠。
工人迅速将這幾個銀錠交到了施工隊負責人手上,負責人一看是文物,趕忙給文物保護部門打了電話。
之後,文物保護部門的考古工作人員就趕來了,現場施工也暫時停下,等待具體通知。
考古人員把這些銀錠帶回了文物局,經過對銀錠上文字的分析,他們判斷這正是鑄造于明代的銀錠。
考古人員也知道關于岷江的那首童謠,于是判斷在發現這些銀錠的地方,應該還有其他的物件兒。
之後,考古人員便對這幾塊銀錠周圍的水域進行了勘查,果然又發現了大量的銀錠。
除了這些銀錠,還有很多明代時期的貨币。
村民深夜潛入江底尋寶
這一消息傳開後,附近的村鎮直接炸開了鍋,幾乎所有的村民都在議論,原來岷江江底真的有寶貝!
有些村民得知這一傳言居然變成了現實,紛紛後悔自己沒有“先下手為強”,也有一些村民抱着一夜暴富的心态,打算去碰碰運氣。
然而,說歸說做歸做,這些“寶貝”都沉睡在岷江江底,去挖寶無異于拿自己的性命去豪賭,于是一些村民隻好“望洋興歎”。
不過,也有一位姓宋的村民,自認為水性很好,決定去江底一探究竟。
2013 年清明節晚上宋某趁着月黑風高,村民們都睡下了,便穿着潛水服悄悄來到了江口鎮的岷江邊。
他小心翼翼地下水,朝着江底的方向遊過去,在淺水區有一些光亮他還能看到方向,到了更深處卻是漆黑一片,啥也看不見。
宋某雖然水性好,但在這漆黑的江底也是慌得不行,生怕有什麼怪物之類的纏上他,他想返回岸上可又不甘心。
于是,他強忍着恐懼的情緒,在江底四處摸索着,很快他就感覺自己摸到了一個異型的堅固物體。
他趕忙将這玩意兒撈起,以最快的速度遊回了岸邊。
回到岸邊後,他大口地喘着粗氣,心裡嘀咕着:“該不是個石頭疙瘩吧!”
他借着月光看了看,好像是個什麼動物,于是,趕忙揣着東西回到了家裡。
到家後,他直奔水龍頭跟前,将這個玩意兒反複沖洗,回到屋裡開燈一看:嚯,是一隻金燦燦的小老虎!
他湊上去咬了一口,老虎身上立馬留下了一排淺淺的牙印,他大驚:“媽耶,是純黃金的!”
這讓宋某興奮得一夜沒睡,第二天一早他就找到了一個古董商袁某,袁某一看這金虎直接開出了80萬元的高價!
宋某家裡雖然很窮,但他也不傻,心想既然袁某能開到這價錢,這玩意兒肯定很值錢!
于是,他打算再去江底碰碰運氣,看看能不能撈到更值錢的玩意兒。
三天後,宋某再次趁夜色潛入了岷江江底,在摸到金虎的那一片水域裡繼續搜索。
大約十幾分鐘後,他竟然又摸到了一個方塊塊。
他把方塊塊帶回家清洗後,發現這是一方金印,扁扁的又像是什麼東西的底座,于是他便随手把那隻金虎搭在了上面。
這一搭,差點讓他驚得眼珠子都掉下來:金虎和金印居然一對兒!這也太湊巧了吧?
興奮之餘,他猜想這兩個物件兒如果一起賣出去,肯定會更值錢,便決定盡快找到一個有實力的買家出手。
家人得知這件事後,擔憂地問道:“這個算是文物吧,敢不敢賣呀?”
不料宋某理直氣壯地說:“這玩意兒沉到江底幾百年了都沒有人下去打撈,如今我冒死打撈上來,就是我的了!”
搖身一變成富豪幾天後,古董商袁某再次找到了宋某,還是打算以80萬的價格買下那隻金虎。
然而等他看到金虎和金印組合在一起後,兩眼瞬間放光,直接讓宋某自己開價!
宋某一看袁某如此激動,便獅子大開口:“最少得翻個10倍!”
袁某立馬明白了宋某的意思,爽快地答應:“我的确看上這個寶貝了,那就800萬,你把它讓給我!”
于是,二人很快完成了交易,原本生活捉襟見肘的宋某,突然坐擁了800萬資産,瞬間就飄了!
他立馬開始蓋房子、買車子、買家具,還四處吃喝玩樂,過起了富豪的日子。
很快,宋某一夜暴富的消息傳遍了周邊村鎮,而村民們都知道他水性很好,猜想他可能是在江底尋到了寶貝。
于是,鎮上就出現了很多尋寶人,有單獨行動的,也有組成團夥的,紛紛潛入江底撈取文物再倒賣給文物販子。
而最初買下金虎金印的文物販子袁某,又将金虎金印以及一些銀錠以1360 萬元的價格賣給了另一個販子。
之後,這組金虎金印又被倒賣了幾次。
随着江口縣倒賣文物的情況愈演愈烈,公安部門成立了專門打擊倒賣文物的工作組。
2016年,四川眉山市彭山區警方破獲一起特大文物倒賣案件,追回了1000多件文物。
其中一枚名為“永昌大元帥印”的金印引起了曆史學界、媒體、以及網友的廣泛關注。
而這枚金印,正是當年宋某從江底打撈出來的。
據四川地方媒體的報道,這枚“永昌大元帥印”是金質虎鈕方印, 邊長10.3cm,底座厚度1.6cm,整體高度 8.6cm。
印鈕是一隻立起來的虎,虎口大張着,虎身微微前傾,虎尾向上卷曲,虎身的鬃毛和斑紋清晰可見。
虎腳則踩着印台,印台底部一共有3行印文,每行2個字,以九疊篆陽文刻着 “永昌大元帥印”六個字。
由于虎鈕左側還刻着“癸未年仲冬吉日造”等幾個字,由此專家斷定這方金印是明末期間的物件兒。
而關于這個金印的主人,史學界卻曆經了一番争論。
神秘的金印主人一些學者通過研究《明史》發現,明代一般隻有皇帝、皇後、太後、皇妃、太子、親王、親王妃、親王世子等皇室宗親,才有資格使用金印。
而明代的皇室宗親中,并沒有“永昌大元帥”這樣一個身份。
因此專家們推斷這枚金印的主人,很有可能是明末的某個起義軍首領。
不過在明末農民戰争中,有多位起義領袖曾經自封、或者被封為元帥,要想快速找到這枚金印的主人并非易事。
曾有學者認為,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李自成曾經建年号“永昌”,這枚金印的主人很可能是李自成。
不過金印上顯示的鑄造年份是“癸未年仲冬吉日”,也就是崇祯十六年(1643年)農曆十一月。
而這個時候李自成已經自立為王了,因此他不太可能再自封為“永昌大元帥”。
況且李自成農民軍是不會把“印”字寫在印上的,因為李自成後來建立的大順政權曾經頒發了明文規定:
一切文書必須避諱海、玉、光、明、印、受、自、務、 忠、誠等十個字。
而這個“印”字之所以被避諱,是因為李自成父親的李守忠,别名為“印”。
基于以上兩點,專家們随即推翻了金印主人是李自成的猜想。
不過,專家們很快又将金印的發現地點與一個曆史事件聯系起來了,那就是岷江童謠中涉及的那個沉船事件。
于是,另一位曆史人物便出現了,這個人正是明末起義領袖張獻忠。
據清初四川富順人楊鴻基所著的《蜀難紀實》記載:
崇祯十六年 (1643 年)五月,張獻忠攻占了武昌,并在武昌自立為“大西王”,建立了所謂的大西農民政權。
此後,張獻忠又向南邊陸續進軍,占領了湖南(全部)、湖北南部、廣東、廣西北部等地區。
次年正月,張獻忠繼續向四川進軍,并在八月份占領了成都,之後在成都稱帝。
而這枚金印鑄造的時間,正好是他稱帝前自封“永昌大元帥”的時間。
也就是說,張獻忠早年當元帥時持有這枚金印,後來稱帝了仍然保留着這枚金印。
到了大順三年(1646年),他創立的大西政權内因外患,外有南明軍和清軍的夾擊,内有各種起義叛亂。
當時,張獻忠已經無力收拾這些爛攤子了,隻好計劃放棄成都。
于是,他帶着一衆大臣和金銀珠寶,率軍開動1000多艘大船,準備順着岷江而下轉移這些年積攢的财産。
隻不過他沒想到,在逃到江口時遇到了明朝殘部,兩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他的部隊被打得潰不成軍,眼看就要全軍覆沒了。
為了保住性命,他隻好放棄了滿載财物的船隻,又倉皇逃回了成都。
而這枚“永昌大元帥印”就與那批船隻一起,沉入了到了岷江江底。
由此,江口縣的童謠傳言果真變成了現實,而金印主人的身份之謎也終于被解開了。
一夜暴富背後的禍端這枚金印的主人身份确定後,文物保護部門為了避免文物流失,決定在江口展開大型考古發掘活動。
2017年1月5日,江口水下考古發掘正式啟動,經過考古人員的不懈努力,先後打撈出來了 3 萬多件文物。
這次出水的文物數量之多、質量之高堪稱當年的全國之最。
而随着越來越多的文物被打撈上岸、追繳充公,一大批文物販子也受到了相應的懲罰。
這其中就包括當初盜走“永昌大元帥印”的宋某,以及高價倒賣金印的文物販子袁某...
宋某入獄後,接受了多次批評教育才明白,文物不管身在何處,都是國家的寶貴财産。
任何人都沒有權力将“無主”的文物進行盜掘、倒賣,因為這樣很可能會造成國家的寶貴文物流失到海外。
因此,公民發現文物後應該第一時間上報給文物保護部門,等待專業的考古人員前來開掘。
即便是自己撿到了流落在外的文物,也應該盡快上交給文物保護部門。
在這一點上,一位名叫劉定全的農民為大家做出了榜樣。
1982年,農民劉定全在外邊打工,工作時無意間發現了一塊泛着些許金光的東西。
他便将這個東西帶回了家,沖洗過後他發現,這居然是一個烏龜造型的金疙瘩。
看着這個通體金黃的金疙瘩,劉定全心想發大财了,可轉念一想這個東西造型奇特,應該屬于文物吧?
于是,他便找到了一位專家,專家仔細鑒定後告訴他這是一枚金印,是非常珍貴的文物,并問他能否上交給國家。
劉定全一聽是文物,便積極将其上交了,國家有關部門為了表彰劉定全的行為,為他頒發了350元的獎金以及一張獎狀。
後來,這枚金印被博物館收藏了,劉定全到博物館後,看到大家都在欣賞這枚金印,瞬間覺得自己做對了這件事。
不過,那段時間也有很多人替劉定全鳴不平,因為這枚金印的估值是2億元。
因此這些人認為劉定全作為這枚金印的發現者,為國家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價值2億元的寶物才給他獎勵350元,實在是太“虧待”他了。
如果當時他将那個物件兒當成黃金賣了,說不定早都已經大富大貴了。
不過劉定全本人卻不這樣認為,他覺得文物原本就是屬于國家的财産,文物充公後國家并沒有拿去賣錢,而是收藏進了博物館供百姓鑒賞。
雖然他們一家人的日子仍然過得很清貧,但他認為自己活得坦坦蕩蕩,問心無愧。
不得不說,農民劉定全的三觀簡直太正了,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
結語村民宋某冒着生命危險,潛入江底尋找沉船寶物,就理所當然地認為尋到的寶物歸自己所有,這是非常無知的。
我國擁有五千年的古代文明,各個朝代的老祖宗們為後世留下了無數珍貴的文化遺産。
這些被發掘出來的遺産理應被收藏在博物館,歸全民所有,供百姓鑒賞!
任何想要将國家文物據為己有的人,都是極其自私、無知的,應該受到人民的譴責和法律的嚴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