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專欄作者 朱宇方】
1月26日,德國國防部長克裡斯汀·蘭布雷希特(Christine Lambrecht)宣布向烏克蘭提供5000頂軍用防護頭盔,并稱這表明德國“非常接近烏克蘭一方”。
在烏克蘭戰火幾乎一點即燃,美國和其他北約盟友加緊向其提供軍事援助的當口,德國此舉,如《明鏡》周刊所言,仿佛是一場諷刺劇。
《紐約時報》1月27日報道:“德國承諾提供5000個頭盔幫烏克蘭自衛,此舉遭到嘲笑。 ”
烏克蘭曾多次請求德國提供包括軍艦和防空系統在内的武器和軍事裝備,以抵禦俄羅斯可能發動的襲擊,但德國政府始終拒絕。
此前,聯邦政府還駁回了愛沙尼亞為向烏克蘭提供九門榴彈炮提交的許可申請。(這批武器之所以需要德國的批準,是因為它們是當年東德的庫存武器,先是附條件出售給芬蘭,然後又被轉讓給愛沙尼亞。)蘭布雷希特表示,紅綠燈政府的聯合執政協議不允許向危機地區運送此類武器。
除了殺傷性武器,烏克蘭駐德國大使安德烈·梅爾尼克(Andriy Melnyk)也的确表示過烏克蘭急需“頭盔和防彈背心,以供目前報名參加後備軍的志願者與武裝部隊一起保衛家園”,但他們想要的數量是10萬套。所以梅爾尼克對德國的5000頂頭盔表達了巨大失望:
德國的這種“純粹的象征性政治舉動,隻是杯水車薪,甚至連安慰都算不上……烏克蘭期待德國政府的180度大轉彎,期待真正的範式轉變。”
德國面臨的掣肘
德國有沒有可能做出這樣的轉變?
俄羅斯在烏克蘭邊境附近排兵部署,要求烏克蘭永遠不成為北約成員,要求從東歐成員國撤出所有北約軍隊,并保證鄰近的斯堪的納維亞國家芬蘭和瑞典永遠不會加入北約。俄羅斯要求對過去25年的歐洲安全秩序進行修改,仿佛決意要改變歐洲現有的力量均衡。
面對咄咄逼人的俄羅斯和叫苦連天的烏克蘭,德國政府出奇地謹慎。
肖爾茨領導的聯邦政府強調,如果俄羅斯發動軍事襲擊,德國将與歐盟和北約共同作出反應。與此同時,德國始終不願将北溪2号天然氣管道納入對俄制裁内容,不願就是否會停用這條管道做出明确表态。而德國政府目前的态度表明,即使俄羅斯與烏克蘭交戰,德國仍不排除向俄羅斯采購天然氣的可能。
因為美國的百般阻撓,北溪2号天然氣管道去年9月完工,迄今尚未投入使用。美國擔心這條管道會使歐洲更加依賴俄羅斯的能源,從而使普京獲得對德國和歐盟的控制力。事實上,即便沒有北溪2号,俄羅斯的天然氣也已經扼住了德國經濟與民生的咽喉。
北溪2号路線圖(資料圖/BBC)
目前德國55%的電力來自核能、煤炭和天然氣發電廠。按照退出核能的計劃,德國的最後三個核電站将在今年年初關閉;而且為了實現氣候保護目标,“理想情況下”,德國還将在2030年停止使用燃煤發電。這意味着:在未來九年内,德國将減損近40%的電力産能。
如果想要用可再生能源補上這個缺口,截至2030年,德國每周必須建造25-38台風力發電機,但目前每周的建造量隻有9台,而且靠天吃飯的風能顯然也不夠靠譜。除了發電,德國的工業生産和民生供暖也都離不開天然氣。
德國政府提出,未來的目标是使用潔淨的氫能完全替代天然氣,但就技術發展現狀而言,這顯然還隻能算是個願景。在邁向氫能的過渡時期,所有主要研究都表明,還是隻能靠天然氣。燃燒天然氣雖然也會産生二氧化碳,但畢竟隻有褐煤的一半。
所以,正如德國新一屆紅綠燈政府的執政協議所言:天然氣“在過渡時期是不可或缺的”。
目前德國超過90%的天然氣需求靠進口滿足,主要來自三個國家:俄羅斯、挪威和荷蘭,全部通過管道運輸。但由于地震的風險,荷蘭不得不大幅減少氣田開采,并且很可能會完全停止開采。這将使德國更加依賴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目前該企業對德國的供氣量已經占德國進口總量的55%。
液化天然氣當然也是一個選擇,通過油輪從美國、卡塔爾或澳大利亞等地運往德國。但液化氣價格昂貴,而立足于退出化石能源的德國根本沒有價格談判的籌碼,再說德國的液化天然氣港口還隻存在于規劃書中。
除了天然氣這個具體問題之外,德國在處理與俄羅斯和東歐國家關系時還有其他掣肘。
一方面,德國與俄羅斯、烏克蘭的地理距離都不遙遠,一旦俄烏陷入軍事沖突,德國将不得不直面複雜的地區局勢。另一方面,德國畢竟背負着二戰的包袱,在處理與東歐國家關系時從來低調謹慎。而且,在俄烏問題上,歐盟成員國各有不同的利益與期望,德國若以一己之力行事,無論是對于歐洲的團結,還是對于德國在歐洲的号召力,都沒有好處。
以政治方式解決俄烏危機,該是德國第一選擇
其實早在20世紀70年代,時任西德總理的勃蘭特(Willy Brandt)就已經意識到,在處理與蘇東陣營的關系時,處在冷戰前沿鋒線上的西德不應為美國是從。他因此提出“新東方政策”,改善了西德與蘇東陣營的關系,保障了地區和平,也大大提高了西德的政治聲譽和政治影響力。
“新東方政策”不僅成為勃蘭特留給德國的重要政治遺産,也指明了德國在處理美蘇/美俄沖突以及與東歐國家關系時的現實道路。
維利·勃蘭特(資料圖/維基百科)
就當前德國在俄烏沖突中的踟蹰表現,有不少人直指德國自私軟弱,難擔領導和團結歐洲之大任。
也有批評意見稱,烏克蘭危機仿佛一面放大鏡,揭示了德國外交政策存在的結構性問題:德國總想要面面光,希望捍衛價值觀,希望歐洲聯合行動,希望在世界上發揮作用,希望保護經濟利益,而當這些方面之間出現沖突時,就像現在,德國就會因為無法确定優先級而無力作為。
這些批評意見或許都有一定的道理,德國近期在烏克蘭問題上的外交表現的确略顯笨拙,但對于德國這樣一個位于歐洲中心位置,既背負着曆史包袱,又存在現實能源依賴的中等大小國家來說,即便它有心“180度轉彎”,也無力“實現真正的範式轉變”。
以政治方式解決烏克蘭危機,維護地區穩定,這才是德國最現實的外交策略,也最有利于維護歐洲的利益和戰略自主性。
2015年,在時任德國總理默克爾的積極推動下,《明斯克協議》得以簽署,彰顯了德國的政治智慧和政治能力。今年1月26日,“諾曼底模式”四方會談在巴黎舉行,來自德國、法國、俄羅斯和烏克蘭的四方代表再次就緩和烏克蘭危機等問題展開磋商,并約定兩周後在柏林再次舉行會談。這将是德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發揮作用的恰當途徑和重要契機。
可以等等看德國的紅綠燈政府屆時能否有更圓熟、更具外交智慧的表現。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文章内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平台觀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否則将追究法律責任。關注觀察者網微信guanchacn,每日閱讀趣味文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