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大武漢客戶端11月17日訊(記者李玉瑩)近日,統編小學語文教科書執行主編陳先雲撰文講述統編語文教科書如何選文時揭秘:因為教材審查專家持續反對,《狐狸養雞》才沒選入教材。
2016年下半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教科書在浙江、江西、陝西等地的一些學校試教試用。其中,試用的小學語文二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由《狐假虎威》《狐狸分奶酪》《狐狸養雞(一)》和《狐狸養雞(二)》等四篇與狐狸相關的寓言故事組成。
《狐狸養雞(一)》課文截圖。
《狐狸養雞》是《兒童文學》雜志原主編、兒童文學評論家徐德霞的作品,講述了狡猾的狐狸和小雞日夜相處産生了感情,不忍心吃掉它們,最後反而主動離開了這些小雞。
不同曆史時期選入語文教材中的狐狸形象基本上都是負面的,狐狸成了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中“狡猾、騙人”的代名詞。有小學教師直言,《狐狸養雞》一文中的狐狸形象在以往的教材是沒有出現過的。《狐狸養雞》中狐狸形象可以說是“天使魔鬼同住,善惡集于一身”。
有家長表示,童話可以有脫離現實的虛構,但問題的關鍵在于受衆的特殊性,如果孩子太小,無法區分真實與虛構,就會對現實産生錯誤的理解。中南财經政法大學兒童文學創作與研究中心主任舒輝波在接受長江日報記者采訪時說,《狐狸養雞》所表達的内容是反常識的。
陳先雲發表的論文截圖。
《狐狸養雞》最終并沒有出現在教材中。今年9月,陳先雲在《小學語文》雜志上發表了《把好統編語文教科書選文的質量關》的論文,文中講述了《狐狸養雞》從教材中被替換掉的詳情。
11月15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微信公衆号以《統編語文教科書如何選文?主編陳先雲為你揭秘!》為題,轉發了陳先雲的這篇文章。陳先雲的另一個身份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編審、研究員。
教材的出版是一個邊編寫邊試教邊完善的過程。陳先雲介紹,2016年7月,首次送審《狐狸養雞》一文時就有審查專家提出質疑,認為雞是狐狸喜歡的食物,課文與狐狸的生物習性不符,也與狐狸的傳統文化内涵不符。
“教科書經過試教後再次送審,并提交了試教試用報告。在編審會商會上,仍然有專家對這篇文章的價值導向提出質疑。”陳先雲介紹,後來通過問卷調查發現,确實有一部分學生因為《狐狸養雞》一文對狐狸産生了錯誤的認知。
“這一實證研究結果驗證了專家意見的正确性”,陳先雲說,這也深化了編者對選文的思考:教科書要堅持正确的價值導向,選文表達的主旨不能違背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不能産生價值觀念上的沖突。最終,《狐狸養雞》一文被從教材中替換掉。
【編輯:鄧臘秀】
更多精彩内容,請在各大應用市場下載“大武漢”客戶端。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