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可能覺得分銷很簡單,說來說去就是那幾個概念,沒什麼新奇的玩法。而筆者通過分析後看到分銷平台中有不少奧秘,無論是底層邏輯還是業務流程、制度等都頗有門道。于是本文就結合教育産品甄選 分銷推廣平台展開分析,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發現一個很奇怪的事情:
搜索“分銷”下來,大多都是如何成功的做一次刷屏的裂變活動、如何一次裂變銷售額1000萬,怎麼寫海報、怎麼組分銷戰隊,或者偶爾有提到分銷模式的,但更多的是在談私域流量、談社群、談社交電商等。
很少有人從“分銷平台”(泛指雲集、京東芬香、微商模式等)出發,分析整個業務模式,我想了想可能有2個原因:
- 分銷平台聽起來很簡單,就是一級二級,沒什麼好分析的;
- 分銷活動聽起來很高端,但是分銷平台聽起來“太微商” 。
在我研究之前,我也是對“分銷平台”也是充滿抗拒,可是真的研究了以後,發現了很多讓自己wow的點,所以今天分享給大家。
注:本文較長,重在看其中的底層邏輯,沒有直接可複用的方法。
01 為什麼是分銷平台不是分銷活動?分銷的本質是,把原有的“廣告費用”(獲客成本)給到分銷員。
所以,分銷是一件讓利行為,那就必須能有一套機制能讓這個讓出去的利潤發揮到足夠的價值。而這套模式很難從一個刷屏的活動中發現。
對于單次活動,隻需要保證單次活動的成功。而活動的目的可以有很多,大家可以去找一些刷屏的分銷案例,大多數“分銷活動”本身最主要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營收和利潤,而是為了推廣“某個品”“拉新增付費用戶”等,對應不同的目标,在活動設計上各有側重點。
(下圖活動,目的是APP拉新)
活動的成功,特别是分銷裂變活動的成功,有時候是要靠運氣的,能不能爆,能爆幾次,換一個産品還行不行,都是未知的。所以,為什麼很多平台刷屏的分銷案例就一個?(韭菜可以割多茬,但經常換個鐮刀才行)
但是分銷平台的目的是一定要能保證營收最大化,不能單依靠人力,需要合理的制度驅動分銷員自發行動。
02 教育産品甄選 分銷推廣平台市面上的分銷平台太多了,比如大家比較熟知的雲集、京東芬香等。
而今天小刀想圍繞一類可能并沒有進入運營圈視野的【K12教育産品甄選 推廣】的分銷平台展開。
先解釋下,什麼是教育産品甄選 分銷推廣平台?
目前此類平台市面上已經大大小小有20多個,發展較好的平台月流水近1000萬。
平台會從各大教育公司甄選3-15歲孩子及孩子媽媽需要的教育産品,上架到平台,然後以分銷的模式進行推廣。所以整套模式裡面有4個關鍵點,分别是課程生産方、分銷平台、分銷員、消費者。
整體的業務邏輯為:課程生産方生産課程——分銷平台上架課程——分銷員推廣(或購買)課程——消費者購買課程。
但看起來簡單的一個流程,想要順利下來,有很多個需要很多個點:
上圖我們按照業務流程标出了5個問題(見上圖),而這5個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是3大部分,即:
- 課程生産方與分銷平台是怎麼合作的?(課程生産方能給分銷平台多少利潤?課程這麼多,選擇什麼樣的上架?)
- 分銷平台與分銷員的怎麼合作的?(分銷平台能給到分銷員多少利潤?分銷員的體系是怎麼搭建的?)
- 分銷員與消費者,如何快速成交?
接下來,我們對這3大部分一一分析。
03 課程生産方與分銷平台的合作課程生産方與分銷平台怎麼合作?
分解來看,即課程生産方能給分銷平台多少利潤?課程這麼多,選擇什麼樣的上架?
既然涉及到合作,我們就來看下各方的需求是什麼。
1. 對于課程制作方來說,需求是什麼?
在線教育和知識付費,特别是K12領域,面臨如下情況:
- 成熟的品牌,産品體系已經搭建完畢,從流量型産品-營收産品全流程已經跑通。
- 課程為虛拟産品,制作費用為既定成本,随着課程售賣數量增加,邊際成本遞減,可給到分銷平台的利潤空間大。
- 獲客成本高,好的課程淹沒在一衆産品中。
所以,對于課程方來說,最大的需求是新客戶。
2. 對于分銷平台來說,需要什麼樣的産品呢?
這個說來就簡單了,分銷平台的目的簡單直接,就是要賺錢,那就是利潤高 好賣的産品。
對于分銷平台來說,什麼樣的産品好賣?
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對于媽媽群體(分銷員)來說,什麼樣的教育産品更适合安利?
這個做教育行業的小夥伴們都知道,可能主要取決于以下幾個方面:
- 信任度:産品的牌子夠不夠大
- 決策成本:産品的價格不能很高
- 效果外化:容易被傳播和看到效果
所以,我們初步得出什麼樣的結論?
按這個結論說,太難了,沒有這樣的産品。因為乍一聽,決策成本低、價格低的産品利潤就不可能高,容易外化的産品(比如打卡之類的)價格就很難低。
但辦法總比困難多,不是嗎?
3. 最容易出爆品的課程分析
根據上面的分析,以及目前市面上分銷平台的課程銷售情況,我們總結如下:
- 低價高利潤型産品:很多課程生産品的引流産品是很低價格的,這種情況下如何跟分銷平台合作?
- CPA類:如很多1元試聽課,即按CPA廣告方式計算,以購買且試聽為一個有效客戶,如某編程0.1元引流課,一個有有效客戶支付給平台100元。
- 綁定正價課:如學而思出的49元引流課,分銷員銷售出去試聽課後,一方面會獲得銷售返利,另一方面如果這個客戶後期在學而思報名正價課,也可獲得返利。
- 高價高利潤型産品:高價高利潤的産品難點在于如何銷售出去,而基于分銷-熟人推薦的場景下,有一類産品很契合這個場景-打卡0元學。
打卡大家肯定不陌生,而打卡0元學也是一個很成熟的産品模式,一般要求每個用戶隻能參與1次(新客),購買後按照要求進行學習打卡,即可在完成任務後獲得學費返現。
這類産品很有意思,成為分銷平台的寵兒并不是偶然,而是有一套适合分銷平台的産品邏輯:
- 首先,高傭金吸引分銷員自購,這類産品分銷傭金較高,部分能達到40%;所以第一波被吸引的是平台分銷員。别人花400元能買到的東西,我隻花200多久能買,如果不買會有一種“損失感”。
- 其次,分銷員購買後每天打卡的方式,很适合分銷員在朋友圈進行傳播。一個媽媽說:我每天跟孩子學習打卡,就是最好的廣告。
- 最後,打卡0元學:雖然價格高,但是有打卡返現的噱頭,很大程度降低了用戶的決策成本。
一個朋友圈媽媽都在用,還可以0元學的産品,自然不難推廣!
類似的産品還有年卡型、訓練營型産品。屬于高價但是高返利且容易效果外化型産品。
附:自購省錢的産品類型
一般基于分享賺錢的系列課程中,平台會挑選受歡迎程度高、更剛需的課程品牌的正價課上傳到分銷平台,目的是瞄準有報正價課需求,且分銷員可自購省錢的群體。
既然我都要報,在平台買更便宜,不是嗎?
注:上述産品屬于更容易賣爆的産品,不代表沒有其他類型産品哦。
04 分銷平台與分銷員的合作模式這類平台在招募分銷員的時候,一般會宣傳這3個點:
- 我們是一個課程甄選平台:為家長找到最好的課程,節省家長的選擇時間;
- 幫你自購省錢、分享賺錢:成為平台的分銷員,自己買課可以享受返利,推薦别人買課可賺取傭金;
- 幫你團隊賦能:會給分銷員提供相關培訓,幫分銷員提升自我能力,從而實現分享賺錢。
而分銷員最關注的就是:“我能賺多少錢?”
分銷平台如何搭建分銷體系,就決定了分銷員能賺多少錢,這一部分會比較複雜,建議大家深呼吸一下,耐心看。
1. 分銷員的級别設置
我們在最開始的時候說過,分銷平台就是把原本平台的利潤拿出一部分給到分銷員,讓他們幫平台去推廣售賣課程。
對于平台來說,同樣賣出一件産品,自己賣賺的肯定要比分銷員幫自己賣賺的多,那為什麼還要讓分銷員幫自己賣呢?
因為平台能觸達到的用戶量很有限。分銷平台想要用分銷的模式賺錢,就一定要保證賣出去的量更多。要麼平台有很多很多的分銷員;要麼平台每一個分銷員都有能力賣出去很多課。
而為了刺激每一個分銷員的潛力,就像我們的銷售會根據不同的銷售業績設置不同的提成比例一樣,分銷員也會有對應的級别。
這樣,每一個分銷員為了成為平台更高級别的分銷員,獲取更多的利潤空間,就會自發的激勵自己達成平台的升級要求,從而分銷平台就可以進入正向的自我發展階段。
而如何設定有效的機制,讓分銷員有更強的自我驅動力,是分銷平台成敗的關鍵。
很多小夥伴可能覺得:分銷員不就是找人幫你賣,你給人家些錢嘛,為什麼會複雜? 當然是給他們越多越好了!
錢是要給的,但是怎麼給,給多少卻沒有那麼簡單。
我們回過頭來,看我們是思維導圖,會發現,每一個分銷員,都會有2個職責,一個是推廣平台的課程,而另一個就是招募分銷員。
我們都說,做活動要聚焦1個目标對不對? 你不能即要A又要B,而且還2個一樣重要,這樣會導緻你A和B都做不好,因為這決定了你給A和B的資源和投入度都不會足夠。
那對分銷員也是,當他有2個任務。一個是推廣課程,另一個是招募分銷員。你更希望他哪個任務,你就要給哪個任務分配更多的利益。
現在,你來想一下,如果你要做一個分銷平台,會怎麼分配?
2. 利潤分配決定業務模式
在開始前,先同步一個前提。目前市面上的平台還算都是守規矩的,沒有亂價現象,基本同一款産品能給到(分銷員體系)的比例是相同的。即 對于同一産品,如果平台有100元盈利,各大平台都按照規矩固定給(分銷員體系)60元。
但這60元怎麼分配,各個平台就會各有不同,而這個分配比例,也就是直接決定了模式的不同。
因為不同分銷平台體系不一樣而且很複雜,我接下來的描述将會以最能凸顯區别給大家舉例子進行分析,不代表真實各平台利潤分配模式。
先給跟大家統一下名稱認知:
- 我們把各模式分銷員級别統一定為ABC三級,A為最高級,即A招募了B,B招募了C。
- 分銷體系傭金:指某一産品售賣後,平台支出的總傭金
- 自購/銷售傭金指:分銷員直接售賣/購買某一産品産生的傭金
- 管理傭金指:我直接招募的分銷員自購\ 售賣出某一産品,我能得到的傭金
- 邀請傭金指:我是最低級分銷員,我招募的同一級别分銷員自購\ 售賣出某一産品,我能得到的傭金
- 平台分紅:指平台對于高級版的分銷員,會以合夥人的形式給與分紅
注:分銷傭金必須在2級以内,否則涉嫌傳銷哦!
目前市面上的課程分銷平台,分别對應最經典的2種利益分配模式,我把這兩種模式分别叫:團隊型平台和銷售型平台(刀式叫法, 非官方)。
下面給大家舉例子闡述:
我們假設平台售賣出某産品後,能給出的分銷體系傭金最多為180元:
我們看下團隊型平台和銷售型平台分别如何分配?
如果C基本分銷員購買\售賣了這一個産品:
- 在團隊型平台:C是可以分180元中的100元,而B可以分得80元。
- 在銷售型平台:C是可以分180元中的144元,而B可以分得7.2元
很明顯的區别在于,在團隊型平台,利潤分配集中在管理層面。而在銷售型團隊,利潤分配集中在直接銷售的人。
而且,看表格裡面,在團隊型平台,C級别的分銷員招募同級别的分銷員是不享有管理傭金的。所以,想在團隊型平台賺錢,就要努力做到B級别,成為管理層,然後招募很多代理去幫我賣。
而如果在銷售型平台,我招募的分銷員售賣出去,我能分到的錢很少。但是如果我自己賣出去則能分到的錢很多。所以,我在銷售型平台,想要賺錢,最好是自己能賣出去産品。
暫停1分鐘,回想下,這兩種模式,你覺得哪個更好? 如果你要做平台的分銷員,你會選擇哪個?
3. 2種平台模式優劣勢分析
先上圖,看跟你想的是不是一樣?
我們先來看下,團隊型平台的模式的特點:
從分銷員的角度來看,利潤高度集中在管理層,平台上線第一波能快速吸引來之前就有團隊的分銷員,比如之前微商大咖、淘寶客等。
這類分銷員,一般有比較豐富的推廣經驗,且在過往的推廣中積累了大量的目标客戶。對于他們來說,他們能在短的時間内輕而易舉的招募更多的下級分銷員,成為高級别的分銷員。
對平台本身來說,這樣的驅動模式下,平台一會發展成為一個“微商式”的團隊。即使平台本身調性不鼓勵微商式氛圍,它的模式也決定了也必然會走向“微商化”。(小聲叨叨:什麼是微商化呢? 極端來說,就是賣什麼已經不重要了。朋友圈曬的是:引流、收益、培訓….)
總結一下:團隊型平台,主要是以某些頭部分銷員為中心、以快速發展下級分銷員升級為途徑進行發展。
這類平台再最初階段由于能吸引到很多有資源的團隊,所以前期擴張會很迅速,但是後期發展會很乏力。因為當利潤集中在高層、集中在少數人手中,那些的C級分銷員會面臨三種選擇:
- 要麼拼命升級,成為受益者(難)
- 要麼放棄,成為被割的韭菜
- 要麼轉到銷售型平台,成為一個“銷售者”
而大多數人,都沒有能力成為受益者, C級分銷員大量離去,平台就陷入了困境。團隊型平台更像是韭菜培訓基地,來的快去的也快。
有資源的高級分銷員們也不傻,,紅利結束就要換地方割了。否則為什麼從之前的團隊來到你這裡?
我們再來看下銷售型平台的特點:
銷售型平台和團隊型正好相反,利潤高度集中在銷售層面,所以會吸引那些能把課賣出去的人,比如某些老師、有一定家長資源的教育從業者,借助平台把已有的資源進行變現。或者部分有精力的媽媽們,在自己買課能省錢的同時,還能順帶分享賺一筆。
平台上的分銷員,會把重點放在:推廣課程。我更願意我朋友圈的人都來買我賣的課,而不是來成為我的代理。
銷售型平台的模式的弊端在于,吸收不到有大資源的團隊,分銷員擴散難。但在前期穩紮穩打,培養一批“銷售力“分銷員,後勁要比團隊型平台強。
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有疑問了:你不是說,分銷平台要自發展嗎? 大家都隻賣貨,不發展分銷員,那不就擴散不出去了?
大家再看上面的圖,這裡稍微提一下,銷售型平台的分銷員也是需要升級的,因為更高級别的分銷員,賣出去後賺的更多。
而有時候靠一個人的銷售力量很難升級,所以分銷員在自己銷售的基礎上不得不去進行一定的分銷員招募,幫助自己完成升級的目标。
當然,你也可以反駁,那我把團隊型的升級指标裡也加入銷售額不就能刺激銷售了?
對此,我想說,聰明的團隊型平台,不會考核你的銷售額的。因為在設計這套機制的時候,平台已經想好了要成為什麼樣的平台。
寫到這裡,小刀是帶有一些個人偏見的,教育這件事情本身就是崇高的。銷售型平台起碼還是有在認真賣課。
4. 分銷員的門檻及晉升機制
我們知道了分銷員有級别,對于不同級别分銷員的利潤分配方式導緻有團隊型和銷售型平台兩種模式。
那對應的,團隊型平台和銷售型平台對分銷員的門檻要求和晉升要求分别是怎麼樣的呢?
我們先來看下,市面上常見的分銷員門檻要求:
- 一類門檻:要求有購買行為,比如消費者自購滿99元後,可自動升級為C級分銷員;
- 二類門檻:要求有“個人流量”,主要在微信好友數量\群數量等,此類又分為後續有考核/無考核2類。
再暫停1分鐘,大家覺得這兩類門檻,哪一個“門檻更高”?如果是你制定規則,你會選擇哪一個?
在研究這一部分的時候,最開始小刀陷入了一個誤區,認為自購滿99元門檻更高。一方面,因為涉及到錢了(從口袋掏錢,是一件不開心的事情);另一方面因為我潛意識拿自己的好友數量橫向對比,覺得好友數量so easy。
所以,哪個門檻高并不絕對,取決于這個門檻面向誰,畢竟對于好友隻有50人的來說,花99元要比把好友加到1500人更簡單。
既然不同的人,會更偏好不同的門檻,那不同門檻是不是應該也應該匹配到不同的平台呢?
銷售型平台和團隊型平台,分别應該匹配什麼樣的門檻?
我們先把門檻帶入平台的模式,看看有什麼化學反應。我們假設小刀是某銷售型平台的分銷員,這個平台對分銷員的門檻要求是,自購滿99元即可成為C級分銷員。
小刀的自白:今天真開心,大學同學幫我介紹了個客戶,賣了ABC的課程,一單的賺了100元,這個客戶還對EDF課程感興趣,我明天再幫他介紹下,說不定還能成,今晚加雞腿了!
小刀的憤怒:客戶買了EDF了,但是我隻賺到了10塊錢,為什麼? 客戶消費滿99元自動升級為分銷員了。他自己省了100塊,我隻有10塊了….,我少賺了90塊錢。而且以後,我也從這個客戶身上隻能賺很少的錢了。
大家發現問題了嗎? 對于銷售型平台來說,最重要的是客戶。我希望他們購買我的課程,然後再複購我的課程。但現在客戶一買課就自動升級分銷員了,我???沒得玩了。
對于團隊型平台,分銷員數量很重要,而且我們再回頭看下這個圖。在團隊型平台,要有一大批沒什麼經驗、沒什麼資源的分銷員快速成為我的代理,這些人流量池可能沒有,但是想賺錢的欲望很容易被激發。
所以小金額的購買門檻,比較适合團隊型平台。
而銷售型平台,主要在于銷售,分銷員質量很重要。一方面要求分銷員有銷售能力,而流量池的準入門檻保證了分銷員有最初的資源,有較大幾率可以賣出去;另一方面這個機制能保證分銷員能持續對部分用戶進行銷售,而不是轉化為代理。
同樣的,有如下兩種升級模式,你對應匹配到什麼平台?
- C升級B分銷員的條件1:推廣金額10000元,客戶20人
- C升級B分銷員的條件2:30個團隊VIP 15個直邀VIP
所以,在最開始你想做一個什麼類型的平台,你就必須要設計相應的利潤分配模式,制定相應的遊戲規則。
注:沒給大家提無門檻的平台,無門檻的平台屬于很破壞市場規則的行為,課程合作方也不傾向于跟此類平台合作。
05 分銷員與消費者,如何快速成交?這部分主要闡述,作為平台能給分銷員什麼樣的賦能,可以幫助分銷員更好的完成目标?其實對于不同類型的平台應該是有不同的運營策略的。
對于團隊型平台的模式,因為高級分銷員享有更多的利益,所以他們也更願意自發驅動下級分銷員,所以很大一部分管理及運營職能集中在高級分銷員。
而對于銷售型平台來說,高級分銷員并沒有很強的動力驅動招募來的分銷員,所以驅動更多的在于平台。
但是這裡不區分平台類型,僅分享幾個有意思的小tips:
1. 鎖粉機制
現在市面上的分銷平台,大多開啟鎖粉機制:
- 一種是終身鎖粉機制,即某消費者通過你的二維碼進入店鋪後,以後不管再通過什麼途徑在平台購買課程,都算作你的業績。
- 另一種是半終身鎖粉制,即某消費者通過你的二維碼進入店鋪後,後續在平台購買課程都算作你的業績,直到他掃了另一個分銷員的二維碼。
2. 邀請碼機制
主流的平台,想要成為分銷員,都要有邀請碼,而平台首發部分邀請碼後不再直接發送邀請碼,這樣保證了用戶不會直接從平台注冊,讓平台搶走了分銷員的客戶。
3. 專屬品牌推廣群
在體驗的時候,很多平台加入後,隻有一個素材群,各類産品信息飛舞,找不到重點。
有一家平台采取這樣的策略,素材群推薦品牌-私信小助手回複品牌詞,獲得入群邀請-進入品牌專屬群。
進入品牌專屬群後,會有專門的品牌課程經理進行産品講解,群内隻闡述一個産品,分銷員對于産品的認知會更深度、更清晰。
而且,這個進群的過程,是一種篩選,篩選了對這個品牌産品更感興趣的分銷員,且在篩選進群後,産生“團隊感”
我們之前提過,銷售型團隊的模式更扁平化,沒有“團隊化”,但加入品牌專屬推廣群後,這個群就變成了一個團隊。
在這個團隊内,進行整體培訓, 制定銷售目标,如:庫存剩100的時候,我們将會發紅包;組織曬單-群内曬單即可獲專屬紅包;進行出單接龍,銷量排行前可獲得專屬獎勵。
這樣的一套操作,就把一群毫無關系的人聚集到了一起,發揮出了“另類團隊感”。
4. 直接式賦能
這裡我想說的不是培訓,而是“直接賦能”,不是教你怎麼做,而是直接幫你做。
對于很多分銷員來說,會有自己的社群,可是如何維持社群活躍,為社群内用戶産生價值呢?這個對分銷員來說是個難題。某平台為此開啟了“共學營”。
如果你是平台的分銷員,且有自己的社群,就可以申請小助手入群,同步直播。
在這一步的基礎上,平台也會針對重點推廣的産品,對分銷員進行直播售賣幫助,即群内可同步專業的銷售人員進行産品講解,幫助分銷員進行銷售轉化。
5. 長期活動 金錢刺激
分銷員的本質是銷售,刺激到分銷員積極性的最好方法就是金錢。
這裡就需要注意下老生常談的事情了,你的目的是什麼?是為了銷售額更多?還是為了新付費客戶贈多?還是為了刺激邀請新的分銷員?
根據平台的發展階段,制定平台最需要的活動策略。
(PS:賣東西,還是要必備算數能力)
06 我的思考和總結1. 不要忽視“簡單的事情”,不要“以偏概全 ”
這次調研,我感悟很深的一點是:很多簡單的事情背後對應的才是最根本的邏輯。
我們總是更願意去關注“大的事情”,更喜歡學習大事情中的一個環節,比如刷屏的海報、新出的名詞,你複制大事件中的成功環節,做裂變也邀請10個人,做分銷也要做戰隊、平台也要轉型私域流量、一分析就是AARRR模型。
然後發現每次都發現全都複制過來也沒成功。
就像分銷平台,你把其中“成功平台”的門檻複制過來,但是利潤分配模式不匹配。比如你想要做大“培訓商學院”,卻發現對于微商型團隊,個人分享要比官方培訓更有用。
不要忽視那些看起來“簡單的事情”,比如:分銷嘛,返傭越高越好;門檻嘛,當然越低越好。
從頭開始看這個事情的底層邏輯,是什麼?
2. 做業務,要知道自己的目标
如果我不知道我想做一個什麼樣的平台, 我是設計不出來正确的業務模式的。
你的主要目标是什麼? 對應的指标是什麼? 什麼樣的模式能滿足?
當我想最開始快速占領市場,我就要瞄準能幫我快速擴張市場的人,我的業務模式就必須能吸引到這批人。
如果你這個月想要的就是營收額,那你對于的激勵政策就是針對營收額進行獎勵;如果你這個月的目标是分銷員的規模,那你對應的激勵政策就是針對分銷員邀請。
如果我們做一件事情的适合,聚焦不到準确的目标。那大到模式不成立,小到活動沒效果,都是淚!
3. 不要輕易下結論
其實,這次關于分銷平台的調研,是為了驗證我的一個結論。即:“A平台現在是否适合轉型分銷?“
在我沒研究之前,我就下定了結論-不合适。原因是靠直覺,我的理論是-分銷一定要讓分銷員賺到錢,而目前A平台自己都賺不到很多錢,所以模式不成立。
經過調研,由于A平台的某些特征,還是不合适,但卻不是直接的原因。
稍微一了解就會知道,平台自銷和分銷是完全不同的邏輯,目前平台不賺錢不等于開展分銷不賺錢;貢獻80%業績的那批分銷員不需要平台的幫助,自己有能力用自己的能力賺到錢。
幸好,我勸說自己深入了解了一下,很多我們下意識的結論可能就關閉了我們對某件事情了解和嘗試的可能性。
4. 做教育,還是要保持初心
我贊同目前很多平台的第一定位:“甄選最适合孩子教育産品”的定位;我也認同分銷平台的模式:自購省錢,分享賺錢。
但是不得不承認,很多平台的第一定位翻譯成内部術語:甄選最利潤最高,最能讓家長下單的産品。
而部分平台,把自購省錢,分享賺錢的模式,完全彎曲變成了:“快速割新用戶的韭菜,能賺一筆是一筆。”
從業務數據上講,有很多運營手段能幫助數據更加好看;但是從教育上講,當教育、特别是K12教育都變成割韭菜的陣地,還是有些可悲。
對于我個人來說,我期望并堅信最活到最後的教育産品推廣平台,首先它甄選出了最适合孩子教育産品。
最後注:文内涉及到的相關數據都不代表真實數據,僅為邏輯示範,勿要較真。
本文由@江湖小刀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