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文說到,“阿中哥哥”多年來GDP增速飛快,已經可以望到“山姆大叔”的後背了,那“阿中哥哥”的GDP為什麼增長那麼快呢?這就需要分析GDP的構成了。
在分析GDP構成之前,我們先得理解,“阿中哥哥”搞了這麼多年的“市場經濟”究竟是怎麼回事?
先以一個簡單的過程來看下市場是怎麼運轉的。
樹葉君是一個磚廠的搬磚工人,通過“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搬磚,這個過程就是一個“産出”的過程;
搬來的磚要拉到市場上去賣掉,老闆把賣來的錢抽一小部分給樹葉君,這就是樹葉君獲得“收入”的過程;
拿到收入後,樹葉君需要去買點饅頭補充體力,這是樹葉君“消費”的過程;或者樹葉君可以去攢錢買房子,買房是一個“投資”的過程,無論是“消費”還是“投資”都是構成了對社會“産出”(蒸的饅頭或建的房子)的“需求”。
上述“産出-收入-需求”的循環往複就構成了市場經濟的運轉和循環,但是這個循環是沒有一個起點的。比如從樹葉君看,起點是開始搬磚賺錢,隻有賺來錢才能去買饅頭,然後吃了饅頭才能繼續搬磚。但是從饅頭店老闆看來,起點就是蒸饅頭,賣了饅頭才能買房子讨老婆。所以,其實“産出-收入-需求”三者沒有先後關系。
而“産出-收入-需求”既是市場經濟的三個過程,也是衡量經濟産出的三個視角。
從“産出”的視角來看,“每個行業(具體講是每個生産環節)生産的增加值即構成了市場的總産出”,這就是所謂的“生産法GDP”,生産法GDP把所有的行業分為第一産業、第二産業和第三産業,将三大産業的增加值求和即得到了GDP,我國常用的GDP是根據三大産業增加值計算的“生産法GDP”,國家統計局按季度發布。從下圖可以看到,2014年左右,第二産業(主要是制造業和建築業)的GDP貢獻率開始低于50%,而第三産業(主要是服務業)的貢獻率開始超過50%,但是這次疫情影響下,一季度的GDP中,第二産業的GDP貢獻則反超了第三産業(即圖右側的紅綠交叉),這個也好理解,在家隔離對服務業的影響是最大的。
從“收入”的視角來看,每個個體(包括單位和個人)創造并分配給其他個體的收入求和就得到了GDP。這就是所謂的“收入法GDP”。這裡創造收入的個體,隻要是本國境内常住的即可,因為GDP是國内生産總值,外企、“歪果仁”都包括的,不看“國籍”。這裡的“收入”既包括個人收入(勞動者報酬),也包括企業的收入和政府的稅收收入。“收入法GDP”在國内不被重視,統計局甚至都不發布年度數據。
從“需求”的視角來看,所有常住的單位和個人對“貨物和服務”的“需求”加總,也可以得到GDP,這就是所謂的“支出法GDP”。這裡的需求還包括既包括國内的需求,包括個人的消費需求和政府的需求,也包括國内人民用不完的,出口到國外的“貨物和服務”,即“歪果仁”的需求。具體看,包括投資、消費和淨出口三大項。西方國家的GDP統計裡,“支出法GDP”是最重要的指标,但我國一般隻發布年度的“支出法GDP”。
而“支出法GDP”中的“投資”、“消費”和“淨出口”就是所謂的“三駕馬車”。我們日常說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就是指構成GDP的這三項,而其中“投資”包括政府投資和民間投資,是政府最容易“操控”的,消費則取決于居民的收入預期,淨出口則取決于“歪果仁”的經濟情況。
所以,“阿中哥哥”主要靠“三駕馬車”中的哪一駕呢?我們來看看三駕馬車對GDP的貢獻的變化。可以看到,2010年以前,我國經濟主要靠投資拉動,尤其在經濟下行壓力比較大(外需不振,金融危機等)的時候,投資(紅線)的貢獻明顯增加,也是政府進行逆周期調節的結果。而在2010年以後,尤其是2013、2014年以來,消費的貢獻則明顯增加,基本穩定在50%以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