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複回”;--李白《将進酒》
黃河九曲十八彎,浩浩蕩蕩,猶如一條巨龍一路咆哮奔騰到海。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一個孕育了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母親河。
她西起青藏高原巴顔喀拉山脈,自西向東流經青海、四川、甘肅、甯夏、内蒙古、山西、陝西、河南及山東9省自治區,最後流入渤海。
黃河全長約5464公裡,分為上、中、下三遊。由黃河源頭至内蒙古的托克托縣河口鎮為上遊,内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鄭州市桃花峪為中遊,鄭州桃花峪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遊。
不過,在河南卻有兩座“黃河中下遊分界碑”。一座在洛陽的“舊孟津”,一座在鄭州荥陽的“桃花峪”。那麼,這兩座分界碑到底哪座才是黃河地理位置上真正的分界碑呢?
讀過初中的我們都知道,在以前的地理課本上中下遊的分界線是在河南洛陽的孟津縣。九年義務教育三年制《地理》課本第三冊第47頁上和第68頁的讀圖裡,講到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時,使用的是“舊孟津”一說,而且在地理書配套的地圖冊第30頁,也赫然标明着是“舊孟津”。
但到了後來,關于“黃河中下遊分界碑”的說法出現分歧。孟津、桃花峪、嘉應觀(焦作武陟縣),都相繼稱自己是真正的分界點,一時間鬧得沸沸揚揚。
1、孟津說:自古以來中下遊的分界點曆史上就很明确,各類地理書籍和教科書均有記載。黃河由此進入華北平原,地勢陡然平坦河面倏爾開闊。占有地形、地貌的特征,是傳統一直認可的,也是最早被權威專家認定和寫入國家地理課本定案的。2011年10月,孟津縣政府在會盟鎮黃河公路大橋南岸西側50米處立“黃河中下遊分界标志塔”标志。
2、桃花峪:桃花峪地處中國第二、三階梯的過渡帶,處于沖積扇的頂端山地與平原在此分野,由西向東流經華北平原。曆史上黃河由此決口改道 1593 次,河道寬淺散亂,泥沙淤積嚴重,河床逐年升高,兩岸全靠堤壩為屏。曆史上是黃河水患最為嚴重的地段,是著名的“地上懸河”,下遊786裡懸河均始于此。2001年,“黃河中下遊分界碑”在鄭州桃花峪景區落成。
2、嘉應觀:據省旅遊規劃專家許韶立提出,黃河中下遊分界線在嘉應觀的新觀點。
他認為,嘉應觀正處在黃土高原區到平原區的交接地帶,地貌特征變化明顯。根據黃河“懸河”的特征,最早出現懸河的地方是嘉應觀。黃河最後一條大的支流沁河,是從嘉應觀注入黃河的。武陟的人民勝利渠是黃河上第一處自流引黃水渠,該渠的總幹渠從嘉應觀西側流過。所以,認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線應該在武陟縣的嘉應觀。不過,許表示這隻是他的個人觀點。
嘉應觀 又稱“黃河龍王廟”
多年前小編曾到過位于孟津會盟鎮的黃河分界點,就地勢而言,這裡是春秋八百諸侯會盟之地,曆史悠久人傑地靈。黃河到這裡穿過了中條山和崤山等峽谷高岸地貌,水流逐漸平緩,但兩岸仍為黃土丘陵地貌,算是兩山對峙的尾端。而相對于荥陽的桃花峪,最大的區别是隻有在黃河南岸有山(邙山),而且是地處邙山的東盡頭。黃河經過這裡後豁然開闊,一路向東流向廣袤的華北平原。最終,經過專家的多方論證與勘探考察,确定黃河中下遊分界線為鄭州荥陽的桃花峪。
2008年,國務院在批複同意《黃河流域防洪規劃》中,明确提出自荥陽桃花峪以下為黃河下遊。2013年,人教版初中地理課本裡正式納入桃花峪為“黃河中下遊分界線”。至此,一場鬧得沸沸揚揚的黃河分界線之争終于落下了帷幕。
桃花峪黃河中下遊分界碑,位于鄭州荥陽市廣武鎮桃花峪景區的三皇山上,東經 113 ° 27 ′ 北緯 34 ° 58 ′ 。1999年開工建設,2001年竣工,碑體呈H型建造,象征黃河二字的拼音聲母,高21米,内聯四面玲珑旋梯,遊人可順台階至頂登高遠眺;西觀萬裡黃河天際流,山巒疊翠,東望一馬平川沃千裡,煙波浩渺。
從廣場向西遠處眺望,桃花峪黃河大橋近在眼前,這也是鄭州市所建的第四座跨黃河大橋,南起荥陽桃花峪,北至武陟黃河岸,全長7703米,雙向六車道設計時速100公裡/小時,桃花峪黃河大橋的建成讓鄭州到焦作縮短了30多公裡,是S87鄭雲高速的組成部分。
自桃花峪向東望去,黃河由此平緩地流向肥沃的華北平原。遠處的黃河鐵路大橋依稀可見,炎黃二帝巨大塑像背依邙山,面向黃河,靜靜地守護祖國的母親河。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碼字不易,如有不妥之處還請朋友們在評論區提出寶貴意見,相互交流相互學習,感謝大家一路支持。
大家好,我是行人一行,喜歡旅遊與攝影。我會不斷更新更多太行免費路線和提升視頻質量,希望喜歡太行旅遊和有共同愛好的朋友們,多多關注。您的每一個轉發、評論與點贊,都将是給我最大的動力!感謝朋友們的支持!大美太行,美好同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