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兵法》:謀事在于謀人,用人在于用心。
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事情好做人難辦,很多事情之所以半途而廢,并不是因為事情本身的方向錯誤,而是因為團隊出現了問題。
甚至一些本身很優秀的事業,具備好的發展潛力,但是中途卻因為團隊離心離德而導緻失敗,造成讓人惋惜的局面,這一切都是因為“人”的條件出現了問題。
人是一種情緒動物,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思想,稍有不慎便有了外心,你可以用權力脅迫一個人的行為,是你永遠不能用外在的力量去征服他的内心,這就很容易造成離心離德的現象。
當一群人貌合神離時,那麼這樣一個團隊沒有任何戰鬥力,隻有善于聚斂人心者,才具備了成功的資格。
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并不是謀事,而是謀人。
哪怕這個領導是一個隻善于規劃事情的人,他身邊一定要有一個善于謀劃人才的人來輔佐,這才具備了成功的可能。
《孫子兵法》之中有這樣一句話:令素行以教其民,則民服;令素不行以教其民,則民不服。令素行者,與衆相得也。
平時能認真執行命令,教育士兵,戰時士兵就能服從指揮;平時不能認真執行命令,又不教育士兵,戰時士兵就不會服從指揮。平時能夠認真執行命令的,是由于将帥與士兵關系融洽的緣故。
這一句話充分說明了“将帥與士兵的關系”對于戰争的影響。
如果将與兵關系融洽,士兵就能服從指揮,認真執行命令,這是成功的基礎,如果一個團隊的士兵連最起碼的軍令都不服,那就談不上“作戰”了。
在建安五年時,劉備勢力很大,曹操親自征伐劉備,劉備聽了之後特别驚慌,無奈之下隻能倉皇應戰,誰知道被曹操的軍馬擊的丢盔棄甲,劉備和張飛敗逃,曹操将城池攻下,還俘虜了劉備的妻子。
曹操把關羽也圍困在屯山上面,求才心切的曹操一向對關羽欣賞有加,想要吸納關羽這個人才,剛好趁着這一個機會,曹操就派張遼當說客。
在張遼的勸說下,關羽不得已選擇妥協,但是卻提出了一個很苛刻的條件,和曹操訂立“土山三約”的盟約,第一:降漢不降曹,第二:贍養劉備兩個夫人,第三:一旦知道劉備的消息,無論千裡萬裡,赴湯蹈火也要投奔兄長。
如果換做其他人,别說提這麼多苛刻的條件了,就連活命都是奢侈,但是因為曹操偏愛關羽,愛才心切,便答應了關羽的條件。
而身在曹營的關羽在曹操手下工作的時候,卻時刻沒忘舊主劉備。
關羽幫着曹操斬顔良,誅文醜,解白馬之危,來報答曹操的不殺之恩,曹操大為高興,對關羽贊賞有加,并且拜他為偏将軍,當時曹操認為隻要自己比劉備對關羽好,關羽的心一定會在自己這裡,所以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上馬一錠金,下馬一錠銀子的伺候關羽,誰知道關羽卻身在曹營心在漢,還主動提醒曹操,說自己還沒忘舊主劉備。
曹操送給關羽一匹赤兔馬,關羽拜謝之後就說:“騎上這匹馬,就可以一天之内見到劉備了。”
曹操送給關羽一件袍子,關羽穿在衣服底下,上面又穿了劉備送給他的一個舊袍子。
後來曹操發覺關羽心神不定,沒有久留的意思,不但沒有怨恨關羽,反而認為關羽有情有義,更加器重他了,也有了要放他回去的念頭。
《素書》之中說:強用人者不畜。
勉強用人一定留不住人。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一句話曹操做到了,他充分相信關羽,即便關羽的心還在劉備那裡,曹操仍然不介意,并且禮遇厚待,但是遺憾的是關羽的心并不在這裡,當曹操發現了關羽有這份心思,也就沒有了強力挽留的意思。
而“疑人不用”這句話除了含有懷疑的意思之外,也包含了下屬的忠誠之心。
用人最忌諱的就是下屬口服心不服,任用一個内心不服從自己的人,這對事業來說是一個隐患。
所以善于謀事者,首先是善于攻心,解決下屬的情緒問題,讓下屬對自己有最起碼的真誠,保證兩人的關系是良性的,才談得上塑造自己的事業。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