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生平的真實經曆?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出生于徐州,又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去世于徐州,以徐州為起點和終點畫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生之圓,與徐州結下了難解難分的生死之緣,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範仲淹生平的真實經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範仲淹,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出生于徐州,又于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二十日去世于徐州,以徐州為起點和終點畫了一個近乎完美的人生之圓,與徐州結下了難解難分的生死之緣。
範仲淹是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官至樞密副使、參知政事等職,不附權貴,直言敢谏,力主改革;曾出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讨副使,環慶路經略安撫、緣邊招讨使,河東、陝西宣撫使,陝西四路安撫使,抵禦西夏,守邊有方,保國安民;又曾做過泰州、陳州、睦州、蘇州、饒州、潤州、越州、鄧州、杭州、青州等近20州的地方官,為政清廉,體恤民情,造福一方。
◆四世祖範隋遷居江南
範仲淹出身于官宦之家。據南宋樓鑰《範文正公年譜》《宋史·範仲淹傳》等資料記載,其遠祖為東漢名士範滂,十世祖為唐朝丞相範履冰,世居河内。
四世祖範隋在唐懿宗鹹通二年時曾任幽州良鄉縣主簿,鹹通十一年遷處州麗水縣丞。因中原戰亂,沒能北歸。有一支人遷到蘇州吳縣定居下來,發展成範仲淹一族。範仲淹的曾祖父範夢齡曾任吳越國蘇州糧料判官,祖父範贊時以神童補官,曾任吳越國秘書監,父親範墉博學,善屬文,曾在吳越國諸王幕府任職。
◆父範墉三任節度掌書記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年),範墉随吳越國王錢俶歸降北宋,曆任成德軍、武信軍、武甯軍節度掌書記。範仲淹在皇祐二年撰寫的《續家譜序》中雲:“皇宋太平興國三年,曾孫堅、坰、墉、埙、埴、昌言六子從錢氏歸朝,仕宦四方,終于他邦。”由此可以推斷,範墉自太平興國三年歸宋,一直輾轉在他鄉為官。範仲淹在為其次兄範仲溫撰寫的《太子中舍緻仕範府君墓志銘》中說:“考諱某,歸皇朝曆真定府、武信軍掌書記,贈太師兼中書令。”富弼在《範文正公墓志銘》中說:“秘監生墉,博學善屬文,累佐諸王幕府。端拱初,随錢俶納國,終武甯軍節度掌書記,公即掌書記第三子也。”歐陽修《範文正公神道碑銘并序》雲:“公之皇考從錢俶朝京師,後為武甯軍掌書記以卒。”
綜合上述三條引文,可以推斷範墉自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歸宋至淳化元年(990年)去世,12年間,依次在成德軍(駐節真定,今河北正定縣)、武信軍(駐節遂州,今四川遂甯市)、武甯軍(駐節徐州)三地擔任節度掌書記。節度掌書記為節度使屬官,從八品,宋初一般由擅長文案的人充任,主要負責記錄、行文、處理信件等事務。
◆範仲淹出生在徐州,二歲而孤
範仲淹于宋太宗端拱二年(989年)八月二日出生在武甯軍節度掌書記官舍,武甯軍駐節徐州。宋初,沿襲唐制,徐州仍設節度使府,府署在城西北部。由南宋學者樓鑰編寫、範仲淹五世孫範之柔校正的《範文正公年譜》明确記載:“太宗皇帝端拱二年己醜秋八月丁醜,公生于徐州節度掌書記官舍。”
範墉先後輾轉真定、遂州、徐州為官,應該兩次到汴京接受磨勘。磨勘就是诏官員進京述職,由朝廷勘驗政績,以定升降,這往往是官員升遷的機會。宋初官制規定,文武官員任滿三年以上,方獲磨勘資格。後來逐步形成文官三年、武官五年的磨勘制度。範仲淹《答手诏條陳十事》說:“今文資三年一遷,武職五年一遷,謂之磨勘。”
範墉何時在汴京接受磨堪,調換任職呢?範仲淹《太子中舍緻仕範府君墓志銘》雲:“府君乃太師仲子也,生于京師……皇祐二年九月十三日,以疾不起,享年六十有六。”由此可以推斷範墉次子範仲溫雍熙二年(985年)生于京師,說明範墉此時已經結束了真定的任期,來到汴京參加磨勘,等待下一個任命。依次類推,遂州是第二任期,應在985年之後三年左右。徐州是第三任期,可以推斷在988年以後。因此,範墉歸宋後的三個任期大約推斷如下:真定任期(978年—985年之前)、遂州任期(985年之後三年左右)、徐州任期(988年以後—990年)而範仲淹出生于989年,是範墉北歸的第11年,正在徐州任期内,所以範仲淹的出生地當然在徐州。
清康熙年間,主持蘇州文正書院祭祀的範仲淹十九世孫範能濬在家譜中作《宋太師中書令兼尚書令魏國公文正公傳》,說得就更清楚了:“公為周國第三子,太宗端拱二年己醜生于徐州官舍,二歲而孤,母謝夫人,貧無依,更适池州長山朱氏。(濬按:周國公卒時,時中舍最長,方六歲,次鎡亦不過四五齡。考宋官制,掌書記秩列三班之末,周國從錢氏歸朝十餘年間,自冀而蜀而徐,匍匐以就微祿。一旦捐館,去鄉千裡,三稚幼弱,此太夫人所以貧而無依也。厥後,中舍二兄歸吳,文正未離襁褓,遂随育于朱氏。)”文中“周國”指範墉,因範仲淹功大,範墉被追封為周國公,贈太師。“中舍”即範仲淹次兄範仲溫,曾任台州黃岩縣令,以太子中舍緻仕。“文正”即範仲淹,谥号為“文正”,又稱範文正公。
範仲淹其實是範墉第五子。範墉元配陳氏生有4男,僅有範仲溫、範鎡存活。陳氏死後,續娶謝氏。謝氏又生下範仲淹,因此範仲淹排行老三。後來範鎡也早逝了,範仲淹《太子中舍緻仕範府君墓志銘》雲:“先公五子,其三早亡。惟兄與我,為家棟梁。”
淳化元年,範墉病逝于徐州,範仲淹僅2歲。富弼《範文正公墓志銘》雲:“不幸二歲而孤,吳國太夫人以北歸之初,無親戚故舊,貧而無依,再适長山朱氏。”歐陽修《範文正公神道碑銘并序》雲:“公生二歲而孤,母夫人貧無依,再适長山朱氏。”謝氏家境貧寒,也是孤苦無依之人,送範墉歸葬蘇州天平山祖茔,守孝2年後,為了生存,将範仲溫、範鎡托付給叔伯,帶着範仲淹再嫁時任平江節度推官的長山人朱文翰。範仲淹改從朱姓,名朱說,後來考中進士,為官之後才恢複範姓。
◆在徐州病逝,朝野悲怆
北宋皇祐三年(1051年),63歲的範仲淹以戶部侍郎知青州。垂垂暮年,仍在為國操勞,當時他的職務全稱是:資政殿學士、金紫光祿大夫、行尚書戶部侍郎知青州軍事兼管内勸農事,充青州淄濰登萊沂密徐州淮陽軍安撫使護軍,徐州也屬于他管轄的範圍。他患有肺病,自感身體不支,于是請求到距京城較近的颍州任職。次年,他接到改知颍州的任命,抱病南下,因體弱,隻能乘坐轎子前行。1052年4月,範仲淹路過徐州時,病重。徐州知州、老部下孫沔(字元規)留他在徐,安置在官舍,多方訪醫為他診治,生活上竭盡全力提供方便。宋仁宗得知他卧病徐州,遣使慰問,送來藥物。好友韓琦等也派人到徐州探望問詢,送醫送藥。但是百藥無效,不幸病逝,享年64歲。
聽到範仲淹在徐去世的噩耗,朝野震動。宋仁宗下令辍朝一日,賜谥号:“文正”。富弼《範文正公墓志銘》雲:“皇祐四年,夏五月二十日甲子,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範公以疾薨于徐。吏走驿馬,以公喪聞,天子感慨,一不禦垂拱殿朝,特贈兵部尚書。太常考行,谥‘文正’。”
《宋史·範仲淹傳》記載:“……仲淹内剛外和,性至孝,以母在時方貧,其後雖貴,非賓客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能自充。而好施予,置義莊裡中,以贍族人。泛愛樂善,士多出其門下,雖裡巷之人,皆能道其名字。死之日,四方聞者,皆為歎息。為政尚忠厚,所至有恩,邠、慶二州之民與屬羌,皆畫像立生祠事之。及其卒也,羌酉數百人,哭之如父,齋三日而去……”看得出範仲淹為人孝、廉、善、忠、和,在從政區的百姓中有非常高的聲望和口碑。
◆去世前在徐州寫下《遺表》
範仲淹在徐州寫下了他人生最後一篇文章——《遺表》。遺表簡要總結一生得失,叙說患病情形,勸谏仁宗皇帝要賞罰分明,精審号令,選用賢才,抑制僥幸。他一心想着國事,沒有提出一件個人要求。其中有雲:“雖聖恩曲示于便安,奈何神道常惡其盈滿。請麾上颍,蓋遭拙疹之未平;息鞍東徐,益覺靈醫之不效。”流露出雖受皇恩、羁留徐州、醫治無效的無奈和坦然。
範仲淹的祭奠活動在徐州舉行。老友韓琦寫信給徐州知州孫沔,深表悲痛,并叮囑辦好祭奠事宜。他《與孫元規龍圖書》雲:“近方知希文留徐将治,已差下人緻書藥詣徐。及裁記為慶,遞中忽領來教,且承希文疾遂不起,聞之驚恸,數日不能飲食。忠正大賢,天下屬望,平生素蘊,未得纾盡,遂至于此,深可哀哀痛痛。所幸者,到公治所後事,得仁者盡力幹辦,亦賢者之先識,希文瞑目無憾矣。今專差人緻奠,如公未發告,令一幹吏同辦之,幸甚。”
富弼派專人赴徐州祭奠,随後為範仲淹撰寫了墓志銘。富弼《範文正公祭文》說:“維年月日,具銜富某,謹遣左教練使陳節詣徐州,以清酌庶馐之奠,恭祭于故資政殿學士、戶部侍郎範公六丈之靈。”
範仲淹靈柩由徐州一路運往洛陽,葬于萬安山下。仁宗皇帝親書碑額,歐陽修撰寫了神道碑銘。歐陽修《範文正公神道碑銘并序》雲:“皇祐四年五月甲子,資政殿學士、尚書戶部侍郎,汝南文正公薨于徐州。以其年十有二月,葬于河南尹樊裡之萬安山下。”《宋史·範仲淹傳》記載:“初,仲淹病,帝常遣使賜藥存問,既卒,嗟悼久之。又遣使就問其家,既葬,帝親書其碑曰‘褒賢之碑’。”
範仲淹生于徐州,64年後,又與其父親一樣病逝于徐州,兩代人與徐州結下了解不開的“生死緣”。他的後人與徐州也頗有緣分,三子範純禮在徽宗朝拜禮部尚書,擢尚書右丞,後受誣陷,貶靜江軍節度副使,徐州安置。四子範純粹元豐中曾任陝西轉運副使。京東轉運使吳居厚多次獻納結餘賦稅,宋神宗欲以徐州大錢二十萬缗資助陝西。範純粹對僚屬說:“吾部雖急,忍複取此膏血之餘?”上奏:“本路得錢誠為利,自徐至邊,勞費甚矣。”此事才作罷。後來吳居厚事敗,範純粹以龍圖閣直學士的身份取代他,把他的苛政全部廢除,惠及了徐州人民。
範仲淹在思想、學術、教育、修身、齊家等領域都取得了矚目成就。他以天下為己任、以惠民為指歸、“先憂後樂”的可貴精神,正氣凜然、剛健有為、廉潔奉公的偉大品格已成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主體内容。周奎生 文/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