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因回故鄉省親,閑聊時,就“農曆初五、十四、廿三為忌日”展開議論,竟沒有滿意答複。
為弄清這一民俗,我翻閱有關古籍、查找資料、訪問專家學者,梳理出一線文脈,呈獻給大家。
一、從風俗習慣探讨,面廣印象深。
如果您到鄉鎮,談到“初五、十四、廿三”為忌日時,年長者絕大多數人會說,這是“黃道日,不可使用!”再問為啥?回答是“祖宗傳下來的!”因此,這種風俗不但在老一代人腦海裡根深蒂固,也在影響着年輕一代,并代代相傳。特别是在“修房蓋屋、娶親祝壽、開工慶典、喬遷喜聚”等活動中,是斷然避開這三天的。
二、從《易經》中尋覓,查無答案。
《易經》中“天幹地支”是華夏五千年前,就用來編排年号和日期的一套古老曆法。它用文字、時間,準确無誤地記載了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和燦爛文化,這在世界史上絕無僅有,十分罕見。
10天幹與12地支配伍,60年一輪回,萬年傳承不錯亂。近代學者梁啟超先生稱到,“天幹地支”組成的22個字,“奇異複雜而不可思議”。從“天幹地支”變化中,可以得知“何年、何月、何日、何時”,曆史上發生的事。若查看曆史,便可以推算出現代紀年史。其中有特定的規律,如“五虎盾”“五鼠盾”。“五虎盾”是講農曆正月從“寅月”開始的,一年12個月,12屬相恰好,下一年再從“寅月”開始而無限循環,隻不過是“天幹”與搭配“地支”才有序不亂。而“五鼠盾”是講每天時辰,以夜11—1點“子時”開展,2個小時為1個時辰。“幹支”還規定每月天時辰排列順序,因為農曆中,12個月天地數不一,有多有小,俗稱“大盡”“小盡”,所以是“天幹地支”循環排列,60天一循環。這就出現了我們現在使用的“壬寅年、庚戍月、已卯日”,即2022年9月23日,農曆八月廿八,秋風。
一個月,從初一到三十,月月都有“初五、十四、廿三”,但這三天“天幹地支”是逐月變化的,而月數與天數的地支是固定的。那麼,為何以這三天為忌日呢?有何理論根據?找不出答案。
三、《玉匣記》裡有說法。
簡述《玉匣記》一書。
相傳公元310—420年間,東晉道士許真人所著。
《玉匣記》是集各類占蔔之術之代表作,亦稱之為《玉匣記通書》。一般假托諸葛孔明.鬼谷子.張天師.李淳風.周公.袁天罡等先賢之名而作。
本書内容包羅萬象,從祭祀、嫁娶、赴任、出行、開張、耕種、眼跳、耳鳴、占夢、秤骨,甚至是相貓納犬等······各種奇奇怪怪的占蔔之術,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相關資料。
此書迎合人們的“貴中求和,近利遠害”的心理,有很多迷信色彩。問世後影響很大,成為人們信奉之書。從那時起,書中言論長期禁锢着人們的思想和行動,影響久遠直至如今。
請看書中“百事忌”所言——
初五十四二十三,年年月月在人間。從古至今有文字,口口相傳不等閑。無事遊宕之社稷,李顔入宅喪三郎。初五犯著家長死,十四逢之身自當。行船落水遭官事,皆因遇著二十三。(玉匣記-百事忌)民間有傳聞,讀了“玉匣記”,時時要注意。難怪民間如此傳承久遠,東晉年代至今,也有近1700年曆史啦。
四、正本才能清源
世界有千萬般變化,生命有無數次姿态。對曆史文化,我們應吸取精華,剔除糟粕,在保護中繼承,在繼承中發展。
其實,“初五十四廿三為忌日”,在年輕一代人已經淡漠,因為,曆史的發展,時代的進步也不可以“老皇曆”為基點,人們生活、生産、休息也不可能以舊“俗話”所左右,這是不争的事實!
迷信與科學總是在不停止的鬥争,文明進步也必然代替迷信與落後。趁數字智慧的大好時代,青年人奮力拼搏,老年人樂享幸福,人人都要珍惜每一天!(班門弄斧,圖文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