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賈魯河的變遷

賈魯河的變遷

民俗 更新时间:2024-07-28 19:15:00

賈魯河曆史悠久,在漫長的曆史長河中,完整經曆了鄭州水系的變遷,是鄭州由古代黃濟流域向現代黃淮流域變遷的親曆者,并成為鄭州當代黃淮的分界。她是流動的文化,也是曆史的延續。在幾千年的進程中,有繁榮鼎盛,也有低迷消沉,有新支彙入,也有舊汊湮廢,有疏挖改道,也有築堤固壩。

在不同時期,她的名字并不唯一,她的支流或汊流也不固定,她流經地域所屬的行政管轄範圍也在不斷調整,但她始終都流淌在中原大地,造福一方百姓,屢塞屢治,曆廢曆興。

賈魯河的名字,史書裡記載最早出現在《明史·河渠志》:“丞相脫脫舉賈魯治之。北自黃陵崗導河東入于海;南自鄭州疏汴,曆中牟抵祥符西南境之朱仙鎮,經呂蒙潭至周家口,會沙、渦、汝、颍諸水,以達于淮。其河即汴蔡之分派也。因賈魯治之,俗遂以名河。”元代至正年間,丞相脫脫舉賈魯治理黃河白茅口決堤。賈魯治黃河,北自黃陵崗導河東入于海;與此同時,南自鄭州疏治汴河。經中牟抵開封西南朱仙鎮,再向南至周口,會沙、渦、汝、颍諸水,彙流入淮。汴河——後世因賈魯治之,民間始稱賈魯河。

賈魯河的變遷(賈魯河名稱的由來)1

賈魯河岸邊木棧道/張慧成 攝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5年)刻本《康熙鄭州志》中,對賈魯河的來曆也有記載:“汴河今名賈魯河,又名小黃河,以元臣賈魯嘗浚之,而北與黃河相表裡也。”這裡也說到賈魯河的前身為汴河。清代又名小黃河,主要原因是其與黃河相表裡。這裡指出了賈魯河與黃河互為表裡,關系極為密切。一方面,賈魯河由黃河水源補給,受黃河恩惠頗大;而另一方面,由于黃河的“善淤、善徙、善決”,也給賈魯河帶來較大困擾,特别是,曆史上黃河每次在鄭州——中牟之間的南泛,無不是侵賈奪淮入海,多次給賈魯河以毀滅性的打擊。

汴河是中國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條人工運河,其淵源可以追溯至先秦。《宋史·河渠志·汴河》對汴河的變遷有清晰的記載,它總結了宋代之前汴河的演變過程,論述了汴河對于國家的重要程度,并指明了汴河與陰溝、官渡水、鴻溝、蒗蕩渠、浚儀渠、濟水、邲水、汳水、通濟渠、廣濟渠之間的關系:“禹又于荥澤下分大河為陰溝,引注東南以通淮泗。至大梁浚儀縣西北複分為二渠:一渠原經陽武縣中牟台下,為官渡水;一渠系始皇疏鑿以灌魏郡,謂之鴻溝。蒗蕩渠自荥陽出五池口來注之。其鴻溝即出河之溝,亦曰蒗蕩渠。……渠外東合濟水,濟與河渠渾濤東注,至敖山北。渠水至此兼邲水……東經荥陽北,旃然水自縣東流入汴水。鄭州荥陽縣西二十裡,三皇山下有二廣武城,兩城相距百餘步。汴水自兩城間小澗中東流而出。濟流至此乃絕,唯汴渠首受旃然水謂之鴻溝。……隋炀帝大業元年,發河南男女百萬開汴水,起荥澤,入淮,千餘裡,乃為通濟渠……唐初改通濟渠為廣濟渠。”

從《宋史·河渠志·汴河》中可以知道,汴河是唐宋時期的名字,而唐宋之前,則是隋代通濟渠的東段。隋朝隻有37年,唐朝對通濟渠先更名為廣濟渠,再更名為汴河,這是有政治緣由的。封建社會裡,舉凡推翻舊的朝代,建立新的朝代,總要來一番“改正朔,易服色”,以示受命于天。“改正朔”就是改換應用的曆法及年号,“易服色”就是官員所穿着的服裝都要改換顔色和樣式。與此起連帶作用的是有些地名、行政區劃等也相應地有所改動。隋炀帝所命“通濟渠”且在隋朝為其專用,還曾名“禦河”,唐初便改名為廣濟渠,但仍不徹底,遂又易名為汴河。這是因為通濟渠東段中循用了漢魏汴渠故道,内中蘊含的意義是通濟渠隻不過是利用天然河道而已。不僅如此,通濟渠原包括東西兩段,用汴河名稱就排除了它的西段,即洛陽城以西的一段。

隋代通濟渠的前身,則是漢魏汴渠。漢魏時期的汴渠,也稱汴水、汳水、卞水、邲水、汴渠、浪蕩渠等等名字。汴渠亦為汴水,汴水原為汳水,汴、汳二字,互見于古籍記載,二字古代相通用。東漢人惡“汳”字形近“反”,改為汴,故《後漢書·明帝紀》作汴。

但是後來的《水經》,仍稱其為汳水,北魏《水經注》從之。汳水又稱邲水、卞水,彙入濟水。《水經注·濟水》:“濟水于此,又兼邲目。……晉、楚之戰,楚軍于邲,即是水也,音卞。<漢書·地理志>‘荥陽縣下有卞水’,即指此水。”

汴渠亦為浪蕩渠、狼湯渠。《水經注·河水》:“又東過荥陽縣,浪蕩渠出焉,……渠出荥陽北河,東南過中牟縣之北”。狼湯以音取義,字無定形。意思就是現在常說的“浪蕩”,遊蕩,變遷沒有一定軌道。一是由于渠水所引黃河水含沙量大,渠道容易變遷;二是由于渠首“大河向背不常,故河口歲易”。《漢志·河南·荥陽縣》:“有狼湯渠,首受泲(即濟),東南至陳入穎”。《水經注·濟水》:“濟水又東南流入陽武縣,曆長城東南流,浪蕩渠出焉。”《水經注·濟水》以濟水為主,把浪蕩渠當作分支。《水經·渠水注》:“渠水自河與泲亂流,東迳榮澤北,東南分泲,曆中牟縣之圃田澤北,…澤在中牟縣西,西限長城,東極官渡,北佩渠水…水盛則北注,渠溢則南播”。

《渠水注》以渠(即浪蕩渠)為主就說與濟合流。浪蕩渠即鴻溝、陰溝。《水經注·汳水》:“陰溝即浪蕩渠也,……自王贲灌大梁,水出縣南而不迳其北,夏水洪泛,則是渎津通,故渠即陰溝也 ……出河之濟即陰溝之上源也”。《說文》也說:“汳水受陳留、浚儀陰溝至蒙為雍水東入于泗”。 據《史記·河渠志》記載:“荥陽北引河,東南為鴻溝”。《水經·陰溝水注》:“陰溝首受大河于卷縣(在今原陽縣原武鄉西北圈城,是戰國時魏地)故渎東南經卷縣故城南…東南經大梁城北,左屈與梁溝合,俱東南流,同受鴻溝沙水之目”。戰國末年,秦大将王贲引黃河水經鴻溝灌大梁,大梁城毀,魏國滅亡,鴻溝被賦予了更多的貶義之情,隧将鴻溝改稱陰溝。

鴻溝是賈魯河的前身。鴻溝分兩期建成,第一期工程始于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竹書紀年》“梁惠成王十年,入河水于甫田,又為大溝而引甫水者也”。這一段叙述魏最初開鴻溝的情況,自濟水引河水入圃田澤,自澤向東開鴻溝。20多年後,魏惠王開始了第二期工程。《竹書紀年》“梁惠成王三十一年三月,為大溝于北郛,以行圃田之水。……渠水又北屈,分為二水,汳東注、沙南流……渠水于此,有陰溝、鴻溝之稱焉。”。

賈魯河在不同時期的名字及河線都有較大變化,河線的分支、合流、改線、重建一直伴随其發展過程,她的變遷曆程曲折、複雜,對各個曆史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都曾産生過應有的作用,在全國河流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