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分開的,姓源于遠古的母系氏族社會,而氏起源于男系氏族社會,代表着家族中的血緣傳承。在古代,名與字也是分開的,其中,字是古人加冠成年後再取的。
無論古今,人們都會起乳名,曆史上的名人乳名,有一些是家喻戶曉的,例如朱重八、曹阿瞞、劉阿鬥等等,例如王安石的乳名獾郎、楊貴妃的乳名玉娘、成吉思汗的乳名鐵木真等等。
當然,古人除了乳名、名、字之外,還會取号,号就更加風雅,諸如東坡居士、易安居士、青蓮居士等等。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名字對于人們而言,不僅僅隻是一個人的代号,它有着深層的含義,取名不可以不講究,古人取名便有許多的忌諱,其中有這麼一個字,2000年來僅3個人敢用,如今随處可見,這個字便是——王。
“王”這個字,在甲骨文中就已經出現了,在《詩經》中,也曾說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王既代表王權,尤其是在商周時期,帝王多稱為“王”,除了帝王之外,還有侯王、親王、郡王等等,皆屬于王。
從字形上看,王字的三橫,分别代表着“天、地、人”三界,中間一豎将天地人三界融為一體。
古人認為,一般人很難駕馭、震煞住“王”字,因此約定俗成,除了姓氏為王外,不在取名時用“王”字。
當然,也有例外,以下三個曆史人物,名字就帶有王字,他們的最終結局如何呢?
第一、馮野王馮野王,為西漢左将軍馮奉世之子,從小才智過人,年僅十七歲,便立志成為當陽縣令,說起馮野王,就不得不提及他的妹妹馮媛,馮媛曾為漢元帝擋熊救駕,因此深受漢元帝的寵愛。
馮野王起初,仕途順風順水,公元前33年,漢元帝駕崩,漢成帝劉骜繼位,漢成帝時期,外戚專權,漢成帝的舅舅陽平侯大司馬王鳳權傾朝野,史書記載“王鳳專權,五侯當朝”。
公元前24年,馮野王受到王鳳的排擠,被貶回鄉,公元前7年,漢元帝的原配傅太後,回想往事,對馮媛怨恨不已,受到傅太後的誣陷,馮媛在宮鬥中身亡。
第二、顧野王
顧野王的後世,便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思想家,叫顧炎武。
顧野王,出生在南朝的名門望族,他與馮野王一樣,都是世家子弟,顧野王非常仰慕西漢馮野王的文學成就,故取名野王。
後來,顧野王不僅僅著作等身,在為官上,也深受百姓的愛戴,後世還為其修廟,也就是——顧公廟。
第三、駱賓王
說起“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很多人會想到一首婦幼皆知的唐詩《詠鵝》,而這首詩,是駱賓王在七歲時寫下的,七齡思即壯,開口詠鳳凰,駱賓王與杜甫一樣,都是神童。
古人取名,很多會借鑒《詩經》、《易經》等經典,而駱賓王的名字,便是取自易經中的觀卦,其中道:“觀國之光,利用賓于王”
雖然駱賓王出生于寒門,但是他憑借着自己的才華,獲得了賞識,進入了仕途,曾任太常寺的奉禮郎,後來,由于仕途不順,他選擇了從軍。
武則天稱帝,建立了武周王朝,而駱賓王選擇加入徐敬業麾下,反叛武則天,古人出兵,講究的是師出有名,于是,駱賓王寫下了一篇檄文——《為徐敬業讨武曌檄》,這篇檄文将駱賓王在骈文上的才華,展示得淋漓盡緻,前人恐怕隻有漢魏時期陳琳的《為袁紹檄豫州文》能與之一拼。
後來,徐敬業兵敗,駱賓王下落不明,恐怕是兇多吉少。
以上,便是正史記載中,用“王”字取名的曆史人物,根據朝代順序,分别是馮野王、顧野王和駱賓王。當然,時至今日,人們取名也就沒有太多的忌諱,如今用“王”字取名的,大有人在,你身邊有沒有?歡迎評論交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