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甘之如饴”出自漢·趙晔《吳越春秋·勾踐歸國外傳》“越國大悅。采葛之婦傷越王用心之苦,乃作〈苦之詩〉,曰:‘葛不連蔓棻台台,我君心苦命更之。嘗膽不苦甘如饴,令我采葛以作絲。”宋·真德秀《送周天骥序》:“非義之富貴,遠之如垢污;不幸而賤貧,甘之如饴蜜。”
這裡甘,即甜;饴,即一種甜食。成語基本含義為:感到像甜食那樣甜;多用來比喻對某種事物極其喜愛,也形容心甘情願地從事某種辛苦的工作。
話說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一直忍辱負重,希望有朝一日能夠雪恥複國。他為了随時提醒自己的亡國之恨,卧薪嘗膽,過着十分艱苦的生活。他又想方設法讨好夫差,降低夫差對越國的戒心,獲得其信任。比如,勾踐得知夫差喜歡葛制的輕薄衣服,就命令人民入山采葛,織成布料,獻給夫差。勾踐的做法果然獲得夫差的信任與賞識,賜給他許多獎賞。采葛的婦人知道勾踐為了複國雪恥,用心良苦,所以作了《苦之詩》來稱頌自己的君王,其中有句“嘗膽不苦甘如饴”,便是描述勾踐嘗膽是極苦之物,但勾踐刻苦自勵,卻把它當成像甜食一樣的美味佳肴享用。
“饴”(yí)字是個有聲會意字,繁體寫作飴,金文寫作,上邊“食”表示食物、進食;下邊“異”表聲兼表意,像一人伸出雙手。兩形會意,“饴”字本義為雙手捧着食物異常愉快地進食,特指美食、甜食。篆文重構寫作,從食從台,“食”表示食物、進食;“台”(yí)表聲兼表意,金文寫作,從厶從女,“厶”形義為母腹中的胎兒,“女”表示婦女,“台”字形義為懷胎的婦女,特指胎兒。因懷胎而喜悅,古“台”字有喜悅之義,如加“忄”寫作“怡”,其本義為内心喜悅。許慎《說文解字》“台,說也。從口厶聲。”即喜悅。因懷胎肚子鼓鼓,後來把鼓突的東西也稱之為“台”了,如土台、高台、戲台、塔台、上台、下台等。因孕婦需要别人伺候,故“台”字還有侍奉、伺候等義。《廣雅•釋诂一》“台,侍也。”即侍候。“台”在“饴”字中由喜悅、圓鼓、侍候等義喻指侍弄、高興、圓圓的。食與台兩形會意,“飴”字本義為經過反複侍弄的形狀圓圓的吃後令人高興的一種食物,特指甜食。如饴蜜、饴餌、含饴、饴津、饴漿、饴糖等。
許慎《說文解字》“飴(饴),米糱(niè)煎也。從食台聲。”即用米麥煎熬的甜食。《玉篇》“饴,饧也。”即糖稀。《廣雅》“饴,暢也。”即吃着令人舒暢的甜食。《釋名》“饴小弱于饧,形怡怡然也。”《禮記•内則》“棗栗饴蜜。以甘之。”即棗和栗子甘甜如蜜。(第173講)
作者:範登生,二馬看天下特邀專欄作家
責編:恬恬
播音:唐珊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